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县焦村镇甘农蘑力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工人在大棚里采摘双孢菇。 庆阳融媒记者 田富宾 摄
宁县平子镇宁州臻品就业工厂生产车间内,工人在封装琥珀核桃。 庆阳融媒记者 路世玲 摄
庆阳融媒记者 徐雅荷
食用菌产业带动“三元双向”循环农业稳定发展,就业工厂让群众实现就近就业增收,和美乡村建设助推乡村“美丽蜕变”……2023年以来,宁县聚焦粮食、苹果、食用菌、中药材、瓜菜、草畜“六大产业”,完善一套推进班子、一套实施方案、一套扶持政策、一套技术团队、一套考核体系“五个一”工作机制,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据统计,2023年,宁县完成地区生产总值84.17亿元,同比增长7.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9684.17元,同比增长6.2%;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188.88元,同比增长7.7%。
“三产融合”奏响农业发展“交响曲”
冬去春来,万象更新。经过一个冬季的孕育,宁县焦村镇的甘农蘑力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示范大棚里,一朵朵双孢菇破土而出,工人们提着篮子,拿着小刀,穿梭在菌垄间,小心翼翼地采摘鲜嫩肥厚的双孢菇。
近年来,宁县以发展“三元双向”循环农业为统揽,按照“区域化布局、规模化机械化经营、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理念,招引龙头企业甘农蘑力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在焦村镇建设集小麦秸秆堆肥发酵蘑菇基料、周年化菌菇种植、有机菌菇深加工、冷链储运配送、菌渣有机肥制作为一体的全产业链项目基地。
“建成的36座爱尔兰示范大棚中,12座去年5月就已经投产,截至目前,共产出双孢菇524吨,产值达379.96万元。”甘农蘑力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办公室主任毛德玺介绍,发酵隧道、智能菇房和原料周转库等仍在继续建设,预计今年9月可全面投产。届时,每年可消化小麦秸秆14万吨、鸡粪9万吨,生产基料28万吨,产出菌渣生物有机肥20万吨。
丰源草业公司收购农作物秸秆,供给食用菌生产基地作为原料;基地所产的残次菇交售给恒瑞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菌黄酮;
产生的废料交售给源之生有机肥厂生产有机肥;有机肥又用于粮食、苹果等产业……焦村镇逐渐形成了“种-养-菌-肥-饲”一体化全产业链闭环生产的现代绿色生态循环农业。
跟随拉运废旧食用菌生产机料和菌渣的货车,记者来到宁县源之生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有机肥生产车间,车间里机器轰鸣,工人们有序进行分拣、包装、传输、装车,废旧食用菌生产机料和菌渣等经过处理,变成了一袋袋有机肥。
“公司现有3条有机肥生产线和两个1000立方米的沼气发酵罐,1年可处理种植养殖产生的废弃物约30万吨,产出有机肥料10万吨、沼气87.6万立方米,废旧沼液通过沼气管道输往苹果园,实现沼液还田。”宁县源之生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葛欢谊说。
源之生有机肥生产车间对面,就是宁县金农农业扶贫开发有限公司的矮化自根砧苹果基地。这几天,果园春管工作有序推进,基地工人忙着祛腐、抹药、剪枝……一幅“三元双向”循环农业蓬勃发展的生动画卷在宁州大地徐徐展开。
“引凤还巢”打造就业增收“新引擎”
农历正月十五过后,宁县各乡镇的就业工厂吹响了节后生产“集结号”,为实现第一季度“开门红”开足马力。
近日,宁县平子镇宁州臻品就业工厂生产车间内,数十名工人忙碌在各自岗位上,一袋袋琥珀核桃被快速封装。
“在家门口就业,上班时间自由,多劳多得,既能照顾一家老小,又能增加收入。”该公司务工人员袁虎年说。
近年来,宁县坚持就业优先政策,立足发展县域经济、推进乡村振兴、优化产业布局、回应群众意愿、发展“回归经济”等方面的需要,先后出台一系列扶持政策,吸引各领域宁县籍人才回归、资本回归、项目回归,引导就地就近建办就业工厂,促进群众就近就业增收。
2008年,在北京工作的袁忠刚回到家乡平子镇程家村,将核桃等特色农产品通过电商平台对外销售。2023年,借力东西部协作政策支持,袁忠刚建起了占地1700平方米的就业工厂,从事本地农特产品收购、加工、销售和品牌塑造,联合县内30多家企业及合作社,成立宁州臻品农业产业联盟和宁州臻品直播基地,推动全县农产品走出甘肃、走向全国。
“我们就业工厂能为周边群众提供就业岗位50多个,联农带农2万余人,2023年收购周边地区农特产品价值320万元,销售农产品8000万元,实现群众在家门口灵活就业和农产品销售获利双赢。”袁忠刚说。
宁县通过因地制宜、多元推进、多方创建,探索出了“厂房式、居家式、合作社式、‘互联网+’式、家庭农场式、生产大户式、企业式”七种模式,带动群众稳定就业增收。目前,全县共建成各类乡村就业工厂51个,生产的产品涵盖电子零部件、体育器材、环卫产品、特色食品、特色农产品、手工艺品、日化用品、服装、雨伞等30多个种类,产值突破7亿元,带动增收1.18亿元,吸纳就业3310人。
“扮靓颜值”助力乡村建设“加速度”
时下,走进宁县太昌镇肖家村,庭院错落有致,道路宽敞平坦,路灯上悬挂的国旗和党旗鲜艳夺目,村道两旁的文化墙展示着革命烈士的事迹,一幅村净、景美、业兴、人和的美丽乡村新画卷映入眼帘。
“2023年,我们依托红色资源优势,先后对邠宁支部旧址进行了维修,借助红色历史文化底蕴,对316户农户房屋进行了风貌改造,喷绘各类红色文化宣传墙270米,建设围栏800米,新建小广场5处,打造微景观30处,全村环境面貌得到了大幅提升。”肖家村党支部书记肖小利说。
太昌镇是甘肃省第一个农村党组织——中共邠宁支部的诞生地,也是甘肃省早期革命运动的播火者——王孝锡的故乡。近年来,太昌镇充分挖掘红色资源,并将其与美丽乡村建设结合起来,全力打造“孝锡故里”红色风情线,以红色资源优势为和美乡村建设赋能。
宁县按照“规划统领、示范带动,因地制宜、突出特色,遵循规律、有序推进,政府主导、村民主体,生态优先、绿色环保”要求,坚持“一乡镇一品牌,一村一特色”原则,着力打造具有关中文化元素、黄土高原特点、陇东民居特色和村美院净乡风好、业兴民富集体强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进一步提高乡村基础设施完备度、公共服务便利度、人居环境舒适度。
2023年,宁县全域推进“三拆一治一排”专项行动,持续推进农村厕所、垃圾处理和生活污水“三大革命”,示范推广“光伏+光热”用能取暖工程,实施“一路一树、一树一景,树下栽花、花下植绿”工程,全年拆违拆废14950处,治理乱搭乱建9267处,排险7806处,改造户厕1.1万座,同步开展“查改厕、追责任、转作风”专项行动,问题厕所整改实现动态清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