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预防听力障碍 共享美好生活

来源/ 甘肃日报 作者/ 时间/2024-03-04 21:35:55

原标题:预防听力障碍 共享美好生活

汪美群

今年的3月3日是第25个全国爱耳日,主题是“科技助听,共享美好生活”。随着人口老龄化,加上耳科和一些感染疾病、耳毒性药物中毒、工作和娱乐噪声的伤害等因素,听力损失人群增多。

听力损失的危害波及全人群,不但阻碍儿童的言语和认知发育,影响青中年人的学习、就业、婚育、生活和社会融合,也造成老年人情绪压抑、沟通和认知障碍,成为阿尔茨海默病的独立高危因素。

听力突然下降应尽快就医

在造成听力下降的各种疾病中,突发性耳聋最常见。由于突发性耳聋是突然发生的,可在数分钟、数小时或3天以内,形成原因不明的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至少在3个连续的频率上听力下降30分贝或以上。

有研究表明,糖尿病、突发性耳聋发病至就诊时间、是否伴有眩晕或耳鸣、听力损失程度等,均可能是突发性耳聋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其中,我们最易控制的因素便是发病至就诊时间。

早期诊治是提高突发性耳聋治疗效果的关键,发病后的就诊时间与治疗效果密切相关。有研究证实,发病后1周内就诊治疗比大于30天就诊的治疗效果要好。所以,若发现自己听力突然下降应尽快就医,时间最好不超过一周。

关爱老年人听力健康

人口老龄化带来了诸多新问题,受自身和外界因素的影响,老年人听力损失的概率超过任何年龄段,这种隐性的功能障碍不仅影响其本人的身心健康,而且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老龄群体的听觉障碍者在获取言语信息方面比较艰难,但是他们的思维、运动机能等通常都是正常的。无论是借助手语、使用书面语,还是通过各种助听辅具(如助听器或人工耳蜗)进行康复,老年人都希望与这个世界交流无障碍。

目前,老年人听觉康复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助听器、人工耳蜗、助听辅具、聆听技巧、看话(唇读)、咨询及听觉训练等。早发现、早干预、早康复是老年人听力康复的有效手段。

在这些康复手段中,助听器是临床进行听力学干预的主要手段,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恢复老年人的听力。

老年性耳聋是因年龄老化而出现的听力损失,与生物性老化有关,取决于与衰老有关的各种影响因素,包括器官机能退化、全身基础疾病、生活方式等,严重影响老年人的生活品质。因此,老年人听觉康复十分迫切。

听力损失可防可控

尽管听力损失高度流行且危害严重,但至少有一半的听力损失是可以预防的。

目前,世界卫生组织(WHO)主张采用三级防聋策略。一级预防是针对病因和病理,如听力保护、疫苗注射和合理使用药物等;二级预防针对个体,如听力筛查、治疗中耳炎、手术防止听力减退等;三级预防针对残疾,如使用助听器、人工耳蜗植入,以及融合教育、特殊教育和其他可行的社会资源整合等。

解决听力损失的第一步是早期就医、早期检测。

一般耳部疾病引起的听力损失可以通过药物或者手术治疗来处理。但是,大多数的听力损失是不可逆的,因此听力康复十分重要。

不同的听力损失程度需要不同的康复方式。对于听力阈值大于80分贝的患者,建议人工耳蜗植入;听力阈值在80分贝以内的听力损失患者,首先考虑使用助听器,若助听器效果不佳就需要考虑植入人工耳蜗。须注意,无论使用哪种康复方式,都必须在医师的指导下进行,同时确保对患者有利。

健康用耳小常识

若长时间佩戴使用耳机,耳机的声音开到过大,会导致噪声性耳聋。因此,在室内听音乐或身处噪声环境中时,应尽量不使用耳机。

使用耳机要注意音量预警,音量尽可能小,同时遵循保护听力的“60-60”原则,即音量不要超过最大音量的60%,连续使用耳机的时间不要超过60分钟。在选用耳机时,最好选用头戴式耳机。因为入耳式耳机输出的声音的能量全部集中在耳道内,强度很大,可达到很高的分贝值,更易造成听力损害。

  除此之外,在日常生活工作中,还应当注意休息,避免熬夜劳累,做到戒烟戒酒,以此保护好听力。

特别声明:甘肃文化产业网为公益性网站,转载此文(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是出于向网民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非商业用途。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或者媒体机构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栏目导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