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用爱书写温暖答卷——我市推进残疾人事业高质量发展纪实
中国甘肃网5月20日讯 据武威日报报道(记者 郑丽 见习记者 金赚)残疾人是一个特殊困难的群体,需要格外关心、格外关注。他们都有哪些“需求清单”,过着怎样的生活,有何期待?
近年来,我市聚焦残疾人急难愁盼问题,不断满足残疾人康复、教育、就业、文化生活等需求,带领全市广大残疾人逐梦前行,书写了一份残疾人事业全面发展的“温暖答卷”。
就业助力 点亮生命之光
盲人按摩是一种以中医为基础的按摩方式,近年来,逐渐成为深受人们喜爱的养生方式。而对于盲人而言,则是一种可选择的就业机会,在黑暗的世界里,他们用坚定乐观探寻属于自己的那束光。
荣盛康推拿按摩中心负责人刘威幼时因贪玩导致右眼失明,左眼受到严重影响,还高度近视。高中毕业后,在市残联的推荐下,他前往兰州五泉职业培训学校学习盲人按摩技术,如今,他已经拥有了自己的店面,聘用了员工。优美的环境、合理的收费、一流的服务,让许多顾客啧啧赞叹。“作为一名盲人按摩师,我和我的员工能为顾客解除身体上的疼痛,我感觉挺自豪的。”刘威开心地说。
为了帮助更多的残疾人就业,我市各县区在人流量较大的居民区、商业街或景点建设6个助残就业“爱心屋”,每个“爱心屋”至少安置一名困难重度残疾人或亲属,采用企业托管的模式就近就便安置13名残疾人稳定就业,推动残疾人家庭实现稳定增收。
“现代社会给了残疾人更多学习技术的机会,一门过硬的技术,对残疾人来说就是‘救命稻草’。”助残就业“爱心屋”凉州区启优通讯店负责人刘锋说,“今年,我通过爱心屋项目,在店内增设体育彩票销售岗位,安置一名结队关爱对象和一名残疾人在店里就业。对前来学习和咨询手机维修的残疾人朋友,我也会毫无保留地传授我的创业和手机维修经验,让他们掌握一技之长,增加就业创业的机会。”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我市全面实施残疾人职业技能提升计划,培训城乡残疾人2300余名;培育残疾人就业帮扶基地18个、盲人保健按摩机构40家,扶持653户残疾人家庭和19个农业科技示范户积极发展种养殖产业,助力残疾人稳定增收。
结对关爱 共绘温暖篇章
古浪县的贾喜和张开萍夫妻都是肢体一级重度残疾,平时生活非常不便,两人的病情逐渐拖垮了这个本就不富裕的家庭。
自“结对帮扶·爱心武威”工程建设启动以来,古浪县帮扶干部闫学奎第一次走访贾喜、张开萍夫妻家时,就把他们家的情况详细记录在册。“我会经常联系县残联、市妇联等单位,解决一些他们的需求,比如提供轮椅等辅助器具,让他们享受到更好的惠民政策。”闫学奎说。
“结对干部经常给我们带来清油、大米这一类的生活物资,每次下雪刮风也会及时关心我们。现在有人管了,也有人帮了,啥都不用愁了。”讲起生活的变化,张开萍开心地说。
近年来,我市各级残联组织有序推进结对关爱行动,做到了“不漏一户、不落一人”,建立健全“残联——乡镇(街道)——村(社区)”三方信息共享机制,实行结对关爱对象动态调整,做到应帮尽帮、应结尽结,实现了关爱对象全覆盖。
截至目前,全市结对干部共为困难重度残疾人解决困难4524个、帮办实事6807件、资助资金113.37万元。
兜底保障 筑牢关爱之基
为切实改善残疾人生活质量,减轻家庭照护负担,近年来,我市各级残联积极探索重度残疾人日间照料服务模式,为符合条件的智力、精神和重度视力、肢体残疾人提供个性化、亲情化日间照料服务,有温度的关爱帮扶,让残疾人享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幸福。
走进古浪县城镇重度残疾人日间照料服务中心,宽敞明亮、舒适整洁的房间里,残疾人们或下象棋、玩纸牌,或纳鞋底、做手工,或看电视、玩游戏,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愉悦幸福的笑容。
该中心设置有爱心餐厅、休息室、棋牌室、康复训练室等8大功能活动区域,为县城及周边居住的30名重度残疾人提供营养午餐、心理疏导、运动康复训练等服务,减轻了残疾人家庭照料压力,帮助残疾人树立信心,早日融入社会、回归社会。
古浪县城镇重度残疾人日间照料服务中心只是我市完善关爱服务体系、不断提高残疾人生活品质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全市残联组织紧扣残疾人最迫切的需求,定期排查全市困难残疾人,做到精准监测,与相关部门密切配合,确保惠残政策应享尽享。目前,1.6万名残疾人纳入低保,3.6万余人享受“两项补贴”,1万余人享受“两项补助”。全市25家残疾人托养机构,11个残疾人日间照料服务点,为残疾人提供个性化、亲情化托养照护服务,为残疾人托起“稳稳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