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记平台不断完善、登记数量逐年提升、转化运用有效加强……记者获悉,我省一方面多措并举不断加强、推动版权登记工作,取得喜人成效,今年一季度,我省共登记版权作品29840件,同比增长155%;另一方面加大力度,在转化运用上下功夫,取得明显进步,2023年,有关文化企业登记的近500件作品陆续转化为文化产品。
长期以来,我省采用纸质材料线下申请登记为主的方式,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登记效率和效果。2020年1月,甘肃版权综合服务平台建成运行,开发完成手机移动端作品登记系统,彻底实现了作品登记的信息化、智能化、无纸化。此后,我省版权登记数量由2018年的189件,一路攀升至2023年的62543件,其中连续3年因高增长率受到国家版权局书面通报表扬。近年来,我省利用区块链、CA认证等技术,有效探索出“区块链存证+版权登记”技术与法律相结合的版权保护新模式,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截至目前,我省区块链存证数字版权作品累计42.7万件。
与此同时,通过广泛宣传、强化服务等途径,持续营造尊重和保护版权的良好氛围。坚持日常宣传和“4·26”知识产权宣传周集中宣传相结合的方式,通过举办版权宣传进高校进企业、版权公开课、版权知识网上竞答、制作刊播版权宣传漫画、情景短视频等,持续用好甘肃版权综合服务平台、甘肃媒体版权服务平台,在全省设立版权服务工作站30个,不断增强版权宣传传播力、引导力和影响力。
为推动我省版权转化运用效率,一方面,专门印发通知,引导有关单位做好作品摸底统计和登记工作;另一方面,通过上门服务、跟踪服务等方式,引导鼓励教育科技、新闻出版、文学艺术等作品创作单位和个人进行版权登记,重点做好莫高窟、铜奔马、大地湾等甘肃标识版权作品登记,对陇剧《大禹治水》、话剧《八步沙》、电视剧本《沙海警魂》、音乐《中国承诺》《贵妃醉酒》、小说《仅仅是石头》、美术作品《铜奔马公仔系列(省博文创)》等一批优秀作品进行版权登记保护。特别是自2023年3月开始,省版权局每月从登记作品中筛选10件作品,通过中国甘肃网、每日甘肃网等平台宣传推介,搭建版权线上线下交易平台,引导各地各单位将优秀版权作品登记作为人才引进等重要参考条件等举措,促进优质作品有效运用和价值转化。据不完全统计,2023年有关文化企业登记的近500件作品转化为文创、NFT、室内设计、产品包装、出版等文化产品。敦煌研究院、甘肃文博信息产业发展有限公司被中国版权保护中心评为年度十大著作权人。(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施秀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