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第四届全国冻土工程与寒区环境学术会议在兰开幕

来源/ 中国甘肃网-兰州晚报 作者/ 时间/2024-05-13 09:21:03

原标题:共建美丽丝路 贡献冻土智慧 共谋工程策略 第四届全国冻土工程与寒区环境学术会议在兰开幕

中国甘肃网5月13日讯 据兰州晚报报道(记者 何燕 实习生 刘弘婧)5月11日,以“共建美丽丝路·贡献冻土智慧·共谋工程策略”为主题的“第四届全国冻土工程与寒区环境学术会议”在兰隆重开幕。本届会议学界业界大咖云集,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程国栋院士、重庆交通大学校长赖远明院士、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崔鹏院士莅会,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陈发虎院士与深圳大学陈湘生院士分别线上致贺辞和作报告。与会专家学者围绕冻土物理力学、冻土工程以及寒区环境等领域开展深入交流与研讨,为寒区工程安全保障与区域绿色可持续发展提供科技支撑,服务国家“一带一路”高质量建设,助力实现我国“双碳”目标。

从1958年我国第一支高山冰雪利用考察队,到1960年青藏铁路冻土研究队,再到1978年中国科学院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的成立,1989年冻土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组建,冰川冻土研究持续60余年,几代人薪火相传,开创了中国冻土学,在冻土工程与寒区环境研究领域积淀深厚。程国栋院士创建了“程氏假说”,解决了国际冻土界长期悬而未决的厚层地下冰形成理论问题,首创了“主动冷却地基”冻土工程理论与技术体系,解决了以青藏铁路为代表的一大批重大冻土工程建设与养护科技难题,引领了国际冻土工程研究的发展。在中国地理学会冰川冻土分会的指导下,冻土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于2019年倡导发起了首届全国冻土工程与寒区环境学术会议,为专注于冻土工程与寒区环境理论和实践的全国性、开放包容的学术交流平台。

程国栋院士在开幕式上表示,冻土工程和寒区环境,这一传统上被视作冷门的研究领域,现已欣欣向荣,成为我国地学研究的热土,在国际上也产生重要影响,站在了国际冻土工程研究的前列。应用基础研究,需要紧密结合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恩格斯曾经说过:“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求,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在冻土研究领域,这一特点尤为显著。目前,我国正在大力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加快推进出疆入藏大通道重大工程项目、以及努力打造青藏高原生态文明高地,这些国家战略需求必将推动冻土科学研究的深入发展和冻土工程技术的更新换代。

据悉,全国冻土工程与寒区环境学术会议是中国地理学会主办的重要序列会议之一。第四届会议由中国地理学会、中国冰冻圈科学学会(筹)和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联办,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冰冻圈科学与冻土工程重点实验室、中国地理学会冻土与寒区工程专业委员会、中国冰冻圈科学学会(筹)冻土专业委员会及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小组共同承办。来自全国100余家高校、科研院所、企业从事冻土工程与寒区环境领域研究的专家学者和研究生代表700余人参会。

赖远明院士、崔鹏院士、陈湘生院士分别在开幕式上作“盐渍化寒区工程理论与应用”“气候变化的灾害效应”“地层冻结法及风险防控”等主旨报告。中国交通建设集团汪双杰总工程师、吉林大学王清教授、南京大学唐朝生教授、北京建筑大学齐吉琳教授、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吴青柏研究员、哈尔滨工业大学凌贤长教授、浙江大学梁腾和边学成教授、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汪涛教授、兰州大学牟翠翠教授分别就冻土工程与寒区环境作相关主题报告,分享学术前沿和科研热点。此次会议共组织12场大会特邀报告、160个专题报告及108个研究生报告,涉及冻土力学与冻土物理学、冻土动力学与工程动力响应、冻土多物理场耦合理论与数值方法、冻土工程安全保障理论与技术、寒区基础设施与环境相互作用、寒区工程绿色低碳材料、人工冻结的新理论与新技术、冻土变化及寒区灾害与水文效应、冻土生态环境效应与碳循环、冻土测试与监测新技术等议题,汇集了全国各地冻土工程及寒区环境研究的专家学者和工程技术人员,分享280场学术报告。此外,5月10日,经专家学者评估成立中国地理学会冻土与寒区工程专业委员会,并召开了第一届第一次全体会议。(本文系由市科技局支持、《兰州晚报》开设的“创新领航”专栏第65期。)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何燕 实习生 刘弘婧

特别声明:甘肃文化产业网为公益性网站,转载此文(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是出于向网民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非商业用途。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或者媒体机构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栏目导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