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野,孕育着丰收的希冀;农业,走出铿锵的步伐。
穿行在武威美丽的乡村,一条条平坦道路四通八达,一座座农家小院温馨别致,高标准农田整齐划一,连片大棚生机盎然,养殖圈舍牛肥羊壮。
2023年,武威市各级农业农村部门坚持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为主线,守牢粮食安全、防止规模性返贫两条底线,持续推进沿山沿川沿沙“三大特色产业带”建设和“8+N”特色优势主导产业发展,抓实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全市农业农村经济呈现出稳中有进、进中提速、向上向好的发展态势。
一
麦浪滚滚、稻谷满仓,是幸福生活的底气,也是国家安全的基石。
2023年,武威市坚决扛稳粮食安全政治责任,完成粮播面积240.51万亩、粮食产量118.93万吨。
两个数字,看似简单,实为不易。
2023年,武威市积极应对旱情,出台抗旱减灾助农增收21条扶持措施,争取中央、省级救灾资金及央企帮扶物资共14460万元,落实保险理赔4505万元,公益性岗位吸纳就业2653人,确保作物少减产、农民不减收。
同时,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去年47.14万亩任务已基本完成,成功争取石羊河流域红崖山等整灌区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试点纳入全国20个试点之一、为全省唯一入选。实施农机装备补短板行动,全市农业机械拥有量51.3万台,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372.5万千瓦,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提高到85.3%,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4个百分点,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模式再次入选全国农机化技术推广典型案例、为全省唯一入选案例,武威被评为全省2023年农机化重点工作任务落实表现突出市州。加大项目资金衔接争取力度,争取高标准农田建设、地膜科学使用回收试点等中央、省级财政农业农村项目资金12.6亿元、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16.23亿元,扩大农业农村领域有效投资,引领带动“三农”高质量发展。有序推进土壤“三普”,完成6608个样点平台校核,加快外业采样、样品制备流转和内业检测化验进度,完成省上下达普查任务。
二
如何提升农业品牌的附加值和感召力,将“土特产”做到“独一份”“特别特”“好中优”,让“土疙瘩”变成“金疙瘩”?
2023年,武威市聚焦“土特产”大文章,深入实施优势特色产业三年倍增行动,61.5%的衔接资金用于产业,发放小额信贷、“富农贷”,支持发展壮大优势主导产业,八大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75.4%。全市建成绿色标准化种植基地182个、新改扩建规模养殖场(小区)156个,新建日光温室9941亩、养殖暖棚118万平方米。全市畜禽饲养量达3913.6万头只,同比增长8.4%;食用菌产量13.36万吨,同比增长56%;蔬菜产量313.87万吨,同比增长9.8%。
聚力打造特色农产品及食品加工产业链和奶产业链,坚持前端抓规模夯基础、中端抓加工促增值、后端抓市场提效益,实施种养、加工、物流等延链补链重点项目24项,完成投资20.2亿元。伊利二期新增2条生产线、民勤同泽15万只高端肉羊精深加工生产线、甘肃神牧生物年产3万吨预混料生产线等项目建成投产,金宇牧光互补产业园2号牧场、四川菊乐食品万头奶牛有机牧场等项目加快推进。深入开展“引大引强引头部”行动,通过走出去、引进来等方式,全市签约特色农产品及食品加工产业链项目151个、计划总投资61.48亿元,已开工133个、到位资金19.33亿元;签约奶产业链项目6个、计划总投资25.32亿元,已开工5个、到位资金4.48亿元。特别是精准引进落地了古浪雪川马铃薯全产业链、博贞原生物乳业年产8600吨系列乳制品精深加工等一批大项目、好项目,有效推动了产业链延链条、扩产能、增品种。
三
初春时节,走进凉州区松树镇冯良新院新民居,曾经“灰头土脸”的水泥墙,旧貌换了新颜,一幅幅活灵活现、温馨自然的艺术墙绘跃然呈现在村社墙壁上,形态逼真、色调浓郁、形象生动,使墙面有了温度,也有了“灵魂”。一面面美观又会“说话”的文化墙成为文化阵地,点亮了精神新“妆容”,增添了新底色。
从“村庄”到“景区”,让村民当“主角”。推进和美乡村建设,武威市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区分4大区域、突出3类村庄,制定实施《2023年全市持续推进“5155”乡村建设示范行动实施方案》《武威市“和美乡村”创建行动实施方案》,明确细化《2023年武威市乡村建设行动任务清单》,着力打造村美院净乡风好、业兴民富集体强的“和美乡村”。
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大力推行“一条板凳”“马背上的小分队”等工作法,全面推行“文明股”“红黑榜”“道德储蓄所”等做法,倡导“一碗烩菜办丧事”等文明理念,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天祝抓喜秀龙镇炭窑沟村、民勤薛百镇上新村创建为2023年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镇,古浪县干城乡富民新村等5个乡村被评选为省级和美乡村。(记者王瑾 魏晓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