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榆中北山“覆草保墒”助力百合优质高产
相比往年,今年的春天是一个“丰泽”之春,春耕墒情好、春雨又丰沛。当下,对于榆中北山“北部旱作片区廊道”区域来说,正是春耕、春管的关键时期。其中,园子岔乡广袤的田野正是“白胖子”——百合的坐床关键期。据了解,为了千方百计提高百合品质和产量,园子岔乡充分发挥乡党委“一线作战部”、村党组织“一线战斗堡垒”作用,通过“党支部+合作社+种植大户”模式,大力推广百合“覆草保墒”技术,着力解决持续干旱导致的百合产量、品质下降问题。目前全乡百合留床面积4.5万亩,百合覆草面积达到1000亩以上。
“北山地区常年干旱,大多靠天吃饭,特别是春旱,对百合生长极为不利,自‘覆草保墒’技术推广使用后,百合生长条件得到了很大改善,产业实现了提质增效。”记者近日走进园子岔乡青碾村石井沟的田间地头,种植大户李生坤正挥舞着铁叉,把一捆捆麦草铺在地里。他说:在百合地里铺盖上麦草,就好像披上了“黄金甲”。据介绍,李生坤去年实验覆草4亩,种的百合又白又胖,产量又高、品相也好,今年他直接扩大面积,覆草100亩,期盼有个更好的收成。
“覆草保墒”是当地百姓通过摸索和试验,从去年逐渐开始推广应用的一种技术。“就在百合采挖的前一年,把一层麦草均匀地覆盖在百合地里。因为相对于塑料地膜来说,麦草的透气性更好,还能够防止土壤板结。”第一个尝“螃蟹”的李生坤一边介绍,一边揭开麦草。记者注意到,麦草覆盖区域下面的土壤湿润,挖出的百合品相很好。“这就为百合的生长提供了更加适宜的条件,保证产出的百合‘又白又胖’。我在这里务工,一天覆草8个小时,铺了麦草的百合地里,每亩能多挖500斤。”务工人员陈喜军说道,现在不出村,家里照顾了,钱也挣了,百合也增产了,一切都挺好。
如今在榆中县,像李生坤一样的百合种植户超过5500户。为了提升百合产品的品质,榆中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成立专业团队,创新培育种源;百合主产区种植户研发“土办法”精心呵护百合生长,大家的目的就是共同的提品质、增产量。
春雨过后,整个百合田里,泥土味夹杂百合香弥散在湿润的空气中。4月20日,记者来到位于夏官营镇的榆中县百合种苗培育中心,在组织培养实验室里,30多个组培架整齐排列,3万多个培养瓶静静摆放。中心负责人、高级农艺师金军民拿起其中一瓶,仔细记录种苗成长情况。据悉,截至目前,实验室从国内收集了400多个优良单株、1000多个杂交种,并在金崖镇建设百合种植资源圃40亩,为提升优化当地百合种源夯实了基础。
“我们园子岔乡是榆中县百合的主产区,种植面积达到4.5万亩,每年春秋两季采挖两茬,每茬采挖量达到1.5万亩,近两年受干旱缺雨的影响,百合的产量、品质都有所下降,这是我们百合产业发展遇到的瓶颈。针对这种问题,部分合作社试验推广运用百合‘覆草保墒’技术,取得了比较好的成效。通过对比,麦草覆盖区域的百合产量比没有铺盖麦草的产量能增加四分之一,而且铺了麦草后百合的颜色也白,品质有很大的提升,售价也比较高。”园子岔乡党委书记刘海军告诉记者,今年全乡百合的“覆草保墒”面积推广运用将达到1000亩以上。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杨贵智 通讯员 刘彦令 杨淑一 王晓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