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埋藏千年的石碑 揭开一代“诗窖”的神奇故事

来源/ 中国甘肃网-兰州晨报 作者/ 时间/2024-03-27 09:33:00

埋藏千年的石碑

揭开一代“诗窖”的神奇故事

王仁裕神道碑碑额拓片。

王仁裕神道碑。

斩龙村王仁裕塑像。

唐代是我国古典诗歌发展的全盛时期,尤其是众多有名望的诗人都被赋予别致雅号,“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佛”王维……同学们耳熟能详,但当时还有一位雅称为“诗窖”的诗人,并且与甘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知道是谁吗?他得创作多少首诗作,才能装进“窖”中?

1 一块石碑上,藏着“诗窖”的秘密

时间:上世纪80年代

地点:甘肃礼县石桥斩龙村

村民们在田间挥汗如雨劳作,其中有一位村民一锄头下去,火星四溅……挖到大石头了!好奇的村民拂去覆土,一块硕大的石碑出现在人们眼前,由此一个深埋在地层下一千多年的秘密,让一代“诗窖”的人生过往重新回到人们视线中。

闻讯赶来的专家细究石碑上的字迹,除了个别字在岁月残蚀中漫漶不清外,绝大多数字都完好地保存了下来。他们一个字一个字地制作拓片,回去研究。很快就得出了一个结论,这块碑原来记述的正是唐末五代时期著名文学家王仁裕的生平。

这块偶然现世的石碑,碑额全名为“周故少师王公神道碑”,为此碑撰文者是北宋初年宰相李昉。一般人们用“王仁裕神道碑”来称呼此碑。

去往礼县石桥镇斩龙村寻碑,在村中的碑亭中,可以看到“王仁裕神道碑”由碑首、碑身、碑叠三部分组成,碑首和碑身用一整块巨石雕成。神道碑高3.05米,宽1.14米,厚0.4米。碑首拱顶,上覆六龙盘踞,威丽壮观。碑额篆“周故少师五公神道碑”九字。碑趺长1.3米,宽1.18米,碑身高2.25米,碑面两边阴刻缠枝牡丹与石榴花纹。碑面中间阴刻楷书碑文,自右向左竖列36行,行71字,共2500余字,主要介绍了王仁裕的生平事迹及作品名目。

据碑文的记叙,王仁裕的主要作品有《秦亭篇》《锦江集》《归山集》《入洛集》《南行记》《紫泥集》《华夷百题》《西江集》等共685 卷,还有《周易说卦验》3 卷,《转轮回纹鉴铭》22 样,诗、赋、图并行于世,这样的创作力简直是爆表啊。

据考证,王仁裕出生在唐朝末年,去世时已是五代时期的后周,平生创作诗作万余首,这压过了南宋时期以多产诗作出名的陆游,也因此有一个雅称“诗窖”。

2“西江浣肠”后,从此人生开挂

就像诗仙李白有年少时“梦笔生花”、终成大器的动人传说,王仁裕26岁时,也有“西江浣肠”的神奇故事,他自此人生开挂,在文学创作的道路上一发而不可收。

“王仁裕神道碑”说“唐季乱离,关右斯甚”,幼年的王仁裕“当童稚之年,失怙恃之爱” ,是兄嫂抚育长大的。他太皮啦,在李昉笔下,王仁裕25岁之前完全是“五陵少年”的纨绔做派,日日逗猫遛狗、打猎游玩,任由大好年华虚度。

就在这时,发生了一件神奇的事:

王仁裕“年二十五,方有意就学。一夕梦剖其肠胃,引西江水浣之,又睹水中砂石,皆有篆文,因取而吞之。及寤,心意豁然,自是资性绝高。”

自此王仁裕开始了华丽的逆袭,不到两年,学业大进,他的声名便在秦陇之间响亮起来。

王仁裕,生活在唐末这样一个大分裂的时代。公元905年,王仁裕26岁,为李茂贞属下秦州节度使李继崇幕僚一一秦州节度判官。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他又相继在前蜀、后唐、后晋、后汉为官,在宦海沉浮中,他的创作历程根本停不下来。

国家不幸诗家幸!王仁裕“有诗万余首,勒成百卷”,就连中国古代著名的儿童启蒙读物《幼学琼林》中也收有他的诗作。

王仁裕的一生怀有忧国忧民之心,和希冀清明盛世的政治理想和身处乱世满怀羁旅之苦的人生情怀。只可惜他的万余首诗,绝大多数都在岁月的风尘中散失了,只有十余首流传了下来。

少年心事自可擎云,来看王仁裕年少时的诗作《题麦积山天堂》:

蹑尽悬空万仞梯,等闲身共白云齐。檐前下视群山小,堂上平分落日低。绝顶路危人少到,古岩松健鹤频栖。天边为要留名姓,拂石殷勤身自题。

这首诗从“万冈梯”“白云齐”“群山小”“落日低”“少人到”“鹤频栖”六个角度描写麦积山巍峨险峻的自然景观的同时,也抒发了他登万仞山而小天下,期望大展一番凌云壮志的美好愿望。

3 他的见闻录里,竟目睹了大熊猫

后世的人们最推崇王仁裕的文学成就却来自笔记小说。

王仁裕的笔记小说,步唐人后尘而又有创新,明显体现出唐代传奇向宋代传奇的蜕变。他的笔记小说代表作是《玉堂闲话》。在本书中,王仁裕开始以人物为中心去安排稳重曲折复杂的情节,形象鲜明,篇幅较长,有杰出的想象力,读起来实在太引人入胜了!

《玉堂闲话》在思想内容、题材选择和艺术技巧等方面对后世的小说创作简直是指导性的存在,要是你问写“三言二拍”系列的冯梦龙、在《聊斋志异》谈狐论鬼的蒲松龄、在《儒林外史》大搞讽喻的吴敬梓,受哪位前辈的影响最深,他们一定会举手:王仁裕。

另一部《王氏见闻录》因为是记写王仁裕自己的亲身经历,内容更显生动并且更富于地域化。最有趣的是其中的《竹骝》篇关注到晚唐五代时,大熊猫在今天天水、陇南一带的生存情况。《王承休》篇则通过记述蜀后主王衍游秦州一事,反映了秦州、成州、阶州在五代时期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生活,对今天水、陇南、汉中和四川区域风物研究有极高的文化价值。

对于身处五代乱世中的王仁裕来说,“开平”的美好祈愿终其一生也未能目睹。他在著作中对该时期历史事件的忠实记录,却为我们理解处在唐帝国余晖中的士人对于五代十国的认知提供了珍贵的视角。

  文/图 奔流新闻记者·兰州晨报记者 刘小雷

特别声明:甘肃文化产业网为公益性网站,转载此文(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是出于向网民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非商业用途。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或者媒体机构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栏目导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