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胥蕾 朱越
走进崆峒区大寨乡废弃窑洞生态养殖小区,整洁的窑洞、整齐的牛槽、宽敞的标准化牛棚、“哞哞哞”的牛叫声,让早春的乡村充满生机。养牛人正在牛圈里忙着清理牛舍,一头头膘肥体壮、毛色鲜亮的牛津津有味地咀嚼着草料。放眼望去,划分清晰的功能区、现代化的机械设备,使传统村落的古气与现代养殖业的朝气交相辉映。
大寨乡废弃窑洞生态养殖小区是崆峒区借鉴先进经验,践行“小群体、大规模”养殖思路的典型代表。目前,崆峒区共盘活土地100多亩、改造199孔废弃窑洞建成窑洞生态养殖小区。
平凉红牛产业链是平凉市九大重点产业链之一,也是全市聚力打造的百亿级产业链之一。为了全面推进平凉红牛产业链建设,崆峒区坚持场户结合、繁育并举、科技支撑、品牌引领、链式发展五条路径,实施增量扩繁、加工增效、交易营销、种群培育、饲草供给、品牌打造、循环发展七大工程,强化政策支持、技术服务、金融助力、人才支撑四项保障,全力做强产业链、打造循环链、融通供应链、提升价值链,不断提升牛产业基地规模化、生产标准化、营销品牌化、产业集群化发展水平。
2023年,崆峒区通过全面推进“五补两投两奖”牛产业奖补激励政策落实,大力实施“万千百十”养牛工程,投入资金3200多万元,培育市级万头产业强镇3个、千头养牛专业村4个,建成规模养殖场(小区)12个、暖棚牛舍30座,完成见犊补母7500头、肉牛冻配改良4万头,培育10头以上养牛大户121户,全区新增肉牛存栏达1.5万头以上,肉牛饲养量达到28.45万头。同时建成青贮窖20座,向全区1.4万户肉牛养殖户投放优质饲用玉米籽种153吨,不断提升优质饲草供给能力。
为坚持做足做好产业链条延伸文章,崆峒区围绕特色产业延链,做深做实“畜头肉尾”文章,加快建设小作坊集中加工区。近日,在清真肉制品集中加工区的平凉红牛“中央厨房”里,员工正井然有序地卤制牛肉,旁边的网络直播间内,工作人员正在直播带货,把平凉牛肉销往全国各地。
崆峒区清真肉制品集中加工区于2023年6月投入使用,可入驻商户80多家,现已入驻49家。据平凉市伊通清真肉制品有限公司负责人兰亮亮介绍,商户使用的牛肉都是平凉红牛,出货量每天都在30吨左右。
“目前除了销往我市各县(区),还有庆阳、西安、兰州、河南、长沙、武汉等地。整体来看,去年销量可观。我们还要新建屠宰流水线,进行冷鲜肉、牛肉肠、牛肉丸、速冻水饺的加工销售。新线建成投入运营后,预计营业额达到5亿元。”兰亮亮说。
在新科技、新平台的加持下,把好的农产品卖出去,直播只是其中一个销售手段。近年来,崆峒区依托陇东活畜交易市场“平凉红牛”数字中心,进一步完善“线上线下”交易网络,陇东活畜交易市场年销售量达到5万头以上。同时不断创新营销方式,扶持引导伊通、中肽、丁小龙等平凉红牛品牌企业,统一产品标识,在大中城市开设专卖店3家,培育带货达人10名,在天猫、抖音等知名电商平台开设官方旗舰店,实现牛肉产品年销量2万吨以上,让更多消费者闻到“深巷酒香”。
下一步,崆峒区将抢抓政策机遇,聚焦创建平凉红牛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聚力打造百亿级产业集群这一目标,坚持场户结合、繁育并举、科技支撑、品牌引领、链式发展五条路径,实施增量扩繁、加工增效、交易营销、种群培育、饲草供给、品牌打造、循环发展七大工程,强化政策支持、技术服务、金融助力、人才支撑四项保障,全力做强产业链、打造循环链、融通供应链、提升价值链,不断提升牛产业基地规模化、生产标准化、营销品牌化、产业集群化发展水平,交出平凉红牛产业链建设靓丽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