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胥富春
“静宁苹果”品牌价值180.9亿元,“平凉红牛”品牌价值222.8亿元;全市2023年粮播面积435.13万亩、粮食产量116.7万吨,再创历史新高;全市有效期内“三品一标”农产品累计达233个,52个企业商标品牌入选“甘味”农产品品牌目录……
近年来,我市全面落实中央、省委各项决策部署,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全市农业农村发展保持了稳中向好、稳中加固的良好势头,在千里沃野绘就了一幅幅美丽画卷。
坚持优先发展
3月19日,灵台县西屯镇店子村千亩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现场,20多台铲车、挖掘机、拖拉机正在紧张施工。据灵台县农业项目服务中心主任于富强介绍,这个项目以“地平整、土肥沃、田成方、林成网、渠相连、路相通、旱能灌、涝能排、机能行”为目标,通过田块“小并大”整治,将原来碎片化耕地合并,同时落实表土剥离、熟土还田、机耕深翻、增施农家肥等措施,建成高标准农田。全县正在实施的项目共3.5万亩,涉及3个乡镇16个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乡村振兴的前提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要持续抓紧抓好,让脱贫群众生活更上一层楼。要持续推动同乡村振兴战略有机衔接,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切实维护和巩固脱贫攻坚战的伟大成就。
我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坚持党政同责、党政同抓,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聚焦耕地质量提升,突出宜机化改造,整山系、整流域、整乡整村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2021年以来,新建高标准农田51万亩,累计达193.85万亩,占全市耕地面积的37.6%,整治撂荒地38.36万亩,实现了动态清零,全部用于种植粮食作物。
坚持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结合,全力稳面积、提单产、保总产,大力实施粮食产能提升行动、优质粮食工程、主要粮油单产提升工程,积极发展旱作节水农业,全面推行“两年三茬”复种模式,年均推广旱作农业220万亩、复种粮食作物46万亩、推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6万亩以上,测土配方施肥实现全覆盖。全市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率达76.4%、统防统治比例达44%,着力加强农业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和生产防灾救灾保障,稳步扩大农业保险覆盖面,全面落实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实际种粮农民一次性补贴等惠农补贴,充分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粮食面积、产量实现了稳定提高。
守牢安全底线
我市坚持守牢粮食安全、巩固成果“两条底线”,做好产业、就业“两业文章”,深化科技、改革“双轮驱动”,突出乡村建设、基层治理“两手齐抓”,扎实开展现代生态循环农业整市建设试点,聚力打造农业精品培育示范区,努力建设宜居宜业和美陇原新乡村。
市委、市政府先后制定印发《平凉市农业精品培育示范区创建方案》《平凉市“和美乡村”创建行动方案》《平凉市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重大装备集成实施方案》,以及平凉红牛、静宁苹果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和若干政策措施等一系列文件,目标化、清单化、项目化推动乡村振兴重点任务落实。
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精准落实“过渡期”内各项帮扶措施,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突出监测帮扶,创新开展“十五个聚焦”专项行动和“群众大走访、政策大宣讲、困难大帮扶”集中活动,大力推广“甘肃一键报贫”系统,优化推行“四圈管理”措施,对新识别纳入监测对象全面落实“一户一策”帮扶计划,监测对象户均享受帮扶措施4项,风险消除率始终保持在合理区间,“三保障”及饮水安全实现动态清零。
累计投入产业扶持入股资金11.44亿元,每年兑付分红4800多万元,落实“雨露计划+”就业促进行动、乡村工匠培育工程、以工代赈、光伏帮扶等多项举措,通过公益岗位安置脱贫人口2.73万人,累计建成乡村就业工厂(帮扶车间)271个、吸纳劳动力8946人,全市每年输转脱贫人口18万人以上。
拓展东西协作,2021年以来,争取天津协作区和中央定点帮扶单位援助资金9.27亿元,实施帮扶项目488个,共建“一县一园”产业园区8个、打造乡村振兴示范村22个,成功签约招商项目25个36.69亿元,引进落地企业24家,到位投资11.06亿元,居全省第4。
壮大优势产业
聚焦农业重点产业链建设,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树品牌、兴业态,坚决打好优势特色产业三年倍增行动收官仗,全产业链产值达到448亿元,比2020年增长51%。做大规模量级,按照“山塬果、河谷菜、平凉红牛全覆盖”的产业发展总体布局,全市牛饲养量突破100万头,“平凉红牛”在首届中国牛·优质牛肉品鉴大会上荣获“品质特别奖”和“最具风味奖”,入选全国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国家重要特色物种联合攻关计划。“静宁苹果”入选国家农业品牌精品培育计划和“甘味”系列十大地方公用品牌培育计划,地头收购价连续多年领跑全国,种植面积稳定在150万亩、产量达到225万吨。全市蔬菜面积达到48.82万亩,其中设施蔬菜5.09万亩。
静宁县、庄浪县纳入国家苹果产业集群项目区,庄浪县纳入国家马铃薯产业集群项目区,崇信肉牛、庄浪苹果现代农业产业园被认定为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基本形成“一乡一品、一县一园、连乡成片、跨县成带、集群成链”的现代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发展格局。
聚焦“粮头食尾、农头工尾、畜头肉尾”,发展全环节绿色食品加工业,建成肉牛屠宰及牛肉分割等生产线6条,年屠宰能力达到15万头,研发和生产牛肉制品、骨制品、皮制品、保健品和生物制品共6大系列112种;提升果、菜、薯、药采后拣选分级、预冷、贮藏保鲜等初加工比例,农产品就地加工转化率达63%。扎实开展“引大引强引头部”行动,引进伊利集团、东方希望、大北农科技等行业头部企业落户,培育扶持市级以上龙头企业202户,其中国家级3户、省级53户,年经营收入超过60亿元。坚持牛果菜互促、种养平衡、农畜循环,完成“粮改饲”76.5万亩,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秸秆综合利用率、废旧农膜回收利用率、尾菜处理率分别达83.4%、90.97%、84.6%和53.7%,化肥农药使用量持续零增长、减量化。
加快乡村振兴
扎实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有序推进“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累计编制完成村庄规划537个,占758个发展类村庄的70.8%。2022年9月,全省乡村建设现场推进会在崇信县召开。全市累计创建乡村建设示范县1个、示范乡镇4个、示范村570个,2023年创建省级“和美乡村”8个,市级“和美乡村”50个,形成了示范乡村全面突破,其他乡村梯次推进的良好局面。持续改善人居环境,新建改造户厕3.07万座,累计达27.4万座,普及率73%。
大力实施村庄清洁行动,新建农村垃圾转运站18座,清理各类生活垃圾10.48万吨,拆除农村违(危、临)建25.19万平方米,农村生活污水和清单内黑臭水体治理率分别达28.64%和100%,全省推进农村清洁能源建设暨改厕改厨现场会在我市召开。创新开展乡村治理,学习运用“枫桥经验”和“浦江经验”,推广乡村治理新模式。广泛开展各类文化活动,成功举办全省、全市和美乡村篮球大赛(村BA),深入推进平安法治乡村建设,创建省级以上“民主法治示范村”126个,4个村被农业农村部评为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
持续加大投入力度,2021年以来,市县两级落实衔接资金预算14.31亿元,争取到位中央、省各类涉农资金63.43亿元,实现“农林水”支出112.86亿元。统筹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闲置宅基地改革,巩固运用农村土地确权成果,推动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100.5万亩。
大力培育提升新型经营主体,全市市级以上龙头企业累计达195户,农民专业合作社累计达5590个,家庭农场累计达6849家。党建引领村级集体经济“破十”攻坚战成效明显,村级集体经济收入5万元以下“相对薄弱村”全面消除,至2023年底,全市村级集体经济村均收入25.9万元。全省农村政策与改革工作、农民合作社质量提升暨家庭农场培育发展现场推进会先后在崇信县、庄浪县召开。着力强化人才支撑,完善落实县域内人才统筹培养使用制度,累计培育高素质农民8442人,培训农业实用人才9.44万人(次)。
广袤大地铺金绣绿,秀美村庄焕然一新,人居环境持续改善,放眼平凉这片充满希望的沃土,产业更旺了、村子更美了、村民更富了,乡村振兴的希望正在探索与实践中一步步变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