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秦州皮影戏

来源/ 甘肃科技报 作者/ 时间/2024-04-09 15:17:33

皮影戏起源于西汉时期,距今已有1000余年的历史,是世界上最先由人配音的活动影画艺术。秦州皮影戏,又称“灯影子戏”“土影戏”。是用灯光照射兽皮或纸版雕刻而成的人物剪影,以影子表演戏剧故事情节,因而叫做影子戏。据专家考证,秦州皮影戏形成于秦时期,盛行于明,繁荣于清中叶,鼎盛于清末民国初年。 

制作皮影时选用年轻、毛色黑的公牛皮,这种牛皮厚薄适中,质坚而柔韧,青中透明。待牛皮煮熟刮干净、晾至净亮透明后即可制作。制作时先将样稿轻画在牛皮上,然后用各种型号的刀具或刻或凿。之后用透明水色着色,颜色一般不调和,故而看上去整体效果纯正绚丽、对比强烈。刻凿、着色完毕后“出水”即熨平,这是其中最关键,也是最难的一关。出水后再晾干,装订组合即可上台表演。关于皮影的传统雕刻技法和过程,艺人们归纳为顺口溜:“先刻头帽后刻脸,再刻眉眼鼻子尖,服装发须一身全,最后整装把身安,刻成以后再上色,整个制作就算完”。在有些地方也有用硬纸片制作的皮影,但那种皮影挑动不太灵活,而且保存时间不长,几年下来着色容易脱落,浸水容易腐蚀变形,在箱子中收拾不当还容易弄断压褶。因此,秦州皮影早期的材料多数是用牛皮制作,偶尔也有用驴皮、羊皮做的,但质量都没有牛皮的坚韧、耐用。 

秦州皮影戏唱词和唱腔主要以大西北的秦腔为主,乐器包括打击乐和弦乐,道具有皮影人物、亮子、灯。秦州皮影戏武场面打击乐有:干鼓、抱鼓、红鼓、小锣、大锣、钹、铰子等,演出时紧锣密鼓,影人枪来剑往、上下翻腾,热闹非常。文场面弦乐为主:有三弦、二胡、板胡、笛子,唢呐,演奏时音韵缭绕、优美动听,或喜或悲、或激昂或缠绵,声情并茂,动人心弦。演出曲目折子戏《花亭相会》《斩秦英》《玉林娇》《牧羊》《杀庙》《别窑》《探窑》《三对面》《十里亭》等。

  秦州皮影戏主要流传在皂郊镇的门家河、小寨子,玉泉镇的闫河村上河自然村,平南镇大柳树村等。    本报综合

特别声明:甘肃文化产业网为公益性网站,转载此文(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是出于向网民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非商业用途。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或者媒体机构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栏目导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