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庆阳市庆城县:“枫”景这边独好

来源/ 陇东报 作者/ 时间/2024-05-23 09:57:04

原标题:“枫”景这边独好

中国甘肃网5月23日讯 据陇东报报道(记者 雷云龙 马小隆 通讯员 王贵堂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是“枫桥经验”的核心和灵魂。近日,记者在庆城县卅铺镇采访时,发现卅铺镇把抓基层党建作为推进社会治理的“红色引擎”,创新培育了“太和夜话”“心阳说事”“共建同心圆”等别具特色的“枫桥式”乡村治理品牌,村里的矛盾少了,村民的关系更加和谐了,大家觉得生活比过去幸福了。

“太和夜话”

“李书记,把耕地流转给私人老板怕不‘保险’,看把我们骗了着。”“就是啊,若把咱们地骗去,啥都不干,咱们既要不回来地,又拿不到钱,就亏大了。”“老掌柜的,你们不用担心,这个企业是镇上多方考察引进来的,资金实力雄厚。这个农庄要是建起来,就能带动咱们这的旅游,咱们随便做点小买卖,就能挣两份钱。”傍晚时分,卅铺镇十五里铺村太和山底下,群众正商量讨论要不要把地租给一个外地客商开发生态田园农庄,村党支部书记李爱民耐心地给大家解疑答惑。像这样的“夜话”活动,十五里铺村近几年开展了324次。

几年前,交通项目征迁后给十五里铺村遗留了一些矛盾纠纷。由于是城郊村,白天村里大多数青壮年都在城里务工,晚上才能回家,为了处理矛盾纠纷,同时听取每家“掌柜的”的意见,村干部选择夜晚入户谈赔偿、签协议。久而久之,在党支部的带领下,十五里铺村的村民养成了傍晚时分在太和山下议事的习惯,群众形象地称之为“太和夜话”。

去年,十五里铺村党支部全面推行“党建引领基层治理361模式”,对“太和夜话”进行了完善创新,因地制宜让群众代表参与到乡村治理中,通过“听”“议”“办”三个环节给群众宣讲政策、解疑答惑、送学上门,让群众共商共议村里的大小事,为群众调解矛盾纠纷、疏导信访苗头。同时,采取建立问题清单、责任清单、帮办清单、接受群众评价的“三单一评”方式,为群众办实事、解决急难愁盼问题。目前,收集各类工作意见建议200余条,协调解决矛盾纠纷160余起,为民办实事210余件。

“心阳说事”

“心阳,你看咱们这么大的村,连个广场都没有,群众想跳广场舞都没地方去。”“心阳,建广场我支持,但叫我无偿让出土地那坚决不行。”……群众口中的心阳就是卅铺村党支部书记常心阳。最近,他因为钟塬自然村修建文化广场的事,同附近几个村民小组的群众“说事”。

面对村里的历史遗留问题,如何积极稳妥处理成了村里的大事。常心阳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后,秉持“主动稳、主动找、主动办”的原则,经常带领党员干部深入田间地头、群众家里,化解矛盾、疏导情绪、调处纠纷,很快稳定了局面,将卅铺村的各项工作拉回了正轨。

“处理群众矛盾纠纷,解决问题是最低标准,群众满意是最终目标”,这是常心阳常说的一句话。久而久之,群众都知道了“有啥事找心阳”。

在“党建引领基层治理361模式”的引导下,卅铺村健全了“12345”工作机制,即坚持党建一个核心引领,实施说事事项、说事结果两项成效公示,落实摸排、化解、回访三个环节精准,强化家庭基本情况、生活生产情况、存在的困难情况、诉求建议四个方面必问,实现矛盾化解、群众满意、社会稳定、干群和谐、共商共议五个治理目标。随着“心阳说事”的外延内涵不断扩展,说事内容也由调节矛盾纠纷为主转化为“定纷争、话发展、议建设、谈治理”四大版块,村里大到产业发展、项目建设,小到孝老爱亲、夫妻吵架等具体事务及问题,都要来“心阳说事厅”说一说。

“共建同心圆”

“黄书记、白队长,我们大家给你们送锦旗来了,感谢你们让我们解放沟改旧貌焕新颜。”近日,一群人一边敲锣打鼓,一边走进了曹塬村村部,脸上洋溢着笑容,把锦旗交到了村党支部书记黄新海和驻村工作队队长白跃忠的手里,跟他们一起来的小孩儿放起了串子炮,一时间欢笑声、鞭炮声、锣鼓声充满了整个村部大院……

曹塬村是卅铺镇的脱贫村,几年前,村里立地条件较差,群众居住分散,发展较为滞后,尤其是一个叫解放沟的地方,不通柏油路,且大多数群众是外来户,村情比较复杂。

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中,曹塬村驻村工作队和村党支部提出了“共建同心圆 同力焕新颜”的发展思路,他们从转变思想、凝聚共识着手,坚持向村民培树“人心齐、泰山移”的理念,身体力行带领党员干部群众认真落实“四个不摘”要求,持续推进村庄发展和群众生活改善。

短短几年时间,解放沟的柏油路通了、农贸市场和集市建起来了,“瑞阳”“瑞雪”苹果丰产了,300吨苹果气调冷库建成了,全村苹果销售收入突破300万元,单户最高收入达25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从以前的连年“不过万”跃升至去年的20.59万元。

  曹塬村还创建了“共建同心圆”基层治理品牌,将全村1182人纳入积分制管理,对勤劳致富、弘扬新风、积极整治环境、孝老爱幼、主动调解矛盾的各类行为人都给予积分奖励,积分既可以用来兑换实物,也能作为评优选先的基础依据,这些小积分正在一点一滴带动乡村风气发生大转变。

特别声明:甘肃文化产业网为公益性网站,转载此文(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是出于向网民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非商业用途。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或者媒体机构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栏目导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