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鹰眼”守卫 护林保绿——记小陇山林业保护中心护林员金国徽

来源/ 甘肃日报 作者/ 时间/2024-05-22 09:44:14

金国徽通过望远镜进行日常巡视。小陇山林业保护中心供图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马国顺

初次见到金国徽时,他正在小陇山林业保护中心百花林场场部的监控室,通过电子眼进行日常巡视。

“现在的设备可了不得,十几公里外的情况一目了然,再也不用专人在山头上盯着了。”此前,金国徽连续17年驻守在一处海拔2000多米的独头山上,通过架设在森林防火瞭望台上的红外线望远镜守护着近6万亩的山林。

金国徽今年59岁,是瞭望台建成以来守望时间最长的一名护林员。他驻守的防火瞭望台地处小陇山林区腹地,森林覆盖率达93.3%,是国家西部重点生态功能区。“监测林情、虫情,及时发现和制止私自入林盗伐、盗猎,防范火患风险,是我坚守在瞭望台的使命所在。”金国徽认为。

2006年,护林员金国徽接受工作安排,带着行李住进了瞭望台旁的值班点,24小时值守在人迹罕至的深山老林里。刚到新的工作岗位,金国徽觉得责任重大,时不时就要爬上瞭望台仔细巡视一圈目所能及的范围,从值班点到瞭望台顶的16级钢制台阶,他每天要上下几十次。

“刚干上这个工作,很难分辨得清山林中的雾气和火情引起的烟气,发错了好几次警情。”金国徽说,他通过电台向场部反映的火警警情虽然经专人现场排查予以否定,但他总觉得不好意思,“耗费了应急力量和资源,一时间有点垂头丧气”。

尽管林场领导没有责怪金国徽误报警情,还鼓励他说“有疑点就不能放过,宁肯错跑也不能漏过”,但他却不允许自己专业不精。之后,金国徽上下瞭望台的次数更多了,他总爱弓着腰瞄着望远镜观察不同地形、不同时间的森林形态。

经过反复下苦功夫练习,金国徽慢慢练就了一双“鹰眼”,能在第一时间准确无误地报告火情。有一次,金国徽突然发现山下一间民房正在冒烟,在确定不是炊烟的情况下,当即打电话通知了相关人员,及时扑灭一场因使用电热毯不当引发的火灾。

17年中,由于金国徽的主动预警,林场和周边群众排摸、处置火灾隐患近百次,没有引发过一次森林火灾事故。林场的职工和周边的群众都称瞭望台上的金国徽是“人工定位仪”。说起这些,金国徽的话语中充满着自信与自豪。其实,在孤峰坚守17年的酸甜苦辣,只有他自己知道。

由于远离场部,生活条件极其艰苦,除了金国徽自己开辟的一小块地能种植出一些蔬菜外,其余的生活和工作物资全靠他肩挑手扛从山下往上背。每3天50公斤饮水,每年1.5吨取暖用煤,再加上米面油、电池、维修物资,金国徽一年背上山的物资超过5吨。“我在山道上修了3处休息点,每次都要一鼓作气走上最近的休息点,把货物依靠在略高的台子上才能休息,要不然就站不起来了。”金国徽笑着说。

为了守好这一大片来之不易的山林,金国徽主动放弃了包括春节在内的所有节假日、放弃了与家人的团聚,始终守在山上。尤其是每年森林防火期,瞭望台昼夜不能离人,金国徽深夜也要定好闹钟,隔几个小时上一次瞭望台巡视山林。

独自坚守的枯燥、寂寞、艰苦,没有减弱金国徽对工作的赤诚,他先后多次受到百花林场表彰,并被评为甘肃省第三届“最美护林员”。

2022年,金国徽驻守的瞭望台转配了最先进的“天眼”预警摄像头,他终于从守了17年的孤峰上撤了下来。“刚撤下来,心里没着没落的,特别失落,感觉突然就不被需要了,好一阵子心情很差”。很快,金国徽又有了新任务,他分辨判断火情比较有经验,时常会被请到监控室判断隐患,并作为巡防护林员赶去隐患点排查,自此老金又走上了忙忙碌碌的护林之路。

  “老金坚守的17年,是我们林业人甘守寂寞、甘于奉献、勇担职责使命的生动诠释。”百花林场党支部书记杨旺选说,“我们准备把架设在瞭望台上的‘天眼’命名为‘金国徽’,向新职工讲述他的故事,把这种林业人的宝贵精神传承下去……”

特别声明:甘肃文化产业网为公益性网站,转载此文(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是出于向网民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非商业用途。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或者媒体机构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栏目导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