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黄土高原的“山海林缘”

来源/ 定西日报 作者/ 时间/2024-03-14 16:28:03

原标题:黄土高原的“山海林缘” 

  福州林一角(2021年9月9日)。  新定西·定西日报记者 晁君杰 摄

福州林一角(2021年9月9日)。 新定西·定西日报记者 晁君杰 摄

新华每日电讯记者 李杰 崔翰超

位于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和西秦岭交汇地带的甘肃省定西市,曾是中国脱贫攻坚实现全面小康的主战场之一,也是东西部协作标志性地区之一。回望过去,穷山、缺水、生态差,让这里久负苦瘠之名,历经几代人治穷与植绿,这片黄土才得以获得新生。

如今的定西市生态靓丽,绿意盎然,从生态环境短板成为生态治理样板。尤其以浙江金华、福建福州、山东青岛三座城市命名的连片森林,颇具特色,各类苗木生长茂盛,饱含活力,既见证了二十余载定西市真正的绿色嬗变,也见证了东部省份跨越山海帮扶定西的“林缘”。

绿漾黄土,二十余载植树接力

初春的定西市安定区,积雪寸寸仍未消退。城区南山,苍翠的云杉、油松、樟子松次第排开,宛如长龙怀抱黄土高坡。62岁的李锋,身着橙衣,扛着铁锹,穿梭在林中。家住该区凤翔镇李家岔村的他,是这片森林首批护林员,七年如一日,守护着1200多亩地的林子,巡查一次得走2个多小时,可他不觉疲惫,“走在林子里就是舒坦”。

定西市曾经生态脆弱,安定区更是其中典型。20多年前,李锋以放羊为生,这片森林所在地还是一片荒坡秃岭,“别说树木,长点草皮都被啃光”。跺开一粒黄土,半粒在喊渴,半粒在喊饿。黄土难以承载绿意,更难承载群众的希冀。

保水土、治生态贯穿着定西与黄土乃至贫穷“较量”的整个过程,而定西市大规模植树造林则得益于2000年我国启动的第一轮退耕还林工程。

“那时退耕还林补助标准不高,我们只能选择成本较低的柠条等植被进行绿化。”安定区林业和草原局党组成员陈正斌说,1999年刚参加工作,他便参与到这项新中国成立后定西市实施的最大林业工程。当时既兴奋也无助,其他树种代价过高难以大规模种植,柠条等植被虽然能够防止水土流失,但作用十分有限。

2003年,中国农业银行发动职工募捐资金为定西市造林;2004年,作为定西市友好城市并确立对口帮扶关系的浙江省金华市,投入1000万元帮助定西集中实施退耕还林工程……来自全国各地对大西北的厚爱与支持,帮助定西解决了资金难题,黄土开始加速染绿,护林员机制也逐步建立起来。

漫步已建成20年的金华林中,陈正斌指着已3米多高的成片侧柏说,刚种下时苗子才1米2左右,如今5万亩森林成为靓丽风景线。“在安定区乃至定西市植树造林历史上都书写着浓重一笔。”陈正斌说,作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首倡地的浙江省,也让位于西北内陆的定西感受到生态之变。

解决当地植树造林技术难题,则离不开李锋守护的福州林的实践。2017年,福建省福州市与定西市确立对口帮扶关系,福州市组织林业专业技术人员跨越千里,开展生态扶贫项目。作为项目规划和实施技术总负责人的福建农林大学林学院教授张国防,带领团队深入定西7个县区,先后20多次深入基层向当地群众、干部、专家讨教。

最终,该团队确立了“挖大坑、栽大苗、施大肥、浇大水”的植树造林理念,同时选择适宜当地种植的云杉、油松、樟子松等树种,在这里建成超万亩森林。陈正斌说,不仅一次成林,生态林造林成活率还达95%以上,林木3年的生长量更是超过当地造林15年的生长量,提供了工程化栽种与精细化管理的样本。

福州林实现了多树种混交、乔灌木结合,生物多样性得到极大的提高,沃土工程、林下套种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初显成效,同时还完善了护林员制度,每名护林员每年补贴8000元实现就近就业。2019年,该项目被评为“联合国全球减贫案例”。“实践表明该案例适用于定西市,同时还可辐射推广到甘肃、宁夏等西部地区。”张国防说。

站在福州林远眺,映入眼帘的便是青岛林。2021年,作为新的东西部协作对口帮扶城市的山东省青岛市,同样重视生态建设,累计投入8600多万元,帮助定西建成生态林超2万亩,其中安定区就近万亩。

定西市林业和草原局副局长杨映忠说,除了云杉、侧柏等树种,河北杨、榆叶梅、香花槐、早酥梨、大接杏等树种也纳入其中,层次更加丰富。如今,定西市森林覆盖率达12.29%,森林蓄积量684万立方米,成为西部生态屏障重要一环。

东学西践,双向奔赴授人以渔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望着眼前片片森林,定西市乡村振兴局副局长孔高原感慨道,东部省份不仅在定西市埋下了“绿色种子”,也在协作过程中为定西埋下长远发展的“种子”,全市林业系统中先后有500多名专业技术人员在植树造林实践中“出师”。

此外,福建福州、山东青岛根据定西各县区医院、学校及农业领域短板、弱项,选派专业化队伍入驻最需要的地方,将东部经验、做法倾囊相授,还为相关领域基层干部提供学习平台,在东部省份磨砺锻炼。

走进定西市人民医院,新购置的专门用于进行眼底外科手术仪器让人眼前一亮,眼科医生潘泽华也将迎来该院第一次眼底外科手术。眼底病作为眼科视网膜疾病、黄斑疾病等一大类疾病的统称,会很大程度影响患者的视觉质量。过去,患者在当地医院确诊后,由于技术设备限制,无法及时开展治疗,只能前往兰州等地的医院进行治疗,不仅耽误时间,还让患者花更多的钱。

“能诊断但没设备、没技术治疗,让我们医生很难受。”潘泽华说,去年得益于东西部协作架起的“桥梁”,他被派往青岛大学附属医院眼科交流学习,参与多次手术,从实践中学习到眼底外科的知识及技术,“如今总算能够让当地病患就近实现治疗”。

为了帮助定西市提升医疗水平,青岛市还派驻专业医生入驻定西市。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医务处眼科医生张杰被派驻定西市通渭县人民医院挂职副院长,帮助当地眼科搭建医疗合作平台,既解决了当地眼科病人看病难的问题,又帮助当地医疗机构革新管理理念,培养更多优秀的医护人员。

对于东西部协作,安定区交通路中学教师蓝小锋同样感触颇深。在交流学习期间,他看到两地教学思路和理念的差距,突出体现在两地对于素质教育的实践上,“青岛尤其重视学生综合素质,把身体素质与视力水平均纳入日常考核中。”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孔高原说,东西部协作更重要的是帮助当地培养人才,为长远发展植下“人才树”、造起“人才林”。

2017年以来,福州市分两批选派40多名党政干部挂职支援定西,500多名专技人员开展支教支医等活动,定西市选派70多名干部赴福州市挂职交流,选派600多名专技人员学习交流。2021年以来,省青岛市则累计选派500多名专技人才开展支教支医支农活动,同时,定西市向青岛市分三批选派挂职干部50名,选派专技人才800多人次学习交流。

山海相济,共寻西部发展风口

谈起这段东西部省份跨越山海的“林缘”,作为青岛协作定西第二批挂职干部工作组组长、定西市委副秘书长马晓晖认为,这份缘不仅是打造“生态林”“人才林”建立的缘分,更是山海相济打造高质量发展的“产业林”建立的情缘。

在定西市通渭县天成药业定西制药项目施工现场,挖掘机平整土地,一派火热。该项目是渭源县抢抓东西部协作机遇,引进山东天成药业集团有限公司,在此前投资4.3亿元建成中药饮片加工、大健康产品开发的基础上,布局天成药业西北产业基地,追加的10亿元建设制药项目。

“得益于东西部协作机遇,让我们来到这里。”企业负责人范吉连说,借助定西市本地中药材品质优势,该企业实现就近直采中药材大大节省采购成本,同时使用当地劳动力还能大大降低生产成本,目前已建成的项目年销售收入已突破1亿元。预计新建项目投产后,年销售收入将达到3亿元左右,随着产能陆续释放还能进一步增长。

“很多人只看到西部的落后,其实东西部协作反而挖掘出更多合作机会,寻找到更多发展风口。”马晓晖说,定西市是农业大市,马铃薯、中药材、牧草等品质优越,但存在产业链条短、销售网络差等问题,而东部省份在相关领域具有优势,这些领域的市场合作都将产生新的风口。

来自福州市的福州聚春园集团有限公司就在合作中受益,该企业在定西投资建设甘肃聚春园福定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利用自身食品加工技术,将当地优质马铃薯加工生产出速食土豆酸辣粉、马铃薯水晶粉条、五彩粉等系列产品。公司负责人陈敏林说,这些产品不仅远销福建省多地广受好评,还“借船出海”销售至海外。

在东西部协作机遇中,曾在福州生活多年的沈会君选择在定西兴业、安家。“东西部协作架起的桥梁,让我看到了商机。”作为定西·青岛·福州消费帮扶生活馆的负责人,她在福州、青岛、定西共开有5家店,让三地的消费者能以实惠价格购买定西的马铃薯产品、福州茶叶、青岛海产等地方特色商品,2020年开业至今销售额达2600多万元。

不仅前来投资兴业的企业家获益,当地搭乘东西部协作春风的企业家也尝到了甜头。安定区张家庄现代产业园负责人祁生龙,瞄准家用装饰花卉产业空白,前往山东学习,并在青岛市支持下尝试蝴蝶兰等花卉培育,今年春节期间采购来了5000多盆蝴蝶兰等花卉,在当地很快就抢购一空,“今年我们将自主育苗,开拓更多市场”。

近年来,福州市聚春园、顺盈家纺等64家福州企业入驻定西,累计投入12.7亿元,带动3万多名群众在产业链上增加收入。青岛市海尔日日顺智慧物流产业园、青岛佳一万寿菊发酵加工、琛蓝生物陇药产业基地项目在定西落地建设,栽下产业“苗木”,延链补链强链。

  今年春节,马晓晖回到青岛,儿子告诉他:“爸爸,定西宽粉现在可火了,很多人涮火锅都要点一份。”他感慨万千,“广阔西部不缺发展资源,需要不断发现和挖掘”。

特别声明:甘肃文化产业网为公益性网站,转载此文(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是出于向网民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非商业用途。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或者媒体机构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栏目导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