苞藜 潘建斌供图
马蹄香 朱鑫鑫供图
独叶草 朱仁斌供图
桃儿七 潘建斌供图
独花兰 朱鑫鑫供图
白及 朱鑫鑫供图
绿花百合 朱仁斌供图
甘肃贝母 潘建斌供图
紫芒披碱草 朱仁斌供图
八角莲 朱鑫鑫供图
西康天女花 刘翔供图
水青树 潘建斌供图
杜维波 潘建斌 冯虎元
植物是自然的缩影,与世间万物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大约一亿年前,裸子植物由盛而衰,被子植物得到发展,成为地球上分布最广、种类最多的植物,也是植物界最大和最高级的一类。被子植物又名绿色开花植物,是地球上最完善、适应能力最强、出现最晚的植物,自新生代以来,它们在地球上占着绝对优势。被子植物的种类众多,适应性广泛。
根据《中国生物物种名录(2023版)》的记录,甘肃省有被子植物148科1028属4874种,居西北五省区之首。甘肃省特有植物中珍稀濒危的被子植物比例也很高,如甘肃特有属——苞藜属。最新统计表明,甘肃省分布的列入国家重点保护的被子植物数量也很多,有42科68属118种,占甘肃省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的87%以上。此外,甘肃被子植物中有大量的优质野生种质资源。本期让我们一起认识和了解生长在我们身边的一些珍稀被子植物。
苋科/苞藜属
【苞藜】
保护级别:二级
识别要点:一年生草本,高10-18厘米。茎直立,下部有分枝。花两性,簇生叶腋,具苞片,通常含2-4朵花;苞片狭卵形,腹面稍凹,膜质而具稍厚的绿色中心部;每朵花下有鳞片状小苞片2枚,膜质,狭卵形或三角形;花被近球形,稍肉质,绿色;花盘环形;雄蕊5枚,花丝透明膜质;子房狭卵形,与花被离生,柱头丝状。胞果暗褐色,种子直立。胚环形,胚乳白色,被胚围绕在中间。花果期8-10月。
生境描述:生于海拔1900米的阳面山坡草地。
地理分布:迭部县
保护原因:甘肃特有的单种属植物,对于全球藜亚科植物的系统演化具有非常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
马兜铃科/马蹄香属
【马蹄香】
保护级别:二级
识别要点:多年生直立草本,茎高50-100厘米,全株被柔毛。叶心形,顶端短渐尖,基部心形;叶柄长3-12厘米。花单生,花梗长2-5.5厘米;花被2轮,萼片心形,基部与子房合生,萼片3枚,卵圆形;花瓣3枚,花瓣黄绿色,肾心形,与萼片近等大,基部耳状心形,有爪;心皮6枚,下部合生,上部离生,花柱不明显,柱头细小,胚珠多数。蒴果蓇葖状,成熟时沿腹缝线开裂。种子为三角状倒锥形,背面有细密横纹。花期4-7月。
生境描述:生于海拔600-1600米的山谷林下和沟边草丛中。
地理分布:康县、秦州区、麦积区。
保护原因:我国特有的单种属植物,对于研究植物地理及植物区系有重要价值。
星叶草科/独叶草属
【独叶草】
保护级别:二级
识别要点:多年生小草本,无毛。根状茎细长,自顶端芽中生出1叶和1条花葶。叶基生,有长柄,叶片心状圆形顶部边缘有小牙齿,背面粉绿色,叶柄长5-11厘米。花葶高7-12厘米,花直径约8毫米;萼片5-6枚,淡绿色,卵形;花瓣不存在;退化雄蕊长1.6-2.1毫米,雄蕊长2-3毫米,花药长约0.3毫米;花柱与子房近等长。瘦果扁,狭倒披针形,宿存花柱长3.5-4毫米,向下反曲,种子狭椭圆球形,长约3毫米。花期5-6月。
生境描述:生于海拔2700-3900米的山地冷杉林下或杜鹃灌丛下。
地理分布:文县、宕昌县、礼县、舟曲县、迭部县、卓尼县。
保护原因:我国特有的单种属植物,对研究被子植物的进化有一定的科学意义。独叶草的生境退化或丧失,数量稀少,受威胁严重。
小檗科/桃儿七属
【桃儿七】
保护级别:二级
识别要点:多年生草本,植株高20-50厘米。根状茎粗短,多须根;茎直立,单生,无毛。叶2枚,薄纸质,非盾状,基部心形;叶柄长10-25厘米,具纵棱,无毛。花大,单生,先叶开放,粉红色;萼片6枚,早萎;花瓣6枚;雄蕊6枚,花丝较花药稍短;雌蕊1枚,子房1室,侧膜胎座,含多数胚珠,花柱短,柱头头状。浆果卵圆形,熟时橘红色;种子卵状三角形,红褐色,无肉质假种皮。花期5-6月,果期7-9月。
生境描述:生于海拔2200-4300米的林下、林缘湿地、灌丛中或草丛中。
地理分布:临潭县、舟曲县、卓尼县、夏河县、迭部县、和政县、榆中县、永登县、临洮县、渭源县、岷县、天祝县、文县。
保护原因:桃儿七的根状茎与果实均有较高的药用价值。桃儿七也是东亚和北美植物区系中的一个洲际间断分布的物种,对研究东亚、北美植物区系有一定的科学价值。
兰科/独花兰属
【独花兰】
保护级别:二级
识别要点:多年地生草本,地下具肉质假鳞茎。叶1枚,生于假鳞茎顶端,椭圆形至宽卵形,基部骤然收狭,有长柄。花葶自假鳞茎顶端发出,有2枚鞘;花单生花葶顶端,较大;萼片与花瓣离生,展开;3枚萼片相似;花瓣较萼片宽而短,白色带肉红色或淡紫色晕,唇瓣有紫红色斑点,3裂,基部有距;距较粗大,向末端渐狭,近角形;蕊柱近直立,两侧有翅;花粉团4个,成2对,蜡质,黏着于近方形的黏盘上;蕊柱长1.8-2.1厘米,两侧有宽翅。花期4月。
生境描述:生于疏林下腐殖质丰富的土壤或沿山谷荫蔽处。
地理分布:文县、武都区。
保护原因:我国特有的单种属植物,具有重要的经济和研究价值。
兰科/白及属
【白及】
保护级别:二级
识别要点:多年生草本,植株高18-60厘米。假鳞茎扁球形,上面具荸荠似的环带,富黏性。花序具3-10朵花,常不分枝;花苞片开花时常凋落;花大,紫红色或粉红色;萼片和花瓣近等长;花瓣较萼片稍宽;唇瓣较萼片和花瓣稍短,白色带紫红色,具紫色脉;唇盘上面具5条纵褶片,从基部伸至中裂片近顶部,仅在中裂片上面为波状;蕊柱长18-20毫米,柱状,具狭翅,稍弓曲。花期4-5月。
生境描述:生于海拔 800-1800米的常绿阔叶林、栎树林、针叶林下或路边草丛、岩石缝中。
地理分布:文县、成县、康县、徽县、武都区、榆中县。
保护原因:具有重要的药用价值。
百合科/百合属
【绿花百合】
保护级别:二级
识别要点:多年生草本,茎高20-70厘米。鳞茎卵形,直径1.5厘米,鳞片披针形,白色;茎上部叶腋间无珠芽。叶散生,条形,生于中上部,长10-14厘米,宽2.5-5毫米,先端渐尖,边缘反卷,两面无毛。花单生或数朵排成总状花序;苞片叶状,长2.3-2.5厘米;花梗长4-5.5厘米,先端稍弯;花下垂,绿白色,有稠密的紫褐色斑点;花被片披针形,反卷,蜜腺两边有鸡冠状突起;花丝无毛,花药长矩圆形,橙黄色;子房圆柱形;柱头稍膨大,3裂。蒴果矩圆形。花期7-8月,果期9-10月。
生境描述:生于海拔1400-2300米的阔叶林、针阔混交林下或灌丛中。
地理分布:徽县、康县。
保护原因:我国特有物种,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
百合科/贝母属
【甘肃贝母】
保护级别:二级
识别要点:多年生草本,植株高20-40厘米。鳞茎由2枚鳞片组成,直径6-13毫米。叶通常最下面的2枚对生,上面的2-3枚散生,条形,长3-7厘米,宽3-4毫米,先端通常不卷曲。花通常单朵,少有2朵,浅黄色,有黑紫色斑点;叶状苞片1枚,先端稍卷曲或不卷曲。花期6-7月,果期8月。
生境描述:生于海拔2800-4400米灌丛中或草地上。
地理分布:永登县、榆中县、临潭县、舟曲县、玛曲县、迭部县、夏河县、碌曲县、卓尼县、漳县、临夏县。
保护原因:我国特有物种,具有重要的药用价值。
禾本科/披碱草属
【紫芒披碱草】
保护级别:二级
识别要点:秆较粗壮,高可达160厘米,全株被白粉,基部节间呈粉紫色。叶鞘无毛;叶片常内卷,长15-25厘米,宽2.5-4毫米,上面微粗糙,下面平滑。穗状花序直立或微弯曲,较紧密,呈粉紫色,长8-15厘米,穗轴边缘具小纤毛,每节具2枚小穗;小穗粉绿而带紫色,长10-12毫米,含2-3小花;颖披针形至线状披针形,先端具长约1毫米的短尖头,具3脉,脉上具短刺毛;外稃长圆状披针形,背部全体被毛,亦具紫红色小点,先端芒长7-15毫米,芒紫色,被毛;内稃与外稃等长或稍短。
生境描述:生于山地草原、山坡草地。
地理分布:碌曲县
保护原因:我国特有物种,重要的种质资源。
小檗科/八角莲属
【八角莲】
保护级别:二级
识别要点:多年生草本,植株高40-150厘米。根状茎粗壮,多须根。茎直立,不分枝,无毛。茎生叶2枚,薄纸质,互生,盾状,近圆形,4-9掌状浅裂,裂片阔三角形,卵形或卵状长圆形,叶脉明显隆起,边缘具细齿。花梗被柔毛;花深红色,5-8朵簇生于离叶基部不远处,下垂。浆果椭圆形,种子多数。花期3-6月,果期5-9月。
生境描述:海拔300-2400米的山坡林下、灌丛、溪旁阴湿处、竹林。
地理分布:文县
保护原因:八角莲可药用。叶形奇特,又可供观赏,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
【西康天女花】
木兰科/天女花属
保护级别:二级
识别要点:落叶灌木或小乔木。当年生枝紫红色,初被褐色长柔毛。叶纸质,在枝条上。互生,椭圆状卵形,或长圆状卵形,长6.5-12厘米,宽3-8厘米,先端尖,基部常圆;花与叶同时开放,白色,花被片多9枚,盛开时直径10-12厘米,花梗下垂;聚合果下垂,圆柱形,蓇葖具喙;种子倒卵圆形。花期5-6月,果期9-10月。
生境描述:生于海拔1900-3000米的山地阔叶林间。
地理分布:文县
保护原因:花色美丽,可作为庭园观赏植物,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
昆栏树科/水青树属
【水青树】
保护级别:二级
识别要点:乔木,高可达30米,全株无毛;树皮灰褐色或灰棕色而略带红色,片状脱落。花小,呈穗状花序,花序下垂,着生于短枝顶端,多花;花直径1-2毫米,花被淡绿色或黄绿色。果长圆形,棕色,沿背缝线开裂;种子4-6粒,条形。花期6-7月,果期9-10月。
生境描述:生于海拔1700-3500米的沟谷林及溪边杂木林中。
地理分布:舟曲县、迭部县、文县、徽县、成县、康县、武都区。
保护原因:水青树是古老的孑遗植物,在被子植物中,它的木材无导管,对研究我国古代植物区系的演化、被子植物系统和起源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
(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2019QZKK0301〉部分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