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两当县:以林养鸡 以鸡促林

来源/ 中国甘肃网-甘肃日报 作者/ 时间/2024-05-08 17:48:04

两当县依托丰富的森林资源发展林下经济,有效带动群众增收致富。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张子恒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张子恒

进入五月,两当县张家乡兴隆村的李建厂是喜忧参半。喜的是自家生产的绿壳鸡蛋供不应求,忧的是自己产业规模提升受限。两当县积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生态优势逐步转化为价值优势,绿色产品以高品质赢取市场,销量和价格实现双提升。李建厂林下自然放养鸡产的绿壳蛋,市场上一个蛋卖到2元多,即使这样也无法满足增幅订单。

李建厂曾经算过一笔账,“别人饲料喂养的鸡三天两个蛋,我的不添加饲料,纯粹林下自然放养四天产两个蛋,别人的绿壳蛋卖1元多,我的卖2元多,这样下来还是我们的效益好,绿色生态效益就是制胜法宝。”

坚持生态放养

张家乡位于两当县东北部,总面积14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6284亩,森林覆盖率达94%以上。近年来,两当县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因地制宜推动生态产品的保护和开发利用,依托丰富的森林资源和林下空间优势,以群众持续增收为核心,念好“山字经”、唱好“林中戏”、打好“生态牌”、走好“特色路”,推动林下生态放养鸡产业发展。目前,全乡发展养鸡大户7户,带动养殖户143户,人均养殖98.6羽,净利润约976.23万元,人均约0.714万元。

也是绿壳蛋鸡养殖大户的伏万顺说,检测自然放养鸡蛋和饲料喂养鸡蛋,自己有经验,只需要看外表就一眼可知。自然放养鸡蛋,一般体量小,饲料喂养鸡蛋一般个头大,蛋壳外表要光亮一些。

为确保品质,张家乡从源头抓起,以产业联盟的形式确保品质,如果哪个养殖户不按照自然放养标准生产,就坚决剔除绿色生态养殖户名录。同时不断探索完善创建乡镇评定评级,多头监督机制,从制度层面破解品质问题。

打造特色品牌

近年来,两当县坚持以市场保护为导向,为产品销售的稳定性、持续性以及增强品牌效益创设路径。从要素端、供给侧入手,为生态产品的生产和价值实现提供基础支撑和制度保障。全县统筹资源,从种源到生产到销售全环节帮扶,科技人才下乡全程指导。“目前张家乡农副产品实现了产销两旺。今年打算鼓励有养殖意愿和养殖能力的群众全部参与进来,像李建厂担忧的规模问题将很快破解。”面对发展中的问题,张家乡党委书记李磊很是自信。

两当县发挥生态优势,因地制宜开展生态养殖项目开发,不断增加优质农产品养殖空间和高质量的发展要素保障,把林下生态养鸡列为特色主导产业,以市场引导,政府主导、政策扶持、科技服务、品牌创建、规模发展等举措扎实推进,将林下生态养鸡产业打造成为增收致富的重要产业。在自然环境中融入“绿色食品”元素,培育集“精、特、优、土”于一体的绿色、生态、安全可靠的动物食品,打造养殖成本低、经济效益好的地方特色的生态鸡品牌,形成了“以林养鸡、以鸡促林、林鸡共生”的生态循环立体种养多赢效益新格局。此外,发挥“绿色食品”金字招牌效应,使绿色食品产业成为集资源、生态和经济优势为一体的农业特色产业,全县累计带动农户4960户,户均年增收9000元以上。

扶持产业发展

两当县多渠道整合涉农资金,以财政支持、小额信贷、基础设施建设、养殖效益奖励、合作社发展奖励等途径大力扶持林下生态养鸡产业,解决林下生态放养鸡发展中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问题。建立健全产前、产中、产后服务机制,解决产品销路问题,为林下生态养鸡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障,全方位夯实了产业发展基础。2016年至2023年,两当县连续8年落实《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奖补办法》和《两当县特色产业发展奖补实施方案》,整合各类涉农资金向农户和合作社累计兑现生态放养鸡奖补资金3283.0075万元。

同时,全县建立了多家实体店和电商平台,推进线上线下全渠道营销。建立林下生态放养鸡及鸡蛋网点120余家,以“实体店+网店”的营销模式触“电”升级,解决了当地老百姓不敢养、不会养、销不掉的难题,推动全县畜禽产业向集约化、标准化、规模化方向持续迈进。通过发展林下养鸡,每亩山林的年收入增幅超过千元,部分农户依靠林下养鸡增加的年收入占其总收入的51%以上。

林地效力的提升,不仅有效保护了长江流域的生态环境和森林资源,农民也由此获得了更多实实在在的收益。目前,全县生态放养鸡饲养量累计已达到725.88万羽,产值达4.3亿元,注册各类生态放养鸡养殖专业合作社36家,组建由14个养鸡合作社参与的甘肃聚邦生态放养鸡产业专业合作联社1家。年饲养量5000羽以上养殖点95个、1万羽以上养殖点32个、2万羽以上养殖点12个。

  促进生态环境优势和生态产品价值增值外溢,探索农产品与绿色发展相得益彰、生态改善与经济发展良性互动的高质量发展之路。山环水绕,绿水青山相拥,两当县构建生态循环链条,既让山头绿,又让群众富,形成了生态与富民相契合的循环产业链,提升农业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了林业增效、农民增收。

特别声明:甘肃文化产业网为公益性网站,转载此文(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是出于向网民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非商业用途。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或者媒体机构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栏目导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