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角·中国甘肃网记者 孙珩力 通讯员 郭佳玥 柳静霓
在我们身边有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听障者,他们仿佛是被老天按下了静音键,但人工耳蜗植入手术为这些患者拨开了静音键,“唤醒”他们的耳朵,让他们聆听到这个世界上最美妙的声音。
“整整6年了,我第一次听到女儿喊妈妈。”王鑫霞每次点开这个仅有10秒的视频都会泪目。视频中,一个长相乖巧的女孩身着粉色衣裤,嘴巴微张,连续发出“mama,mama……”的声音。通过声音表达自己的情感是一件再普通不过的事情,但对于这个左耳佩戴人工耳蜗,右耳佩戴助听器的小女孩来说,发出声音是迈出了一大步。
王鑫霞的女儿患有先天性听力障碍,世界对她而言是“无声”的。之前,王鑫霞在西安市儿童医院给孩子佩戴了人工耳蜗,却无力负担康复费用。她偶然得知市残疾人康复中心医院可以免费为孩子进行康复训练,便找了过来。“已经训练了快一年了,很有效果。为了保持听觉平衡,医生还给她佩戴了助听器。随着有声世界的大门的开启,现在孩子的性格也开朗了。”王鑫霞心里非常感激。
“目前治疗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耳聋患儿最有效的治疗手段就是人工耳蜗植入。”平凉市康复中心医院听力语言康复中心主任周璇说道。
为落实好残疾儿童康复救助项目,平凉市康复中心医院听力语言康复中心根据患者具体病情,通过耳鼻喉科医师,验配师,听力师,康复治疗师,特教老师的专业评估,会诊分析后,针对每位患者制定出其专属性的治疗方案,并通过中西医药物治疗,中医针灸、艾灸、穴位贴敷、脑电仿生电刺激治疗,进行个别化的言语康复治疗,精准测听、专业助听器验配、调试服务、独一无二的耳模制作,让康复项目做到实处,做出效果。
“这是老虎,跟老师读:老虎……”2月27日上午,在平凉市康复中心医院听力语言康复中心,患儿明明(化名)正在接受一对一的指导学习,除了耳朵上带有人工耳蜗,他们看上去和普通孩子并没有区别。明明今年5岁,患有先天性感音神经性耳聋,一年前来到康复中心接受康复训练。他在无声的世界里生活了4年,直到成功植入人工耳蜗,他的世界有了声音,这才开始慢慢学着说话。从说一个字开始到两个字、三个字……一点一点一句一句,在老师的陪教下慢慢试着听声学着说话,经过一年多的康复训练后,如今的明明已经可以与人进行简单交流了。对于听障儿童家庭来说,孩子能听会说是他们最大的梦想,但治疗和康复却是一条漫长且艰难的道路。
小伟(化名)如今已经是一名初三年级的学生了,据家长介绍,小伟长到3岁时还不会说话,家里人以为是“贵人语迟”,后经医生检查确诊,小伟患有耳蜗先天性发育不全。2012年,在兰州大学第二医院,小伟做了人工耳蜗置入手术。手术成功后,小伟第一次听到了声音,但由于长时间听不到声音,又错过了语言爆发期,小伟对声音和语言都感到陌生,甚至一开始还有些恐惧,学起说话来自然就比正常孩子要费劲多了,在平凉市康复中心医院康复了两年半,恢复了80%差不多,家长就送他上了一年学前班,小伟接触了许多同龄的孩子,语言交流多了,到上小学的时候,小伟已经能像正常小孩一样说话。
“我刚开始还担心孩子去学校会自卑,没想到我的担心根本就是多余的。这种孩子本身就很敏感,家长需有信心,积极引导孩子。小伟现在已经上初三了,他很优秀。”小伟的妈妈刘女士说。
近年来,市残联积极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结合推进“结对帮扶·爱心平凉”工程建设和文明城市创建,累计为我市有需求的510余名听障者适配了助听器和人工耳蜗。同时,结合全国“爱耳日”等重大节日,联合市康复中心医院开展主题志愿服务活动。通过提供精准化、个性化的适配服务,有效地改善了听障者的听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让他们重获新“声”,提高了他们的人际交流能力,进一步改善了他们的生活质量。
人工耳蜗、助听器的适配,为听障儿童装上了隐形的翅膀,为残疾儿童健康成长保驾护航,让他们能像正常孩子一样走进课堂,走向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