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悬泉与悬泉置

来源/ 兰州晨报 作者/ 时间/2024-05-23 13:20:49

原标题:悬泉与悬泉置

悬泉遗址

小时候听大人讲,在敦煌城东60多公里的三危山谷,有泉水从崖壁飞流而下,人们叫它“吊吊水”“悬泉”,又叫“贰师泉”。

有一个故事,专门说的是李广利将军和贰师泉:汉贰师将军李广利率部西伐大宛,回到三危山谷时,由于长途跋涉,所带用水早已用完。将士们口干舌燥,东倒西歪,非常狼狈。李将军见状乃以掌拓实石,仰天悲誓,拔剑刺山,顿时飞泉涌出,以济三军。悬泉水好像有灵气,人马多时水即多,人马少时水即少。因此,悬泉又有了“贰师泉”的名字。这个故事出自《西凉异物志》,且在民间广为流传。后来,我读了敦煌遗书《沙州都督府图经》,也有大致相似的记载:“悬泉水,右在州东一百卅里,出于石崖腹中。其水傍出细流,一里许即绝。人马多至,水即多;人马少至,水出即少。”

从那时起,我对悬泉就有了一种好奇感。后来又悉悬泉与悬泉置的关系后,顿时萌生了前去一探其究之心愿。

1.大风吹过露奇观,悬泉置遗址出地面

1992年,敦煌悬泉置遗址挖掘工作告竣。那年初春,我第一次走进悬泉置。

初春的悬泉置,雪后放晴,挖掘现场已经填埋,遗址不时有斑驳的薄雪,给人一种淡雅静美的感觉。这次,我与敦煌市博物馆工作人员同行,作为新闻记者前去采访。在悬泉置遗址外的帐篷内生着炉子,尽管炉火通红,仍让人感到微微的寒气。

据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专家介绍,悬泉置遗址位于敦煌市东64公里的戈壁荒漠中,距瓜州60公里,南近祁连山余脉火焰山,因附近有悬泉而得名。悬泉指从山崖飞流而下所成的泉,当地俗称吊吊水,后附会为贰师泉。此为丝绸之路上一处大型的驿站(邮驿)遗址,自汉武帝元鼎六年开始,延续到魏晋时期,长达400多年,为中原与西域的交往发挥了重大作用。

专家还讲述了悬泉置发现的有趣故事:1987年9月全国文物普查,他们在敦煌市博物馆馆长荣恩奇的带领下,前去新发现的丝路遗址考察。第一次看到的只是灰堆,没有什么特别;三天后一场大风刮过,地面露出了丝绸残片和未书写的汉简;一周后一场大风后,地面露出了好多汉简,其中一枚上书“悬泉置以亭行”字样,使他们非常惊喜!后来,报经国家文物部门确定,此地就是汉代的悬泉置遗址。

那次,我初次听到,悬泉置遗址是近年来全国考古的一次重大发现,1990年—1992年,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其进行了挖掘,共出土汉简、纸张、陶器等各类遗物等数万件,其中汉简数量最多,其他就不计其数了。

漫步遗址,地面不时可见散落的陶片,呈现出青黑的表层,专家说那是灰层。

初到悬泉置,虽然只是表面的感受,但我觉得那是一块神秘莫测的宝地,它有千年的积淀千年的传奇,太多太多的隐秘,太多太多的惊叹。此刻能够足踏大汉驿站遗址,也算回归千年,如梦随行啊!

离开悬泉置遗址,我们去了遗址东侧三危山谷的悬泉。初春的悬泉还结着冰挂,顺着崖壁自然垂下,犹如一条天然的玉雕,晶莹剔透,充满诗情画意。面对悬泉,我默默地想:如果把悬泉置比作人体,悬泉就是他生命的血液。如果没有悬泉,悬泉置就不复存在,也就没有黄沙下的千年大汉梦、悬泉梦!古时设关,首先考虑水源。如阳关就是以渥洼池、西土沟(唐名无卤涧)为水源而建的。

悬泉置遗址全称“敦煌效谷县悬泉置”,共出土各类遗物7万余件,其中汉简23000余枚、墨迹麻质纸20多张,各类遗物6000余件(货币兵器、农具猎具、丝绸服饰、谷物粮食、石砚毛笔、私人信件等),各类陶片30000余件。就汉简而言,这是继斯坦因1907年、1914年两次中亚考察在敦煌汉塞发现敦煌汉简,20世纪30年代西北考察团发现居延汉简之后,又一次重大发现。

悬泉汉简内容非常丰富,这对于研究两汉时期西北边地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特别是邮驿交通,民族社会,中原与西域、中亚、西亚、南亚和地中海沿岸古代国家关系,以及丝路上的中西文化交流,至为重要。尤其令人惊喜的是,20张墨迹麻质纸的出土,可能把我国纸张发明时间向前推进了近一个世纪。当时我即兴咏出这样的诗句:千年大汉黄沙下,一夜东风枯木春。简牍墨书惊世界,凤鸣丝路报佳音。

悬泉置遗址的发现,是继20世纪初,敦煌藏经洞发现后,又一次轰动世界的文物大发现,使方兴未艾的“敦煌学”再度升温。悬泉置遗址被评为1991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和“八五”期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

2.千年丝路大敦煌,悬泉置遗址喜申遗

2014年,悬泉置遗址申遗,我陪同媒体记者第二次走进了悬泉置。

那是5月天,悬泉置遗址已建立了保护所,对遗址范围进行了围栏保护,申遗工作也在红红火火地进行。通过保护所各种宣传展示和管理人员的讲述,我对悬泉置遗址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主要是机构设置、接待规模、生态保护、文物价值等。

依据悬泉汉简记载,汉武帝时从敦煌到长安的丝路沿线设有80多个驿站,悬泉置遗址是迄今为止发现的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邮驿接待机构,是两汉丝路繁荣的重要标志。此时此刻,我们只能看到挖掘后的遗址,黄沙覆盖,一片苍凉。通过已发布的信息可知,悬泉置遗址全称“敦煌效谷县悬泉置”,遗址坐落于今天敦煌、瓜州两市县的交接处(东距敦煌64公里,西距瓜州60公里)。基础设施为50×50米的一座用土坯砌筑的院落,院内有28间大小不等的房屋。院外还有马厩等附属建筑。编制为“官卒徒御”37人,定额员马40匹,传车10-15辆。此外,还有牛车3-5辆,养牛羊若干。由悬泉置啬夫负责全面工作,另有悬泉置丞、置佐以为副贰,协助工作。其他附属机构还有悬泉厩、悬泉厨、悬泉传舍、悬泉邮、悬泉驿等,其功能和职责主要是传递朝廷公文和军情急报,接待过往官员和西域使者。

另据汉简记载,悬泉置曾接待过西域于阗国王,随从达1060人,如此大规模的接待,在当时是个挑战,仅用坏的杯子就达300多个。除此以外,还接待过康居国王、乌孙国公主等贵宾。还在《汉书》以外发现了关于天马(汗血马)的记载,天水郡的人到这里接天马。而灰坑中发现的大量马骨和毛色鲜艳、保存完整的马头、马腿等,就是佐证。因此可以说,悬泉置也是天马的集散地。可以想象,当年从大宛获取的天马,入阳关、经敦煌、达悬泉,最终才到长安。

据里程简记载,西汉时期从长安(洛阳)到敦煌的路线(东段)共有46处(包括敦煌郡的9处)停靠点,每一处都有悬泉置这样的功能和规模设施(悬泉置为最),是当时丝路得以畅通的保障。由此可见,悬泉置在当年的作用是多么的重要。据《汉书·西域传》记载,西域地区最初是36国,后来分为50多国。悬泉汉简中有其中30多个国家的记载,主要是朝廷官员出使或者上述国家来京师长安路过悬泉置的记录。由此可见,悬泉汉简的记载和汉书的记载是互相吻合的,更显悬泉汉简的弥足珍贵。

从汉简可知,悬泉置是个典型的官方接待机构,几乎不见商队的记载。

悬泉置“泥墙题记”《使者和中所督察诏书四时月令》的标识牌,主要围绕保护生态环境定了四季不同的禁忌和必须注意的事项,是难得的官方环保诏书。如春季禁止伐木、禁止捕杀幼小动物、禁止捕射鸟类、禁止大兴土木等,夏季则禁止焚烧山林等,秋季禁止开采金石银矿等,冬季禁止掘地三尺做土活等。

西汉时期,战乱频繁,加之自然灾害不断,导致汉帝国自然生态脆弱,故引起朝廷高度重视。这则诏书,以律令的形式要求全国各地强制执行,堪称我国最早的一部“环保法”。

关于西北沙尘暴,可能我孤陋寡闻,在汉唐史书中从未见过,但在悬泉汉简中却有据可查。有一枚汉简是官方处理日常事件的文书,记录了一件“遗车失马”的事件:狂风裹挟黄土遮天蔽日,不仅刮坏了车,马匹也受惊跑丢,车夫也受了伤,只能步行返回。这说明河西地区早在2000多年前就已有沙尘暴,但《汉书》等重要历史文献都没有记载。此简的发掘,成了我国可以证实沙尘暴历史的珍贵文物。

以前我只知“悬泉汉简”主要是军事和国家文书,此次方知还有文化交流的作用。“悬泉汉简”中关于《论语》《孝经》的残片及其他如《仓颉篇》《急就篇》等识字课本的发现,是汉文化西传的有力证据。可以看到,汉武帝以后对边疆地区的开拓和管理,除了一系列军事外交和政治经济措施外,还伴随着文化上的积极进取。这不由让人想到当年玄奘取经回来,不但将梵文佛经译成汉文,还将汉文《道德经》等译成梵文。正是有了汉唐开放包容的胸襟,中西文明才得以交流互鉴,融合升华。

据相关资料介绍,悬泉置遗址是汉代丝绸之路最大的邮驿机构,被誉为“国家邮局”,当时只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这次有幸听了资深文物专家介绍,才算茅塞顿开,认识升华。据汉简记载,敦煌太守下发的一个文书说,“郡当西域空道”,意谓敦煌在去往西域的道路上。因为敦煌西通西域,东临悬泉。二者犹如敦煌鸟之双翼,东西张合,在交通和邮传中地位不可替代。

2014年6月22日,在卡塔尔首都多哈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悬泉置遗址和麦积山石窟、炳灵寺石窟、锁阳城遗址、玉门关遗址一起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3.东风送暖悬泉歌,凤凰涅槃大梦圆

2019年,在悬泉置遗址保护开发项目展示中心工程获国家批准前,我第三次走进悬泉置。

这时,瓜敦公路(313国道)早已升级为高速公路,行车风驰电掣,令人心旷神怡。到悬泉置遗址附近时,真让人找不着方向。我们先到了悬泉遗址管理所,看到那里是一片全新的景象、忙碌的场面。去悬泉遗址保护区和悬泉的路上搭建了木栈道,各种保护标志非常鲜明。工作人员更是精神抖擞,忙着准备项目落地前的相关事宜。我们先去遗址外围转了一圈,又去了悬泉。这次虽然时间仓促,尽管走马观花,但是让人不虚此行。从管理所向南望去,远山如龙逶迤,遗址如梦静卧,在大漠蓝天的映衬下,更显苍茫、壮阔、静美。面对此情此景,我看到沉默无声的悬泉置,正在酝酿着一次振聋发聩的新的“文化核爆”。不久,这里将又一次成为让世界瞩目的焦点。当时,我即兴咏诗一首,表达激动的心情。诗云:

一只大汉的凤凰,在丝绸之路起舞歌唱,摇身抖落四百年的辉煌。

在黄沙深处千年沉睡、千年等待、千年梦想!

何时才能抖落黄沙、何时才能重见天日、何时才能重现辉煌?

心有梦,长夜会过去,春风会荡漾。

涅槃的凤凰啊,将身披霞光,更加灿烂辉煌!

当年10月,据敦煌市文旅局官方网站报道,从悬泉遗址保护利用项目工作安排督查会议上获悉,计划投资2亿元的敦煌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利用项目正在有序进行,正加紧落实动工前的各项准备工作,工程有望次年开工建设。随着“敦煌热”的持续升温,“复活”悬泉遗址正当时。

从那时起,悬泉置遗址保护利用项目,变成我心中的两只凤凰。一个是被黄沙掩埋的凤凰,一个是呼之欲出涅槃的凤凰。届时,两只凤凰交相辉映,将以绚丽的色彩和迷人的风采,点亮千年丝路,吸引五洲目光。

2022年10月21日整个工程破土动工,主要建设内容包括:展示中心建筑面积7400平方米,其中地上一层3400平方米,地下一层4000平方米,以及基础设施配套工程。

2023年8月20日,甘肃丝绸之路经济带文化传承与创新项目——敦煌市悬泉置遗址保护利用项目展示中心工程,举行了封顶仪式。该项目是世行贷款甘肃丝绸之路经济带文化传承与创新项目的7个子项目之一,也是大敦煌文化旅游经济圈建设重点项目,总投资1.48亿元人民币。令人欣喜的是,一个千年大梦,已经落地生根,正待一鸣惊人!

千年悬泉流,万里文脉长。悬泉置遗址,一处丝路的驿站,一只涅槃的凤凰。相信随着悬泉置遗址保护利用项目的如期竣工运营,人们将步入千年驿站之门,通过重温大汉远梦,激发文化自信,在共建“一带一路”的引领下行稳致远,再续辉煌。

  撰文/景峰

特别声明:甘肃文化产业网为公益性网站,转载此文(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是出于向网民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非商业用途。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或者媒体机构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栏目导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