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莲花风信满衣襟
——访楹联学家王家安
王家安收藏楹联史料文献(部分)
楹联,多以“对联”“对子”称之,有固定的对仗及修辞规范,平仄协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楹联已有千年历史,因其短小精悍、雅俗共赏、融知识性与趣味性为一体,文学性、实用性、谐巧性相统一,而受到古今中外人们的喜爱。
甘肃作为楹联风俗的重要溯源地,有着丰厚的历史文化。在这片土地上成长的甘肃楹联学家王家安多年来始终致力于发掘整理甘肃及兰州的楹联文化资源。拜访王家安,聆听他与楹联的故事,就会发现一个不一样的楹联世界。
“书有未曾经我读。”这是来自古人的一句名联,王家安用此来形容自己与楹联的结缘。因为从好奇到入门,一本本楹联书打开了他踏入楹联这门学科的门径。当然,这还要从王家安的学生时代说起,从小就对古诗词非常感兴趣的王家安,在大二时阅读到一本楹联集锦的时候,深深着了迷。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开始撰写和关注楹联。
“入了迷之后,就开始搜集有关楹联的资料和文献。”回忆起往事,王家安感慨地说道。“那个时候,泡图书馆、逛旧书摊,看到凡是有‘楹联’‘对联’相关字样的都会搜集,哪怕是一张旧宣传单。”也就是这个时候开始,王家安踏上了楹联收藏的道路。
一边收藏一边学习。“古有古联和诗词,今有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对联,楹联虽然涉及我们生活当中的方方面面,但是有关楹联的文献资料却并不成体系。”王家安说,“楹联发展的鼎盛时期是清中叶到民国时期,所以有关楹联的史料文献都相对集中在这个时期。我也是一边收集一边学习,才渐渐知道原来楹联的世界如此丰富多彩,不仅包括联的内容,还有很多著名联家、楹联故事、楹联民俗等。”
从诗词古文的平仄对仗,到生活中常见的春联,楹联囊括的范围甚是广泛。楹联别称——诗中之诗。楹联以文字为内容,以书法为载体,制品种类繁多。楹联应用广泛,除名胜宫殿、亭台楼阁、厅堂书屋悬挂外,还广泛应用于节庆、祝贺、陵墓等场合。“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群众基础好,老百姓们喜闻乐见。不同的场合,不同的地域,使用楹联的民俗都各不相同,越研究越有意思。”所以,王家安曾自题一句“每得佳联便忘形”,意为在楹联文献的苦苦搜寻中,每有惊喜,如获至宝。
在收藏楹联的道路上,王家安同样也热心着楹联活动。他积极参加各类国家级、省级征联比赛,撰写楹联文章,获奖无数。日积月累,在楹联界内,王家安从崭露头角,到逐渐得到了界内前辈和专家们的认可和肯定。“说到这里,要特别感谢我的老师中国楹联学会创始人常江先生。2012年,他将自己收集整理了三十年的文献书目资料悉数留给了我,希望我能拿起接力棒,继续将楹联图书研究的课题做下去。”
王家安提到的楹联图书研究的课题,也是他在楹联收藏上的宏愿之一。2005年,楹联习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虽是如此,但楹联却仍是一门“小众”学科,很多珍贵的史料文献濒临遗失。
不同于为藏而藏,为读而藏,王家安的楹联收藏,有着他自己的愿景。“我有三个目标愿景,尽我自己最大的努力,能够建立一座楹联图书馆,一座楹联博物馆和一个楹联大数据平台。”
为了这三个目标,王家安十多年一直朝着这个方向努力着。不遗余力地搜集楹联史料文献,目前,王家安已收藏各种楹联图书3500余册,最让他引以为豪的是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梁章钜《楹联丛话》桂林初刻本,该书被誉为“楹联学开山之作”,影响巨大。“据我了解全国已知完整的只有五套,我所藏的即其中之一。”还有从明清以来各时期除书籍以外的楹联文献资料2000余种,包括一些珍贵的楹联名家手迹,不同时期与楹联有关的印刷品、民俗用品、老照片,各种形制的楹联实物等。
除了文献以外,王家安也极其重视楹联图片的搜集和整理,包括从国外各大收藏机构辗转找到的一些晚清、“民国”老照片,如实记录了各时期的楹联风俗。“楹联盛行的时期,恰好也是照相技术传入中国的时期,从照片中可以更直观准确地了解楹联的时代背景、使用场景、材质大小和民俗风俗等。比如,地域不同,誊写楹联的材质颜色也各有区分,故宫内的楹联多以白色为底,因为清朝皇室崇尚白色,再者用以与红色的门柱区分;有些地方在对应不同场合还会用绿色、紫色、黄色等各色纸张来撰写楹联。”
在王家安看来,楹联探究,无论格律、文本、史略、典籍,乃至风俗、人物、团体,皆以文献为根基,既可去伪存真又能正本清源。基础资料决定着学术研究的深度,甚至还应开展必要的田野调查,尽可能多地掌握第一手资料,才能在这个领域有“发言权”。就这样,慕寿祺、陈长复、黄文中、王了望、吴可读等一批甘肃史上杰出联家,通过推介进入全国研究视野。他所撰写的《“陇上联圣”刘尔炘》一文,对兰州近代名流刘尔炘楹联艺术成就进行系统评价,奠定了其作为“陇上联圣”的历史地位。
“我藏书的根本目的,既为了保存文献,传承文化,更为了发掘研究,致力于楹联学的弘扬发展。我希望通过提炼出‘楹联学’的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构建全面系统的‘楹联学科体系’。”这是对于热爱的收藏,也是历史、社会发展变迁的见证。离他的愿景近了一步,更近了一步。
楹联界常用“莲花”形容联花。回望来时路,王家安也颇为感慨。所谓择一事,终一生,他自信将来事业,也终为莲花风信满衣襟。
周言文 文/图
(兰州日报)
相关新闻:楹联民俗
甘肃是楹联习俗重要溯源地,伏羲八卦是对仗艺术的思想根基,河西汉简现存汉代桃符实物,在敦煌发现存世最早的春联雏形。
甘肃民风淳朴,敦仁尚礼,春联纳福迎祥,寿联敬老爱亲,婚联祝福美满,挽联慎终追远,祠堂联忠义传家,中堂联修身养性,从人之初庆贺生育,到寿诞、婚嫁,再到逝世后追悼的挽联、丧联,楹联习俗伴随甘肃人的一生,是甘肃人情感表达的重要载体之一。
明代起甘肃人便有红纸书春习俗,兰州、白银等地春联有“联头贴福”习俗;陇中、陇东等地有白纸、黄纸的守制春联;舟曲元宵节松棚楹联灯会四百年传承至今。入学、升迁、开业、乔居等日常喜事、大事均可以联贺之,中堂联遍布陇上人家。民族地区形成独特的阿文、藏文、东乡语等少数民族楹联习俗,兰州永登等地发现古八思巴文对联遗迹。
生活中的对联
①图
②图
③图
④图
⑤图
①1950年《初小国语》课本中,有“对联”这一课。
②1964年12月7日《人民日报》第二版,有《提早创作新对联》的稿件内容。
③民国时期的报纸《风雅颂》版面中,有大幅关于对联的内容。
④民国时期的婚书
⑤民国时期的香烟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