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立润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甘肃作为文化资源大省,要加快建设繁荣兴盛的文化强省,为中国式现代化甘肃实践提供强有力的思想支撑、精神支撑和文化支撑。
加快发展壮大文化产业。积极利用省内丰厚的文旅资源,促进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实现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夯实发展文旅产业的基础,挖掘潜力,通过建设文旅强省促进居民增收、改善城乡旧有面貌、实现经济绿色转型。强化“大产业”观,放大文旅效应,推进产业链向纵深延伸,深化产业间横向融合,构建文旅“大产业”生态圈。强化“大市场”观,扩大文旅合作,积极融入国内国际文旅市场,深化与周边省份的联动开发,做到外联内接、携手发展。构建“一张名片、两大枢纽、四区集聚、四带拓展”的文旅发展区域格局,加强系统筹划,形成多级增长态势,发挥集聚效应。持续开发高品质的文创产品和旅游商品,把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生产力,多措并举“让文物活起来”,打造更多更具竞争力的文创产品,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
不断增进人民文化福祉。文化既是凝聚人心的精神纽带,又是增进民生福祉的关键因素。只有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才能更好适应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让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更丰富,基本文化权益保障更充分,文化获得感、幸福感更充实。要不断完善各级各类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加强纪念馆、历史博物馆、民俗文化馆、文物旅游景区、历史遗址遗迹等建设,进一步健全完善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农家书屋等村级文化公共设施。要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优化资源配置,扩大公共文化服务圈。要着力发展特色文化产业,充分发挥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多样的优势,研发一批历史文化特点鲜明的非遗文创产品,形成具有广泛影响力的非遗文化品牌。聚焦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加强对文化类社会组织的扶持和管理,提供更多公益性文化服务,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
进一步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灵魂,是城市发展的内在驱动力。要充分考虑城市的历史文化风貌,通过持续调整优化,使全省各市州和县区城市呈现出风格各异的城市面貌,使城市具有长久吸引力,打造游客喜爱的文化旅游目的地。要办好重大城市节会,以兰洽会、公祭伏羲大典、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等具有较大影响力的节会为契机,立足国内,争取扩大国际影响,打造具有甘肃特色、甘肃风情的国际名片。要进一步加强城市建设管理,充分利用旧城改造和新城区建设的契机,因地制宜,一处一策,在建设中保护历史文化遗存,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幸福城市。要突出历史文化名城现代化转型,运用数字化设施设备,建设全域智慧文旅平台、城市管理平台,发展智慧旅游城市,给文旅产业插上“数字翅膀”。
推动乡村文化振兴。我们拥有灿烂悠久的农耕文明,必须确保其根脉生生不息,做到乡村社会形态完整有效,文化基因、美好品德传承弘扬,农耕文明和城市文明交相辉映,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广大农民自信自强、振奋昂扬,精神力量充盈。要厚植文化底蕴,擦亮乡村旅游底色,推动业态创新,激发乡村旅游活力。要注重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拓展农业附加值,推动乡村旅游与田园农业、乡村产业、民俗活动等多元融合,打响做亮“陇上乡遇”名片,打造具有广泛影响力的特色品牌。实施乡村休闲旅游精品工程,推动乡村民宿提质升级,优化旅游民宿产品供给,着力创建乡村旅游示范县、文旅振兴样板村,建设一批特色旅游村镇、农家乐、精品民宿,推出一批乡村旅游精品线路。要注重培育乡村人才,举办不同层级的文化旅游骨干培训班,对乡村旅游经营人员、手艺传承人等进行技能培训,储备一支乡村旅游人才队伍。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幸福美好新甘肃,文化既是重要内容、重要标志,也是重要支撑、重要力量。迈上新时代,全省要着力推进现有文化资源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运用,营造文化产业发展良好环境,创造文化传承发展的“甘肃品牌”,打造中华文明传播展示的“甘肃窗口”,推进现代化建设文化先行的“甘肃实践”,不断增进人民福祉,协同推进城市现代化建设与乡村振兴,全方位打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甘肃实践的文化根基,赋能甘肃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作者为甘肃农业大学财经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