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擦亮先锋本色 尽显使命担当——甘肃省广大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积极投身积石山灾后恢复重建工作

来源/ 中国甘肃网-甘肃日报 作者/ 时间/2024-04-11 09:30:14

原标题:擦亮先锋本色 尽显使命担当

——我省广大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积极投身积石山灾后恢复重建工作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马颖

2023年12月18日23时59分,临夏州积石山县突发6.2级地震。地震造成重大人员伤亡,房屋以及部分水、电、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受损。

灾情就是命令。地震发生后,全省上下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及李强总理等中央领导同志批示要求,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全力以赴投入抗震救灾攻坚战。

一个党支部就是一座堡垒,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

为支持抗震救灾工作,省委组织部紧急划拨省管党费520万元支持抗震救灾,组织495个基层党组织和4000余名党员投入工作。临夏州委组织部从州直单位抽调51名精干力量组成17个工作组,全覆盖包抓积石山县17个乡镇。积石山县成立317个党员突击队、26个应急救援小分队,设置874个党员先锋岗,即时启动“党群零距离”网格化提升基层治理能力“1+4”工作机制,落实《临夏州“平急结合”网格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办法》,用好积石山县283个治理网格,组织3190名网格员就地集结,按照“逐户核实、不漏一户、人人见面”要求,开展拉网式人员搜救排查,安抚慰问受伤人员,引导疏通群众情绪。

从生死营救到排查隐患,从转移安置到恢复重建,3个多月来,我省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安排,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尽最大努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让党旗在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一线高高飘扬。

坚定信心 重拾美好生活的希望

随着抗震救灾平稳转段,围绕“今年国庆前让受灾群众搬进新居、开启新的生活”这一目标,积石山县灾后恢复重建工作迅速展开。

省积石山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协调指导小组多次召开会议,强调各级各方面要各负其责、密切协作、同题共答,以极端负责的态度打好灾后恢复重建攻坚战。省领导多次深入积石山县各乡镇调研集中重建点选址、规划设计、农业产业布局规划等情况,同当地干部群众深入交流,听取受灾群众意见建议,研究部署灾后恢复重建工作。

与此同时,省委选派2名干部挂任州县委领导班子成员,省委组织部选派2名干部蹲点指导,临夏州委选派有乡镇党政工作经历、积石山籍或曾在积石山县工作过的85名县级干部担任8个乡镇和80个村(社区)党组织第一书记,统筹抓好灾后重建工作。

为进一步发挥战斗堡垒作用,积石山县统筹下沉干部、乡村干部、公安消防、农民党员等力量,在重点村、集中安置点等关键点位成立临时党支部125个,组建党员突击队380个、应急救援小分队26个,设置党员示范岗876个,主动在灾后重建任务中亮身份、践承诺、争先锋。

进入灾后恢复重建阶段,群众的生活和党员干部的工作都发生了哪些变化?地震后两个多月,记者再次来到积石山,3月的积石山春寒料峭,却挡不住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热情和干劲。

在胡林家乡高关村毛家集中安置点旁的空地上,穿着红色马甲的学员正在学习操作挖掘机;一间帐篷里热气腾腾,十几位妇女学着捏包子、蒸花卷……这是积石山县灾后恢复重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的现场,像这样的场景,几乎在每个集中安置点都能看到。

“我们这个安置点现在有挖掘机、中式面点、瓦工、钢筋工等7类技能培训,培训完成后我们会对接劳务部门,帮助群众外出务工。”高关村党支部第一书记陈朝晖说,这7类技能培训都是党员干部通过入户走访征求意见建议,根据群众意愿和后续各类重建项目确定的。掌握了这些技术后,群众除了外出务工,也可以在家门口的重建项目现场找到对口的工作。

“我在群里看到了村干部发的通知,就报名参加挖掘机培训。正好是农闲时节,可以学一门手艺。”刚刚结束上午课程的马优素福告诉记者,他已经上了七八天课,老师非常负责,自己上手也快。“等拿到培训证书之后,我打算攒钱买一台挖掘机,多一门手艺多一条出路嘛。”对于未来,马优素福满怀憧憬。

据积石山县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介绍,为确保受灾群众有就业、有收入,各级党组织组织党员干部入户摸排、收集群众意愿,积极衔接相关企业提供岗位,组织群众参与技能培训。各级人社部门多措并举,通过开展技能培训、开发临时公益性岗位、有组织劳务输转等方式,既鼓励受灾群众外出务工,又帮助群众在家门口就业增收。据了解,截至3月底,积石山县累计输转城乡富余劳动力5.11万人,其中脱贫劳动力2.86万人;实现劳务收入3.84亿元,其中脱贫劳动力实现收入2.15亿元。

随着天气逐渐变暖,各类灾后恢复重建项目陆续开工,刘集乡团结村包村组长马满苏开始静下心来构想村子下一步的出路。

“团结村之前没什么产业,我们想抓住灾后重建的契机,根据村子的特点,计划发展养殖、种植、保安腰刀锻造等产业,这些项目都在对接。”谈及村子未来的发展,马满苏打开了话匣子,“等新房都建好之后,我们还想引导群众吃‘旅游饭’,将空闲的房子改成民宿,厨艺不错的可以开农家乐,给游客提供吃住游‘一条龙’式服务。”

在大河家镇陈家村集中安置点项目建设现场,工程车来来往往,一派繁忙景象。“我们准备在安置点附近建设牛羊繁育中心,让群众搬过来之后有就业、有收入。”陈家村包村组长马克祥介绍,后期村里还会根据地理环境和群众意愿,计划种植经济作物,让每户受灾群众都有一门增收产业。

据了解,积石山县曾是国家级深度贫困县,县域经济底子薄、产业发展基础弱。在灾后恢复重建过程中,积石山县计划把产业重构作为一项重要任务,立足县域定位谋划发展现代农业,配套建设产业园区,打造千头肉牛、万只肉羊繁育中心,因地制宜推广温室大棚,确保搬迁群众后续发展更有保障、县域经济发展更有质量。

“总的来说,就是既要把群众安置好,更要让他们以后生活得好。”这是所有奋战在灾后恢复重建一线的共产党员的共同心愿。

心系人民 凝聚团结一心的力量

积石山地处高寒地区,即便立春已过,还是下了几场雪。

“有天晚上村民打电话,说雪下得太厚,屋顶开始漏水了,让我们过去看看。”大河家镇梅坡村驻村工作队队长鲁德俊告诉记者,打电话的是十社的群众,十社的安置点在山梁上,雪天路滑,车开不上去。怕群众晚上会受冻,鲁德俊便和包村组长姚磊等一行5人步行上山,抄近路赶到了村民家中。

“我们把群众转移安置到空闲的板房中,再联系施工方来维修。”姚磊说,第二天一早他们又到十社的安置点,逐一检查漏水情况,帮助群众清理屋顶积雪。

这是驻村工作队队员和包村干部日常工作的一个小片段。宣传政策、调解矛盾、入户检查、帮助就业……说到每天的具体工作,鲁德俊和姚磊掰着指头列了许多,这还不包括地震前他们的本职工作。“反正群众有啥困难,我们都要及时解决。”姚磊说。

随着春耕备耕农忙时节到来,鲁德俊和姚磊最近还在忙着帮助村民制定春耕生产计划,联系购买种子、农药、地膜,协调技术人员加大农技服务指导力度,做到不误农时,确保群众稳产增收。

“多面手”的背后,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历练与积累。据介绍,临夏州紧盯乡村干部能力素质短板,分级分类开展精准化教育培训,通过领导干部带头讲、专家教授上门教、选派干部外出学、一线干部全员训,对乡镇党政正职、村党组织书记、驻村工作队长进行全覆盖培训,切实提升谋发展、抓振兴、促落实的实干能力。同时,加强驻村干部关心关爱,各县市提拔晋升表现优秀的驻村第一书记、工作队员81名,激励驻村干部在基层一线履职尽责、担当作为。

党员干部心中有群众,时刻把群众安危冷暖放在心上,群众就把党员干部当作贴心人。“杓家三老汉”与杓家村群众就有着这样一种“双向奔赴”的特殊情感。

记者见到关家川乡杓家村党支部第一书记兼驻村工作队队长王建邦时,他正以一口流利的当地方言与村支书交谈。“省公安厅派驻杓家村驻村工作队队员共3人,除了我还有道尔丹和黄建宏,我们三个人年龄都超过55岁,驻村也有好些年了,跟村民非常熟悉,所以大家都叫我们‘杓家三老汉’。”王建邦笑称。

地震发生后,“杓家三老汉”第一时间开车在全村巡逻,碰见受伤的群众就立即转移。村民们看见他们的车,心里一下子踏实了下来。

最近一段时间,“杓家三老汉”又忙着入户走访、召开村民知情大会,了解群众的安置诉求和困难,就群众关心关注的安置方式、住房设计等问题面对面听取意见,最大程度尊重群众的意愿、满足群众的需要。“大家相信我们,所以都很配合,我们的工作进展得也很顺利。”黄建宏说。

这样的信任来源于“杓家三老汉”多年来兢兢业业为人民服务积累下的好口碑。

杓家村党支部书记王军海告诉记者,“杓家三老汉”来驻村后,积极协调资金提升村里的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路灯亮了,崭新的村委会办公楼盖起来了,学校里添了不少现代化的教学设备。除此之外,大到宣传党的惠民政策、帮助村子发展产业,小到化解邻里矛盾纠纷、为村里孩子报志愿出谋划策,杓家村的日日夜夜里、村民的大事小情中,都能看到“三老汉”的身影。

在“杓家三老汉”的示范带动下,村里的老党员、外出务工的年轻党员纷纷参与到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的过程中,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在重建家园的路上携手并行。

“作为党员,我们就是要全心全意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用服务人民的一件件小事体现党组织和共产党员的力量,用这样一种深入人心的力量把人民群众紧密团结在一起。”黄建宏说。

全力以赴 建设幸福美好新家园

春回大地,万物复苏。3月15日上午,临夏州召开积石山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第一次现场推进会,对灾后恢复重建项目建设作了全面安排部署,这标志着积石山地震灾后恢复重建项目建设全面启动。

3月20日下午,积石山县阳光明媚,气温升至10℃以上。

“你们家的工程进行得怎么样了?”记者跟随大河家镇大河村党支部第一书记马强走进大河村四社的马少锋家。马少锋家的房子符合维修加固标准,工人们正在安装防震柱。

“柱子快装完了,再把外墙粉刷一下基本上就可以住了。”过不了多久就可以搬回家住,马少锋一家都很高兴。

从去年12月20日下沉到大河村,3个月的基层扎实历练,让马强对大河村的各项工作、家家户户的情况非常熟悉。共同经历了从抗震救灾到灾后恢复重建的并肩战斗,村民们对马强也十分信任。

灾后恢复重建进行得是否顺利,做好群众工作是关键。重建工作启动后,包括马强在内的所有下沉干部、包村干部、驻村帮扶干部、村干部、各社社长等作为网格员,每人包抓30户左右群众,每周入户走访两次,落实重建政策宣传、数据信息统计等工作。

据了解,为全力推进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积石山县在保持原有网格设置和网格员配备不变的基础上,板房数50间以上的集中安置点单独设立网格,少于50间的分散安置点就近就便整合设立网格。下沉到村第一书记担任网格长,州县下沉干部、乡镇包村干部、驻村工作队队员、村社干部为专职网格员,公安民警、消防员、志愿者等为网格辅助人员,统一调度、扁平指挥,统筹做好网格服务管理工作。

马强向记者展示了他们制作的“大河村灾后恢复重建作战图”,图上标注出了村里每一户群众的房屋鉴定等级、安置方式及工作进度。

“通过这个表格,我们可以定期筛选出重点户,集中力量、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马强学水利工程出身,他以自己的专业举例,“群众的问题和顾虑要及时发现、充分考量,定期疏导疏通,才能保证大局平稳有序。”

无独有偶,在石塬镇秦阴村临时党支部办公室的墙上,也挂了一块反映灾后恢复重建工作进度的展板。展板上清楚地标注了恢复重建类型、计划户数、每周的工作进度等,在“合计”一栏中可以看到,秦阴村137户群众中已有136户签订搬迁安置协议。

记者在临时党支部办公室门口碰到正在晒太阳的一家三口,年轻的母亲告诉记者,孩子是地震前两天出生的,因为救援及时、物资充足,这几个月孩子长得很壮实。在确定安置类型时,一家人选择了100多平方米的楼房,想的是以后孩子上学、老人看病都方便。

农民对土地有深深的依恋,并不是所有人都能下定决心离开故土。秦阴村作为地质灾害隐患点,需要动员除麻池社14户群众以外的123户整体搬迁,这就需要党员干部耐心细心讲政策、讲利弊,让群众建立起对新家园的信心和向往。

“春节前我们就积极宣传搬迁安置政策,组织开展5次宣传动员,3轮安置意愿入户填报,群众对整村搬迁安置有了基本了解和思想准备。等到安置政策最终明确后,及时召开村重点工作推进会和村民知情大会,干部自己吃透政策,再把政策给群众讲清楚讲明白,打消群众顾虑。”秦阴村党支部第一书记马学忠说。

在签订安置协议时,有一个社的群众对安置点选择犹豫不决。马学忠和同事在多次给群众做思想工作的基础上,联系积石山县住建局和吹麻滩镇,带领秦阴村40多名群众到县城3个安置点进行踏勘和对比。进行实地查看后,群众对具体的安置区域更明确,对未来的新家充满期待,对党员干部也更加信任。

春回积石山,这片土地上充满了建设幸福美好家园的生机与活力——

在中铁二十一局二公司棚户区改造现场,桩基施工、塔吊搭设等一系列工程井然有序展开。“在家门口打工方便照顾家人,还能学到电焊、钢筋工操作等技术。”在该项目务工的大河家镇克新民村村民马拉哈木说,用自己所学的本领建设家园,感到很自豪。

在石塬镇秦阴村,村党支部根据群众诉求和实际困难,组织大小挖机和装载机共4台,集中一周时间对8个社的田间农路进行修复,方便群众进行春耕生产。据了解,积石山县选派23名专业技术人员,分片包乡开展技术指导工作,组建机械覆膜队开展顶凌覆膜工作,保障春耕生产科学有序进行。

在大河家镇康吊村,村民何文明到村委会与工作人员商量,觉得自己之前选的房子面积太大了,想换成小一点的户型。康吊村党支部书记马黎雄非常爽快:“现在换还来得及,我们充分尊重群众的意愿。”马黎雄身后,群众送来的锦旗挂满了墙。

在灾后恢复重建过程中,各基层党组织发挥战斗堡垒作用,争分夺秒、攻坚克难,广大共产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迎难而上、冲锋在前,凝聚起众志成城战胜困难、迎接新生的强大力量。

  积石山下,到处都有党旗飘扬、党徽闪耀,如同灿烂的阳光,将希望洒在这片土地上。大地回春、万物生长,相信在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积石山县会迎来更加美好光明的未来!

特别声明:甘肃文化产业网为公益性网站,转载此文(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是出于向网民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非商业用途。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或者媒体机构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栏目导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