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百花”相伴五十春秋

来源/ 中国甘肃网-甘肃日报 作者/ 时间/2024-05-28 09:25:08

牛勃

50年,在人的一生中可不短;50年,忘却了太多的事,却忘不了“百花”。

我小时候喜欢读书,距村子两公里的县氮肥厂门口的报栏,是难得的有文字可读的地方,特别是《甘肃日报》“百花”副刊上的文章,让人看不够。后来知道生产队会计家有《甘肃日报》,就和会计的儿子做朋友,更便于读报了。报纸收藏不了,我的办法就是抄,后来连新闻稿也抄,到初中毕业时已抄了5大本,其中两本保留至今。上大学时,课讲完,老师安排每人写一篇消息,我的文章是班里被老师当范文讲评的。多少有点小激动,却并不意外,要知道在许多同学不知道新闻时,我已抄写过好多新闻稿了。

印象最深的是第一次给《甘肃日报》“百花”副刊投稿。上初一时,春天来了,院子里杏花开得很旺,我就在吃饭的小炕桌上写了一篇《家乡的杏花》,五六百字。从朋友跟前借了个信封,怕人笑,一个人跑到别的庄子的邮电所,偷偷地将装着稿子的信封塞进邮筒,走出去好远,心还在嗵嗵地跳。之后几天,暗暗地看有没有发表。

20世纪80年代,少年的梦想种子在我工作后终于萌发。我被调到县政府办公室工作的第一天,适逢“老人节”,晚上就写了一篇800多字的散文诗《金秋的红叶——写给首届老人节》,抄写整齐后,第二天上班发给《甘肃日报》“百花”副刊。一个多月后,一天中午吃饭,在大灶房,一位领导当着众人问我:“今天‘甘报’上的文章是不是你写的?”我的脸一下子火烧似的烫,支支吾吾地说:“我还没看着。上个月投过稿。”吃完饭,回到办公室一看,果然是我的诗。于是,像记生日一样,记住了自己在“百花”副刊首发文章的时间:1988年10月27日。

很快,县政府机关大院都知道政府办新调来的一个年轻人,在《甘肃日报》上发表了文章。从此,我经常向“百花”副刊投稿,每年都能发两三篇。不过,不是自己完全满意的稿子,我就不敢轻易投出去了。那时投稿全是手写,从写到抄,完成一篇稿子不容易。后来,我的工作单位屡次调整,始终不变的是对文学创作的热爱。如今,我已出版了10余部作品,编演了8部大戏和多个小戏,得过包括“敦煌文艺奖”在内的多个奖项。要是没有《甘肃日报》“百花”副刊的一路扶持鼓励,又哪会有今天的成绩?

  时至今日,《甘肃日报》“百花”副刊本色不变,依旧坚守着一方文学净土,为无数心怀梦想的青年搭建了施展文学才华的舞台。“百花”副刊在挑战中的沉着,在喧嚣中的坚持,让人心怀感激,心存敬仰。无数的文学青年,正是攀着“百花”副刊的阶梯,一步步走向更广阔的天地。很幸运有“百花”相伴,和“百花”一起成长。

特别声明:甘肃文化产业网为公益性网站,转载此文(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是出于向网民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非商业用途。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或者媒体机构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栏目导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