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康县:一城文明风,满目气象新
中国甘肃网4月19日讯 据陇南日报报道
本报记者 罗 艳
文明,于一座城而言,既是最好的标签,也是最美的底色。
迈步时代“新征程”,打造一座怎样的文明之城,将怎样的城市赋予群众、留给后人?康县一直在思考并付诸行动。
时代新风,徐徐吹来;文明家园,携手共建。
在文明创建接力赛中,康县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论述,坚持顶格推动、常态化推进、高质量落实,努力建设更有品质、更有温度、更富活力、更显魅力的文明康县。
如今,白云山下,燕子河畔,以文明为帆,外增“颜值”、内练“气质”,天蓝、地绿、水清、路畅。康县的骨架在舒展、血脉在畅通、颜值在变美、精神在凝聚,每一个细微之处,都彰显着文明的力量。
以“令”为纲
在高位推动中挂一张作战长图
一座县城,如何做到“以文明而闻名”?
2018年2月,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暨城市更新行动的冲锋号吹响,拉开了康县争创全国文明城市的序幕。
“康县在城市建设中,始终践行以人为本理念,凝聚全县上下智慧,既坚持全域一体、通盘谋划、长远规划,又做到因地制宜、各具特色、优势互补。”康县委书记张书怀这样介绍初衷。
秉持这一清晰的发展思路,全县上下同心协力、奋勇争先,文明创建热潮此起彼伏,文明城市的旋律持续回荡。
布局“一盘棋”。康县牢固树立“全县一盘棋”的思想,健全“县委统一领导、主要领导带头、分管领导主抓、部门协同联动、全民共同参与”的创城工作机制,不断靠实工作责任,持续形成高压态势,促进工作高效落实。
覆盖“一张网”。康县利用创城契机,按区域将城区3个社区、5个城中村和城乡接合部划分为32个网格区域,把整个城市划块管理,建立了“领导包片区,单位包楼院,干部包住户”的文明创建网格包抓工作机制。
落实“一竿子”。各级党委和政府对标测评体系,层层签订目标任务书,确保全县上下准确把握测评指标背后的理论逻辑、思想源泉和深刻内涵,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作风,狠抓创城各项指标。
文明城市创建所蕴含的内生精神动力,感染了康县一批又一批城市建设者,更鼓舞着城市管理者。
“你好,人行道上不允许机动车和非机动车乱停乱放,请将车辆有序停放在规划停车位内。”上午7时,身穿“红马甲”,手持文明交通劝导旗的康县工商联干部杨俊峰,在康县西街交通路口,开始了一天的交通指引工作。
身穿“红马甲”、手拿“小红旗”、头戴“小红帽”的爱心志愿者遍布康县的每个角落,同时他们也是“劝导员”“保洁员”,更责无旁贷地当起了“宣传员”“旅游解说员”……用微光照亮了大街小巷,温暖着群众的心窝。
越精致,越文明。康县依托现有阵地和资源,广泛开展各类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活动,形成了整县“甘雨随车”等志愿服务大品牌。
全县各机关单位、志愿者队伍定期开展环境整治志愿活动,各行业部门和窗口单位主动做公益献爱心,针对少年儿童、老年人、孤残人员、环卫工人等特殊群体,在便民大厅、小区楼院、街角公园、交通路口等重点区域打造“爱心护学岗”“歇脚驿站”“暖心座椅”等关爱服务项目。
“文明城市创建人人有责,我们不能拖后腿。”市民谈选女每天早上都要把自家店前卫生打扫一遍,看着整洁有序的街道,她笑靥如花。
城市属于每位市民,创建文明城市不是政府的“独角戏”,而是全县人民的“大合唱”。
在康县,共建共享没有局外人、没有旁观者、没有过路客。每一位康县人发自内心的支持和参与,已然成为康县创城工作的原动力和生命力。
以“绿”为底
在精雕细琢中绘一幅美丽画卷
迎着春日的暖阳,步入康南林场家属院,让人眼前一亮。“地面平了、路灯亮了、景观美了、广场有了,老旧小区变了样,住着越来越舒心。”在小区住了20余年的住户张淑芬在新建的小广场一边锻炼身体一边对记者说。
康县对康南林场家属院片区投入230余万元进行升级改造,用于道路修复、垃圾分类、规范停车、完善绿化等,解决百姓关心事。
漫步街道,新风扑面。康南林场桥、南河桥、帆船桥及白云山公园周边等区域华丽蜕变,绿荫环绕、鲜花簇拥;
筹措资金修建的市政广场人行天桥、城关一小人行天桥,保障城区居民安全出行的同时有效缓解了交通拥堵压力,同时也为康城增添了新颜值。
下足“绣花”功夫,雕琢幸福之城——
康县紧盯为民利民惠民总目标,探索提出了“五美康县”工作思路,紧跟“十四五”规划,不断创新管理机制,持续推进城市品质提升工程和文化惠民活动,让城乡面貌发生显著变化。
城市承载力有效提升,城市边界向西拓伸,截至2021年底,康县集中建设区规模从规划初期的2.68平方公里扩展到3.58平方公里。
城市功能更加完善,交通、供水、供气、供热、垃圾、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构建起“15分钟生活圈”。
城市管理更加精细,大力推进智慧城市建设,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手段提升城市管理,智慧公安、智慧交通等项目运行高效,全面提升城市服务水平。
城市环境更加优美,实施城市绿化提升工程,着力打造花园城市,构建了城在林中、房在绿中、林水相依、绿色环保的生态型城市体系。
城市品位大幅提升,对照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标准,康县聘请国内高水平专业团队规划设计,突出宜居特色,塑造城市时代特色风貌,建成口袋公园、商业步行街等一批具有特色的标志性建筑。
和谐提质,乡村更“富美”——
多年来,康县在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中坚持全域创建,整体提升。在抓实城区创建任务推进的同时,坚持全县21乡镇同步创建,共同提升,扎实开展全域“绿美净”专项治理行动。
同时,通过“弯腰动手”“四擦两清”等城乡环境综合整治行动,1镇4村成功创建为“全国文明村镇”,县级以上文明村镇覆盖率高达85.8%。
“在获得创建提名的6年来,康县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坚决筑牢底线思维,保持良好生态,境内没有高污染、高耗能的工业项目。”康县文明城市创建事务中心主任李甲奋说。
康县围绕青龙山和梅园水做足山水文章,以青龙山大景区建设和阳坝梅园自然山水风光为主线的文旅康养产业正在逐步提质增效,成功创建了“中国天然氧吧”,绘就了山水自然美的文明底色。
围绕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提升和乡村振兴,致力于美丽乡村建设,全县350个行政村实现美丽乡村全覆盖,2镇20村获评“中国最美村镇”,2次上榜“中国最美县域榜单”等,美丽乡村与美丽城镇交相辉映,为文明城市创建夯实了乡村基础。
数字,既是佐证,也是骄傲,更是康县文明之花持续盛放的最详实记录,是对康县人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征途中的最有力鞭策和最有效鼓舞。
处处皆美景,移步即成画,城乡建设的日新月异,不断提升着广大干部群众的“主人翁”意识和对城市的归属感、荣誉感。
以“人”为本
在新风荡漾中造一座幸福之城
夕阳西下,家住康县城关镇中街社区的居民胡大爷走进了社区老人助餐点,“老伴患病后,吃饭成了我们生活中最大的难题,自从有了社区食堂,再也不用发愁了,而且饭菜营养丰富,还价格实惠。”
蜕变解决的不仅是胡大爷的吃饭问题,而且涉及他生活的方方面面。
“以前的社区,场地窄,楼层高,不好走,除了必须要办的事情外,我都不会到社区多走一趟。搬迁到新场所后,我除了吃饭,只要有空,就会到社区来看看书、下下棋。”胡大爷笑着说。
一日三餐,市井烟火。市民日常购物离不开集贸市场。创城中,康县从人民群众生活的点滴入手,针对集贸市场分区不清、设施不全、排水不畅等问题,开展了全面改造。
“康县滨河路农贸市场所有商铺重新装修,市场顶棚全部更换,蔬菜、水果、豆制品区全部配备不锈钢柜台,不仅更方便了,环境更是大变样。”农贸市场摊主李燕说,“现在市场的卫生保持得很好,整洁的环境成了常态。”
创建惠民,改善民生是创建文明城市的出发点,也是落脚点。
多年来,康县聚焦人民群众需求,将改善民生福祉,老旧小区改造作为实施城市更新的头等大事,深入开展走访调研,在改造前“问需于民”、改造中“问计于民”、改造后“问效于民”,让幸福感在居民“家门口”落地生根。
持之以恒,方能深入人心。
近年来,康县每年推出十件民生实事,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全县投入民生实事的财政资金平均每年增长10%。连续两年来,更是把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和主题教育、“三抓三促”行动、“我为群众办实事”活动有机结合,共实施微民生实事项目4477项。
用“心”变“新”。康县新完成了主城区82个老旧小区改造,彻底整治城区电网“飞线”,还修复更换商铺破损卷帘门、路灯、监控、雨污管网、水暖管网、人行步道、背街小巷路面等市政设施,让群众居住更暖心、出行更顺心、生活更舒心。
不仅如此,康县采取优化总量、扩大增量、盘活存量的方法,仅去年三个月的时间,新增停车位25.3万个,有效地缓解了城区停车难的问题。
康县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全县所有公共文化场所免费开放,全县21个乡镇350个村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全覆盖……
创城惠民,幸福“加码”。一系列“强弱项、补短板、利长远”的民生工程,提升了城市品质和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让这个城市表里如一、内外同秀。
“创城的这些年,城市环境越来越好,基础设施越来越齐全,我们清晨去白云山公园锻炼身体,傍晚可以去商业步行街散步,生活越来越幸福和舒心。”家住康县城关镇的居民杨长青说。
在康县,这场共谋幸福的接力仍在进行。康县坚守创建为民、创建靠民、创建惠民之初心,开拓创新,奋力奔跑,让城市绽放文明之花,让群众共享文明之果,实现一个又一个美丽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