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千年前的故事谱新篇——甘肃简牍博物馆文博工作侧记

来源/ 中国甘肃网 作者/ 时间/2024-05-18 16:49:15

西北角·中国甘肃网记者 孙珩力

文博蔚兴,于今为盛。20世纪90年代,在敦煌市以东64公里处的甜水井附近,发现了一处汉代的邮驿遗址——悬泉置遗址,一次性出土了2.3万余枚简牍。甘肃常年干旱少雨,得益于独特的气候条件,这些简牍得以较为完好的保存。

简牍,这一古老的记录方式是甘肃省独特的文化标识,呈现出中华文明的灿烂成就以及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也是一座名副其实的文化富矿,叙述了丝路古道的峥嵘岁月和万千故事,呈现了丝绸之路波澜壮阔的繁盛景象。

据统计,甘肃发现和出土的历代简牍有7万多枚,仅汉简就占全国出土汉简总数的80%以上。可是由于缺乏现代化的展陈场馆,这些简牍只能“沉睡”在库房里,仅供学术研究。

2023年9月,总建筑面积约3.7万平方米的甘肃简牍博物馆建成开馆,使一大批简牍精品走出“深闺”,绽放光彩。现收藏有各类文物50129件(组),三级以上珍贵文物共31943件(组),一级文物1679件(组),数量在全国博物馆中位居前列。

甘肃简牍博物馆统筹做好出土简牍的收藏保管、保护修复、整理研究和展示利用等各项工作,推动了文博事业高质量发展。2024年05月18日,第二十一届全国博物馆“十大精品”揭晓,甘肃简牍博物馆“简述中国”获精品奖。往事越千年,如何保存好这竹木、讲述好其背后的故事,一直是甘肃简牍博物馆追寻的方向。

 功利千秋——文物的保护的多途径探索

保护文物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甘肃简牍博物馆以本体保护为首要任务,对馆藏近200件(组)竹木漆器类、编织类、金属类等文物进行保护修复,让病害得以消除或控制,让文物的历史信息与艺术性更好地展现。

近年来,为了更好地做到对文物的预防性保护,甘肃简牍博物馆开始推进实施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项目。

对馆藏213件汉晋纺织品文物进行保护修复,

对馆藏5000余枚简牍进行试管密封并装入囊匣保存,减少文物本体的氧化与损毁。

对文物库房和展厅进行环境监测、调控和改善文物保存设施设备等工作,延缓文物劣化。

对400余枚简牍文物进行三维数字化扫描采集,为文物建立永久性、高精度数字化档案,使文物的信息在数字空间中得以保存和延续……

为进一步丰富甘肃简牍博物馆藏品种类,甘肃简牍博物馆积极组织开展藏品征集工作,征集了包括简牍书法、青铜器、陶器等在内的近650件(套)藏品、接收了兰州市公安局非涉案移交文物420件(套)、保存社会捐赠文物多套。这些藏品不仅为秦汉历史研究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更为甘肃简牍博物馆现代艺术品馆藏增添了新元素,开拓了博物馆艺术品收藏美美与共的新局面。

文以载道——深入挖掘文物背后深层内涵

走进甘肃简牍博物馆“简述丝路”展厅,整个展厅以长安为出发点,以古代丝绸之路为主线,经过陇东、河西、西域,沿途中有“列四郡,据两关”的行政建制。

在这个展厅里,陈列着两枚珍贵的里程简。其中一枚是1974年出土的“居延里程简”,详细记载了从汉都长安出发至张掖郡的20个驿置名称及间隔里程。另一枚是1990年出土于悬泉置遗址的悬泉里程简,记载了河西走廊地区武威郡到敦煌郡12个驿置的详细信息。这两枚里程简“接力”勾勒出汉代丝绸之路东段、长安至敦煌的具体线路走向和重要节点。更为可贵的是,里程简作为重要实证材料,助力“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成功申遗。

两片简只是万千汉简中的沧海一粟,面对如此丰富的文化宝藏,甘肃简牍博物馆致力于研究和发掘其背后的深层内涵。去年以来,甘肃简牍博物馆在《中国博物馆》《丝绸之路》等期刊发表论文近30篇。相继出版了《悬泉汉简(叁)》等各类图书7册,多元化阐释简牍中蕴含的文化精神、文化胸怀和文化自信。

除了自身发掘,甘肃简牍博物还积极与兰州大学文学院合作,联合举办“兰山论简”读简班。同时,为加强学术交流,促进学科发展,积极举办简牍讲堂系列学术讲座,主办“首届简牍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协办中国古籍保护协会典籍博览交流专业委员会首届年会及研讨会。在馆内外交流开展《敦煌悬泉汉简反映 的丝绸之路再认识》《“简”述中国——甘肃简牍所见丝绸之路万千故事》等学术讲座近20场次,不断增强简牍学在国际的影响力。

春风化雨——千年前的故事谱新篇

在甘肃简牍博物馆内,昏黄的射灯打在简牍上,仿佛氤氲起静谧而神秘的雾幔,细读上面依然黝黑的墨迹,内容是那样的接地气。这些简牍中有私人书信、涂鸦、美酒酿造方、志怪小说,甚至可以具体到年月日。

“元康元年十月壬寅朔甲辰,关啬夫广德佐熹敢言之:敦煌寿陵里赵负趣自言,夫訢为千秋燧长,往遗衣用,以令出关。敢言之。”这是出自敦煌马圈湾汉代烽燧遗址的简牍,从中我们可以联想到2000多年前立冬前的某一天,敦煌寿陵内一名叫赵负的女子向乡里提出申请,想为在玉门关外戍守的丈夫送去御寒的衣物。

站在简牍前,隔着玻璃,仿佛就和古人跨越千年并肩站在一起,读着这一份份家书,感受其中的悲欢离合。自开馆以来,千余枚珍贵简牍在博物馆集中亮相,四大基本陈列“简牍时代”“简述丝路”“边塞人家”“书于简帛”如期与观众见面。

“简牍时代”以简牍形制、制作工艺为开篇,讲述了简牍从考古发掘、中外研究到国际显学的百年学术历程;“简述丝路”叙述了两汉时期中原王朝对丝绸之路河西走廊段的邮驿交通体系、军事防御的支撑措施,以及与西域诸国的往来与互通;“边塞人家”以5封书信为故事主线,用诸多细节还原汉塞边关将士的日常生活;“书于简帛”从书法视角展现简帛遗墨的艺术之美及有序传承。四大基本陈列以“简”述中国为主题,定位“行业馆+科技馆”的设计理念,利用独特的表现形式和传播手段,全面生动地展现甘肃简牍里的丝路文明与中华智慧。

  在西北大地上埋藏了千年的简牍,如今被人们保护、研究、瞻仰。无论是折戟沉沙、金戈铁马的边关岁月,还是买卖借还、柴米油盐的百姓生活。终是文脉不断,传承不绝。2000年竹木之间的文字,正以更青春的姿态走进公众视野,在赓续传承中焕发勃勃生机。(部分资料与图片由甘肃简牍博物馆提供)

特别声明:甘肃文化产业网为公益性网站,转载此文(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是出于向网民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非商业用途。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或者媒体机构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栏目导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