原标题:【和美新陇南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特别报道】
武都:“线上+线下”,织密兜牢防返贫底线
隆兴镇杨家沟村
姚寨镇四合村农家院落
本版图片由本报记者冉创昌 李旭春摄
本报记者 肖红
“胜非其难也,持之者其难也。”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变的是目标阶段和任务重点,不变的是责任和使命。
武都区2020年2月正式脱贫摘帽,退出贫困县序列。2021年8月,被确定为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
经过六年多的集中攻坚和三年的巩固拓展,全区乡村基础设施、产业发展、村容村貌、群众收入等发生了深刻变化,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取得新成效、新突破,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迈出了坚实步伐。
近年来,武都区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坚决落实中央和省市决策部署,聚焦“四个不摘”要求,紧盯重点人群,创新突破,接续攻坚,线上线下双轨运行织密“监测网”,抓牢抓细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精准帮扶,有力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有效促进脱贫群众增收发展,有序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各项工作整体态势稳中向好。2023年,全区脱贫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12060元,同比增长15.7%。
A 强化动态监测 严守防返贫底线
防止发生规模性返贫,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面临的一项长期工作,也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底线任务。
近年来,武都区严格落实“3229”防返贫监测帮扶机制,抓好监测、帮扶、退出三个环节,“线上+线下”全面加强动态监测,常态化开展数据筛查,确保监测对象,及时发现、应纳尽纳、应扶尽扶、有序退出。持续推广甘肃“一键报贫”系统,畅通“农户自主申报、干部走访排查、部门筛查预警、社会监督发现、系统数据分析”监测渠道,切实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围绕“两不愁三保障”、饮水安全、产业就业、收入监测等重点领域,建立完善行业部门信息数据筛查预警机制,常态化开展信息联审比对分析,每月将预警信息反馈到乡村入户核查,及时识别纳入符合条件的监测对象,累计共享预警信息数据2.78万条。聚焦监测对象不同致贫返贫风险,按照“一户一方案、一人一措施”原则,精准落实帮扶措施17454条,累计消除风险2645户9880人,风险消除率62.05%。据统计,2023年新纳入监测户481户2068人,累计识别纳入监测对象4257户15923人。持续强化动态监测,靶向定位精准帮扶,“线上+线下”双轨运行,织密防返贫“监测网”,努力构建起防止返贫致贫的“铜墙铁壁”。
B 聚焦底线任务 巩固提升脱贫成果
这是一组沉甸甸的暖心数据:每年设立防返贫专项资金1000万元,设立1000万元到户花椒奖补资金。2023年设立政府防贫救助保险,为170户703名重点对象赔付资金92.94万元,投入560.4万元建立到户保增收产业发展项目,投入保费45.56万元为60岁以下人口购买了“无责任方事故救助保险”……
亮眼数据和有力举措见证着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武都作为”。
抓牢底线任务,贵在惠民为本。武都区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全面巩固“两不愁三保障”和饮水安全、易地搬迁后续扶持、兜底保障等成果,精准施策惠群众,全力以赴抓牢底线任务,防返贫专项资金的设立,紧盯“三类户”中因房、因病、因学、因残等关键因素,从急从快消除风险,并优化线上申报审定流程,开通“绿色通道”享受先行资助政策,第一时间落实救助措施,解决127个村1.01万人急难愁盼问题,2023年,共惠及140个村2914户。开展春秋两季控辍保学专项行动,落实送教上门保教措施,重点监测对象家庭2.18万名适龄儿童全部在校,发放各类教育资助资金1.53亿元,实现脱贫家庭学生“应助尽助”。聚焦六类重点对象,对农村危房实行动态监测、清零,大力推进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1048户搬迁户已全部搬迁入住。投资5600万元,完成119处农村集中供水工程维修养护,惠及农村7.16万人,全区684个村全部符合饮水安全“四项”指标。全面落实参保资助,严格执行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报销政策,全面实施“先住院后结算”和“一站式”服务,保护群众身心健康。持续完善低收入人口帮扶机制,纳入农村低保1733户5864人、特困供养140户140人,为1.4万户农村低保和5053户特困供养人员发放补助资金2.16亿元,为1.79万名残疾人发放两项补贴2051.93万元,实现了重点对象“应保尽保”。
武都区一以贯之落实好防返贫帮扶政策,创新机制兜牢防返贫底线,聚焦短板弱项,跟进整改解决,从源头上建起“截流闸”和“拦水坝”,让脱贫基础更加稳固成效更可持续。
C 紧盯富民增收 夯实产业振兴根基
初春时节,白龙江畔生机勃勃,一排排花椒树填满山间沟壑,一棵棵橄榄树铺满山乡田野,各类“土特产”拓宽群众致富路,乡村旅游绘就共富新画卷……
希望在这里播种,梦想在这里收获。
如果说,防返贫致贫巩固成果是底线任务,那么抓产业、稳就业、促振兴,就是让老百姓过上幸福生活的终极目标。近年来,武都区坚持把产业和就业作为巩固脱贫成果、促进群众增收的主渠道,大力发展特色产业,不断加强劳务输转,持续促进农民稳定增收。全区大力实施优势特色产业三年倍增行动,围绕“3+6”农业特色产业体系,优化升级农业产业结构,聚力推进产业强链补链延链,着力做强花椒、油橄榄、中药材等长效性主导产业,做优畜牧、蔬菜、茶叶、中蜂、核桃、肉兔等区域性优势产业。截至2023年底,武都区特色产业基地总面积达到258万亩,总产值80.7亿元,其中,花椒种植面积稳定在100万亩,2023年花椒产量6900万斤,综合产值达37亿元,油橄榄基地面积达到63.58万亩,综合产值超过35亿元,特色优势产业和区域性种养业持续发展壮大,撑起了群众增收致富的半壁江山。
武都各乡镇,立足资源优势,深挖地域特色,培育多元业态,推动产业融合,打造农文旅融合发展新引擎,激活乡村振兴新动能,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产业发展后劲足,群众增收有保障。2023年,武都区强化产业帮扶,累计投入衔接资金3.1亿元用于产业发展,占衔接资金总量的61.6%。实施的7个农业发展和5个奖补项目,带动农户5.29万户,户均增收867元,让村民真正享受到产业发展的红利。同时,扎实推进劳务输转工作,线上线下搭建求职平台,举办就业援助月、春风行动等系列活动,多措并举让农村有意愿劳动力应输尽输。2023年,全区输转劳动力13.22万人,其中脱贫人口6.48万人,创劳务收入36.71亿元,发放劳务交通生活稳岗补贴1406.2万元。
防返贫、强帮扶,兴产业、促就业。武都区真抓实干,久久为功,打好防返贫监测帮扶“组合拳”,多策并用织密兜牢防返贫底线,全力跑好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接力跑”,跑出了乡村振兴的“加速度”,群众的生活越来越有盼头。
春为岁首,农为行先。白龙江水奔腾不息,一江两岸的乡村展新颜,沃野绘“丰”景。今日之武都,正在广袤大地上,奋力续写农业兴、乡村美、农民富的乡村振兴壮美新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