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民之所往是幸福——崆峒区全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综述

来源/ 平凉日报 作者/ 时间/2024-02-20 09:52:04

本报记者 梁璐

从稳住农业基本盘到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梯次铺开;

从树立人民城市理念到城市功能品位得到大幅提升;

从基本财力向民生领域倾斜到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

2023年,崆峒区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为民造福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夯实民生基石,纾解民生难题,增进人民福祉,交出了一份厚重而温暖的民生答卷。

幸福,源于平静踏实

一个平平常常的冬日,崆峒人开始了一天的生活。

清晨,包子店蒸腾的热气驱散寒意,孩子们在家长的注视下嬉笑玩闹着向学校走去;中青年或驱车或步行至各自工作岗位;老人们在绿地广场舞剑、在活力公园晨练;匆忙出入于楼宇之间的有心人再随手拍下几张照片:崆峒水碧天蓝、民居敞亮整齐、街巷纵横有序……

这是属于崆峒人的“小确幸”,透过它,我们感悟着“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情怀。

——社会事业协调发展是幸福。

玄鹤小学、新河湾小学建成投用,平凉铁中改扩建项目建成主体,绿地广场幼儿园项目完成招投标,增加义务教育学位4050个,扩面推广集团化办学,组建教育集团13个,高考本科上线率达到74.1%。

建成白庙中心敬老院、索罗综合养老服务中心和4个村级互助幸福院。市二院重症救治能力提升项目和峡门卫生院业务综合楼、万安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面建成,区中医医院完成重组,成功创建省级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各驻区单位、群团组织及老龄、外事等事业取得新进步。

——手中有粮家乡变样是幸福。

整治撂荒地、清理荒废苗木地,建成高标准农田2.5万亩,推广旱作农业25.8万亩、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1万亩,全区粮食播种面积达到66.7万亩、粮食产量达到19.9万吨,连续三年稳产增产。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五年行动完成79个发展类村庄规划编制,建成自然村组硬化道路85公里,改造原国道312线四十里铺段8.8公里,更换老旧供水管网264公里,完成农房抗震设防改造87户、卫生户厕改造2300座,创建省市级乡村建设示范村26个。

——民生保障更加充分是幸福。

发放创业担保贷款5956万元、各类就业补贴3571万元,高校毕业生、失业人员等重点群体就业保持稳定,新增城镇就业7910人,输转劳动力8.6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依法根治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为1613名劳动者追讨工资950.9万元。

基本养老、基本医疗等保障政策精准滴灌,发放各类救助资金1.97亿元。“结对帮扶·爱心崆峒”行动走深走实,新世纪集团为重度残疾人等困难群体捐赠资助金420万元,全区2350名干部职工自发走访探视,向特殊群体捐赠物资32.7万元、解决困难问题747个、帮办实事1188件。

——安全体系全面加固是幸福。

西大街派出所被公安部命名为全国第三批“枫桥式公安派出所”,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顺利通过省级评估验收,成功创建全省禁毒示范县(区)。化解信访突出问题68件,办理来信来访、网民留言、便民热线7366件。全年未发生较大以上道路交通事故,安全生产“四项指标”全面下降。全国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创建顺利通过省级初评验收,崆峒市场监管所被评为国家级五星市场监管所。

幸福,源于文明和谐

回眸过往,“全国文明城市”一词扎根在崆峒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

2021年10月初,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暨城市更新行动的冲锋号吹响,拉开了崆峒区争创全国文明城市的序幕。

“人以城为‘家’,城以人为‘本’。创城的核心不是城市,而是市民。”崆峒区创城工作相关负责人说。

秉持这一理念,文明城市的旋律在崆峒大地持续回荡……

创城究竟给崆峒人民带来了哪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

崆峒山下,泾水两岸,城市环境风景如画,文明礼让蔚然成风,文体活动丰富多彩……细微之处,彰显着文明的力量。

——城市越来越美。

柳湖公园、绿地广场、活力公园等市民休闲场所风景宜人;夜幕降临,商铺楼宇、公园地标流光溢彩;游在村镇,客来客往的农家院落雅致整洁,菜肴鲜美……

实施城市更新“十大类工程”重点项目117项,文昌路、丰收北路、桃园路等13条城市道路全面打通,“三街九巷”和3个老旧小区、10个街头游园改造工程如期完工,双拥路、果园路便民市场和平华路、民馨家园停车场建成投用。

平凉二中、平凉五中等区域海绵化改造全面完成,崆峒大道、泾河大道项目完成年度建设任务,建成人行步道15公里,新增城市绿地2.5万平方米,我市被评为“中国海绵城市十年成就展”典范城市,黄河流域泾河干流综合治理项目一期、泾河大道改造及南侧生态廊道雨洪调蓄系统、龙隐多功能蓄渗生态公园成功入围典范项目案例。

——文明程度越来越高。

作为家中的“掌厨人”,居民朱九虎对前不久运营的果园路便民市场十分满意。“便宜、新鲜、优质、近便。”这是他对新市场的评价;“我最关心的是食品的健康安全。”这是他对新发展的期待。

一年来,随着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的开展,1856处20万平方米违法建筑、危险建筑、户外广告等被依法拆除,1.3万平方米楼宇立面得以改造,4.2万处乱摆摊点得到清理,25万米架空线缆得到规整,居民小区乱堆乱放、飞线充电等问题得到有效遏制;创建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家庭、文明校园180个,全区882处实地考察点位达标859处,达标率97.4%。

餐馆内,“小份菜”成为时尚;马路上,“车让人”渐成共识;生活中,节约粮食是刻在骨子里的习惯;景区里,乱扔垃圾、乱刻乱画越来越少……文明新风持续吹拂崆峒大地,市民素养日益提升,城市愈加文明和谐。

幸福,源于安稳宜居

大美崆峒,青山葱茏,万物并秀,气候宜人,是西北陇原上的一颗绿色明珠。

这里,有梨花院落、柳絮池塘。从崆峒山到柳湖公园;从精致前卫的“口袋公园”到乡野田间的“绿意满枝”,无论是山塬崖畔,还是城市新景,都呈现出一半炙热一半清凉的美好生机。

这里,有候鸟翩飞、觅食嬉戏。每逢假日,摄影爱好者王再学都会找到欣赏城市美景的最佳视角。“拍摄夕阳湖景时,常常偶遇一群白鹭集结于此。柳湖公园、泾河一带常有绿头鸭、苍鹭等鸟类种群栖息的身影。”他说。

这里,有科技加持、生态先行。在中心城区活力公园,雨水花园、透水铺装、植草沟……海绵城市理念体现得淋漓尽致。“公园步道脚感舒适,植被绿化布局美观,走在透水铺装的石材上也不必担心雨后积水湿了脚。”市民刘亮说。

翻开崆峒区生态环境建设“成绩单”,可以看到:清洁取暖改造完成771户,海创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建成并网,中心城区空气质量稳定达到国家二级标准;中心城区地表水水源工程投入试运行;推行生活垃圾分类和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新增造林绿化8.8万亩,创建绿化示范村25个,建成绿色通道63公里;顺利通过第三轮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全区生态环境治理工作获督察组肯定。

落实碳达峰碳中和“1+N”系列政策,发展生态环保产业,加快公交车、出租车等行业节能降碳,平凉海螺水泥公司超低排放改造、大寨150兆瓦农光互补光伏发电等项目建成投用,更换新能源公交车30辆、出租车300辆,绿色发展破题开篇。

  回顾2023,一个个数字量化了保障改善民生领域的新成就、新举措,一项项惠民之举让大家看到了实实在在的成效和变化,老百姓的“满足感”,民生的“升级版”,稳稳托起了崆峒群众的幸福明天。

特别声明:甘肃文化产业网为公益性网站,转载此文(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是出于向网民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非商业用途。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或者媒体机构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栏目导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