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对标进位强治理 赋能增效抓落实——甘肃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打造现代丝路寒旱农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
甘肃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操场。
三月的金城兰州,花木吐绿,春意浓浓。2016年甘肃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第一次党员大会召开以来,学校各方面工作显著提升,学校进入快速发展时期。
近期,学校将召开中国共产党甘肃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第二次党员大会。一直以来,学校党委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勇担“三农”重任,解放思想、对标进位、强化治理、赋能增效,努力把学校打造成现代丝路寒旱农业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高地,为学校高质量发展开启全新篇章。
党建引领发展成效显著
学校党委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对标修订校院两级议事决策制度,深化学校机构改革,形成了“党建统领、特色立校、质量强校、文化润校、依法治校”发展思路。先后获评全省高校党建标杆院系和4个优秀党建育人团队。同时,学校探索形成“职能部门直设党支部、校企合作特定党支部、乡村振兴定点党支部、重点任务临时党支部”等组织形式,实行二级学院党总支书记“双任制”“一肩挑”和“专职”任职等机制;“1+3+X”党建引领发展成效显著,建成全省高校党建样板党支部3个,8人次获优秀党支部书记、党务工作者称号。
此外,学校不断深化作风建设,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建立校院两级党组织全面从严治党责任清单,构建了全面从严治党党委主体责任、书记第一责任、纪委监督责任以及其他班子成员一岗双责的“四责协同”机制。以监督和制约权力运行为重点,建立审计、巡察、纪检“三方联动”工作机制,促进校风、教风、学风、作风建设一体推进。创建“给力乡村振兴”等党建品牌8个和“三联动三提升”等党支部工作法21个。
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学校始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使命,坚持以思政课改革创新为切入点,探索形成了大历史观教学、大思政观育人、大理论观铸魂、大“五育”观塑性、大融通观串联的“五大观”思政育人模式和“课程+班会+典仪+活动+宣传”的课程思政全覆盖教育体系。聘请国家级教学名师2人;建成全省大中小一体化思政课名师工作室、“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教师研修基地等5个。
与此同时,学校构建了思政工作评价指标体系;通过信息化等手段,探索学生、家长、教师以及社区等协同育人有效方式;落实体育美育浸润行动计划;探索建立劳动清单制度,将劳动教育课程学习和实践情况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全面实施养成教育。获批全省职业启蒙劳动教育培育基地、甘肃省粮食安全宣传教育基地。此外,学校实施“招生、培养、实习、就业”四位一体人才培养,实行“岗课赛证”融通综合育人;开发乡村振兴系列教材9种;建成职业技能培训评价认证基地,获“1+X”书证融通奖4项。学生获国家级、省级技能大赛奖项80余项;学校被认定为全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与实践先进单位、甘肃省黄炎培职业教育优秀学校。据统计,毕业生面向甘肃农垦、河西种业、甘南牧业等省内和西部行业企业、基层乡镇就业去向落实率超过82%。近年就业去向落实率始终保持在90%以上,居全省高校就业工作前列。
另外,学校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传承“衡鑑精神”,凝练形成学校发展改革“七大镜像源”;开展以“农业劳动+经典诵读+专题讲座+社会实践”为主题的耕读教育活动。建立以“双百”“双新”“双高”为代表的农职标识符号和文化色谱形象,形成了以“勤朴耕读,守正创新”校训为核心的衡鑑精神文化体系。学校获甘肃省职业教育特色文化品牌9个,连续4年荣获最热公益校园“全国高校百强”称号。
写好乡村振兴农职答卷
在巩固拓展教育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征途上,学校与陇南、临夏等市(州)县合作建立乡村振兴人才培养基地24个,形成“一地一方案”,实行“线上+线下、集中+面授、田间+课堂”教学,培养学历教育乡村人员近六千人,形成了“订单式”乡村人才培养机制,举办省内党员“先锋讲堂”34期,覆盖全省1.3万个村。建立“行陇东”“进陇南”“走河西”“入甘南”等技术服务团队,开展培训超过30万人次;指导创办合作社162家,开发农产品和设施56个,获专利57项。形成了“三不变三增强”帮扶机制及“科技+专家+企业+村组织”服务机制。学校被评为全省乡村振兴先进集体。
此外,学校积极推进现代农业技术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建立“农工商贸旅”一体化专业35个、二级学院8个。建成国家级省级骨干(特色)专业16个、国家级专业教学资源库3个,获评国家级省级生产性实训基地、示范性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和协同创新中心12个。学校入选甘肃省“双高”计划高水平专业群A档建设单位。同时,积极推进现代农业职教集团实体化运行,成立甘肃康养职教集团,签订124家校企合作协议,设立企业奖助学金,开设订单班、现代学徒制班、冠名班40余个;积极探索中国特色学徒制人才培养;牵头成立西北寒旱区域现代农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建立产业学院5个、农科教融合人才培养实践基地1个,创业孵化基地、创新中心2个。学校入选全国百所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优质校。
在科研成果转化方面,学校组建周祥椿传承育种科研团队8个,建立了作物育种工程中心、向日葵研究中心、作物繁育中心、种羊繁育中心,深入推进祁连山种子资源库建设。主持育成小麦新品种5个、胡麻新品种2个、玉米新品种1个、黄芩新品系4个,制定小麦地方标准2个,小麦、中药材栽培技术规程6个;育成玉米、向日葵等蔬菜品种11个。形成了以甘肃农垦集团为中心,以河西种业、陇东羊业、陇南茶(果)业、陇中薯业为基点的“一心四点”校地行企共同体格局。获国家级农牧渔业丰收三等奖1项,省级农牧渔业丰收奖、科技进步奖4项,地厅级以上教学成果和哲学社会科学奖11项;学校被认定为省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兰州市科技企业孵化器。
办学治校水平大幅提升
近年来,学校调整和设置一体化日常办公、对外交流合作等职能部门,统筹党在改革发展中的领导作用。新建校内统筹议事机构9个,利用学校信息化办公系统,进一步理顺了办文办会办事程序和治理机理,健全了督查督办、值周值班、协同推进、重大会议活动报备等机制。同时,学校修订完善400余项具体制度的废改立工作。进一步完善党委会和校务会议事决策程序,加强了会前沟通及校领导班子成员沟通协调;实施“校级班子+中层班子+工作人员”重大决策落实责任制、党建责任追究制、重点工作推进提醒制、月工作例会报告制、职责领域安全制等重大事项年度报告制和问责制度。完善了党建业务一体化考核办法,实现一体化考核、分阶段表彰、多元化激励;建成了一体化财务内控信息化管理平台。
校园环境更加美观舒适
学校要发展,硬件是关键。近年来,学校面对一系列硬件短板,启动了段家滩校区、和平校区、兰州新区校区“一校三区”建设,合理调整和构架各功能分区,增强了校园区域集成性。与省纺研院合作办学,拓展办学空间35亩;建成兰天苑餐厅,纵向拓展校园空间1100多平方米。
同时,学校建成了学校财务审批平台、协同办公平台、学生工作平台、门户平台等,形成了学校官网能看到、日常办公很便捷、督办整改见实效、档案查询有保障的自循环工作网络。大力推进物业和门卫智能化,积极开展“人文后勤”建设,校园门面、路面、人面“三面”评价法逐步形成。学校入选国家职业教育信息化标杆院校试点校。积极开展主动创稳、主动创安,实施社区、公安、交通、消防、国安“五方联动”,将后勤服务队伍纳入学校整体教职工队伍建设中,实行“五协同”考核。学校入选了第二批全国急救教育试点学校,多次获得甘肃省“平安校园”良好等次。
总结谋思路聚力谱新篇
学校第一次党员大会召开以来,经过7年的创新发展,学校迈上了农科文教融合、服务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新征程,进入了国家职业教育大有可为和“新农职”发展的重要机遇期,处于对标对表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阶段。
回顾7年来的办学实践和治校历程,学校积累了宝贵经验:一是全面准确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党委会校务会示范带动,落实党的全面领导;二是全面准确落实“放管服”改革要求,强化二级学院办学主体地位;三是全面准确落实绩效管理激励,克服“五唯”顽瘴痼疾;四是全面准确落实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凝聚平稳快速奋进力量;五是全面准确落实现代大学治理效能的核心要求,以数字化实现治理能力现代化。分析形势,展望未来。我们将补短强弱打基础,赋能增效谋跨越,以高质量党建为引领,夯实高质量发展政治基础;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创造高质量发展新生态;以中国特色学徒制为抓手,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以数字化建设为助力,打造高质量发展新引擎;以打造“种子芯片”为牵引,激发高质量发展新活力;以服务乡村振兴为己任,释放高质量发展新动能;以国际化办学为促进,实现高质量发展新突破;以严格的问责问效为保障,塑造高质量发展新优势。
奋进征途漫漫,惟有奋斗不止。学校党委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昂扬的斗志、更加坚定的信念、更加务实的作风、更加有效的举措,在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中闯新路、开新局、抢新机、出新绩,以团结汇聚力量、以奋斗创造未来,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接续谱写打造现代丝路寒旱农业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的崭新篇章,为中国式现代化甘肃实践贡献应有的力量。
(中国共产党甘肃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