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钢集团自主研发的抗菌不锈钢产品。
酒钢集团储运部嘉东料场绿色智能化改造项目。
嘉峪关光伏发电基地。 毛富
炼铁工艺装备“三化”升级改造。
嘉峪关市强科技强工业行动推进大会。
嘉峪关市貌。 李巍
徐俊勇 朱玲
“嘉峪关市因企设市、因关得名。工业和科技始终是我们的看家饭碗,也是我们求变图强的重要支柱。”近日,在嘉峪关市强科技强工业行动推进大会上,嘉峪关市相关负责人这样说道。
2023年,嘉峪关市规上工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184亿元,同比增长7.3%,实现工业增加值167.9亿元,同比增长7.2%,工业经济总量规模实现新突破,强工业行动重点工作在全省考核中位列第二名;
全市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达到73.26%,全省排名跃升至第二位,创历史新高。在全省重点工作考核中,嘉峪关市科技工作得到满分,连续2年位居全省第一;
嘉峪关工业园区(高新区)持续“以升促建”,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水平显著提升,已连续5年荣获全省优秀高新区,始终走在全省和中西部开发区前列……
一项又一项骄人成果,一个又一个接连攀高的数字,充分反映了嘉峪关市坚持工业强市、产业兴市不动摇,团结一心、攻坚克难,持续打响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的生动实践:全市工业质效稳步提升、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园区支撑作用不断增强、创新引领更加凸显,工业发展形成了提速扩能、量质并举的良好局面。
面对新的形势和要求,嘉峪关市鲜明提出以工业发展为主导、全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以科技创新为引领、蓄势赋能新质生产力,以高新区创建为支撑、不断夯实经济发展基础,以优化服务为宗旨、全力支持企业发展壮大的强科技、强工业重点任务。
坚守定位 勇担时代使命
嘉峪关作为重要的老工业基地,唯有准确清晰认识到自身的长短优劣,加快追赶、跨越发展,把强科技行动深度嵌入强工业行动中,才能在新型工业化进程中抢占先机、赢得主动。
科技兴则产业兴,科技强则产业强。工业是嘉峪关经济发展的主引擎。在谋划蓝图的过程中,创新驱动贯穿于嘉峪关发展的理念和发展的脉络中。
近年来,嘉峪关市委、市政府把科技创新纳入全市重点工作,对重点目标任务由市级领导牵头、责任单位按季度细化落实。市委、市政府先后召开“全市高质量发展暨强工业强科技行动大会”“全市强科技行动工作推进情况调度会暨科技统计联席会议”和“科技统计工作会议”,从市级层面加大强科技行动推进力度。市科技局充分发挥市科技领导小组办公室作用,制定印发了《嘉峪关市强科技行动任务分工方案》,对各相关单位工作进展情况以清单化方式按月监测调度,对嘉峪关市强科技行动实施方案和“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落实情况开展了中期评估。市委组织部将强科技行动任务落实情况纳入市管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年度考核范围,市纪委监委将强科技行动工作任务落实作为部门重点监督内容,酒钢集团公司制定了《集团公司落实“强科技”行动工作实施方案(2022—2025年)》,为强科技行动提供了坚强组织保障。
潜心磨剑,锋芒尽显。数据描绘着嘉峪关取得的喜人成效:
2023年,嘉峪关实施重点工业项目70个,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72.3%,排名全省第二位;工业固投占全市固投比重持续快速提升,由2022年的44.15%大幅跃升至67.1%。
2023年,嘉峪关工业园区实现工业总产值848.6亿元,同比增长13.7%;入园企业由2022年的330家增加到360家,嘉峪关高新区蝉联全省优秀开发区“十二连冠”,位列“2023中国省级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百强榜单”第八十二名,是全省唯一上榜园区。
一组组鲜活数据、一项项优异成绩,充分展现了嘉峪关坚定“又高又新”定位,聚焦科技创新主责主业,坚持创新驱动发展,不断探索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
系统谋划 盯紧重点任务
新型工业化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做、能够做的事情很多。如何利用好现有基础优势和资源禀赋,让嘉峪关的工业彰显特色、凸显优势,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增添新的成色?
对此,嘉峪关给出的答案是准确把握“先立”和“后破”两个重点。“先立”就是聚焦产业结构调整,培育新动能;“后破”就是聚焦传统产业升级,形成新优势。在立新破旧中开拓发展新局面,努力走出一条老工业城市新型工业化之路。
近年来,嘉峪关树立“大抓产业、大兴产业、大干产业”鲜明导向,科学谋划现代产业发展新布局,全力打造“2+6+N”产业体系集群,即钢铁及装备制造、电解铝及铝制品加工2条千亿级产业链,新能源及装备制造、核技术应用及装备制造、循环经济、精细化工、文化旅游融合创新、现代农业6条百亿级产业链,通道物流、绿色环保等N条十亿级产业链。
要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对于嘉峪关而言,传统产业就是钢、铝两大主导产业。嘉峪关市依托酒钢集团,形成了钢铁、能源、有色金属冶炼及加工等主导产业,具备较强的工业基础和能源优势。截至目前,嘉峪关市电解铝产能135万吨,满负荷运行;围绕电解铝已建成60万吨铝板带及120余万吨铝合金棒产能,铝液就地转化率达90%以上;围绕电解铝还引进了索通发展等企业完善配套产业链供应链。
在嘉西光伏产业园,由中国华电集团有限公司建设的嘉峪关市首个光伏电站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电场场长闫恩良介绍,华电早在2008年就布局甘肃新能源市场。华电集团新能源公司嘉峪关太阳能10兆瓦光伏发电项目是华电在嘉峪关市投资的首个新能源项目。项目一期10兆瓦于2011年5月30日并网,至2012年12月31日实现五期全部并网,装机规模107兆瓦,是河西地区单场装机规模最大的光伏电站。
看着戈壁滩上绵延伸展的光伏矩阵,闫恩良说:“近年来,嘉峪关市新能源发展快速,电力交易市场也发展迅速,交易方式既有中长期交易也有现货交易。”
闫恩良的感受是嘉峪关市新能源提质提速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嘉峪关市用足用好风能、光热、荒壁等独特资源优势,大力推动以沙漠、戈壁、荒漠地区为重点的大型风光电基地建设。这既是嘉峪关市新能源进入大规模高质量跃升发展新阶段的展现,也是嘉峪关市深入开展“引大引强引头部”行动和“优化营商环境攻坚突破年”行动,企业与政府同心同向、协同发力,激发新动能的具体体现。
成果转化 积蓄发展澎湃动力
科技成果转化是加速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引擎。如何破除阻碍科技创新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是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的主要难题。近年来,嘉峪关市坚持把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作为创新发展的“第一工程”,从政策到机制、从产业到金融、从人才到服务,加速探索一条以科技成果转化为核心的科技创新发展之路。
为推进科技成果加速实现市场化、产品化和产业化,嘉峪关在科技经费上“增投”,充分运用“厅市会商”机制,争取到位省级以上项目25项、资金2947万元;投入市级科技项目经费716万元,立项实施科技项目(A类)41项;把均衡性转移支付强科技奖补资金专项与市级项目同评审、同公示,立项实施9项;立项实施自筹经费(B类)项目27项,引导企事业单位共同加大研发投入。连续3年持续组织实施市级重大科技专项“揭榜挂帅”,单项资金支持保持在50万元。争取省级科技奖补资金831万元,兑现市级科技奖补资金576.13万元。通过持续投入,支持企业开展关键技术攻关14项,研究开发新产品8项,引进推广农业优良品种和配套优质高效生产技术15项,主持、参与制定国家和行业标准6项,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
开源引活水,渠成促创新。嘉峪关在科技合作交流上“搭桥”,科技成果转化有了新突破。嘉峪关市政府与兰州理工大学召开了市校科技合作座谈会,嘉峪关市科技局领导班子成员带领部分企业相关负责人赴省内各高校院所开展科技合作交流。举办全市首届科技成果推介会、“科技沙龙”和工业烟气治理专项技术成果推介会,联合兰州理工大学开展“连线高校”线上“强科技”论坛暨科技成果推介活动4次,促成校企科技合作项目44项,推动优秀科技成果在嘉峪关市转化落地。修订完善《嘉峪关市科技成果登记办法》,登记省市级科技成果44项。征集遴选8项科技成果申报2023年度“甘肃省科学技术奖”,其中7项进入公示环节。
搭建平台 弥补人才短板
高质量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新的支持,而科技创新的动力则源于人才的支撑。
如何为各类人才铺好路、架好桥,尤其让科技人才在时代机遇中蓄力是嘉峪关市一直在探索的事。
近年来,嘉峪关市拓宽科技人才引进渠道,健全人才柔性引进机制,依托酒钢研究生培养基地、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中核四0四有限公司院士专家工作站,通过项目合作、技术研发、课题委托、学术交流等方式,柔性引进产业急需科研人才、技术领域优秀专家、高水平创新团队。
嘉峪关市还围绕全市产业技术难题,实行由企业出题、政府搭台、省内外创新团队“揭榜挂帅”的人才合作机制。此举意味着,未来将有更多科创人才、科研力量加入嘉峪关市“卡脖子”技术科技攻关中,困扰嘉峪关市产业发展的难题有了更多突破的可能。
同时,嘉峪关市选聘省市各领域21名专家和企事业单位科技人员担任第四批市级科技特派员。协调做好4名省级“科技专员”服务工作,组织他们常态化深入企业、社区、农村开展科技服务。嘉峪关还持续完善科技专家库,征集各类专家394名。
纵观嘉峪关科技创新领域,不难发现,关于“1+1>2”的闯与试,不仅有人才、资金,还有制度、机制等要素的配套与整合。
嘉峪关市认真落实省科技厅关于干部“包抓联”科技型企业的工作要求,制定工作方案,对全市所有科技型企业进行责任分工,实现全局干部“包抓联”全覆盖。领导班子成员带队深入企业广泛开展大走访大调研,针对走访调研发现问题邀请省上专家到企业“一对一”培训、“点对点”指导。全年认定登记技术合同126项,成交金额28.13亿元,较上年增长81%;技术合同成交额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8.85%,居全省第一。组织28家企业参加第十二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甘肃赛区),4家企业晋级决赛并获奖,3家企业晋级国赛。
百舸争流,奋楫者先;千帆竞发,勇进者胜。站在新的起点,嘉峪关市将全力支持领军型龙头企业稳健发展,地企合作加快产品结构调整,向关联度高的精深加工领域发展,努力实现产品的高新化、高端化、品牌化,全面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实施民营企业龙头培育计划,培育壮大一批竞争力强、影响力大的链主企业,实现“做大一个、跟进一批、带动一片”的集群效应。同时,支持优势成长企业不断发展壮大,支持小微初创企业扩量提质发展,充分发挥科技支撑引领作用,让科技创新成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强力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