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庆阳香包助残障人士增收致富

来源/ 中国甘肃网-兰州晚报 作者/ 时间/2024-05-29 10:05:03

原标题:庆阳香包助残障人士增收致富

佩戴“龙帽”的康玲

中国甘肃网5月29日讯 据兰州晚报报道(记者 桑杰才让 通讯员 孙玉珍 闫伟 文/图)5月28日,在庆阳岐黄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里,绣娘们正忙着绣制香包,为甘肃省2024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宣传展示展销主会场系列活动暨第十九届庆阳香包民俗文化节作准备,康玲在工作台前安静地打样、裁剪、缝合,专心绣制一顶典雅精致的“龙帽”。

康玲是一名听障人士,从事香包绣制15年,她既是公司生产主力,也是为全家提供经济收入的主力。像康玲一样,目前,全市有200多名残障人士借助香包文化产业发展,在增收致富的同时,实现了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

经过多年潜心培育和创新发展,庆阳香包已成为庆阳特色民俗文化的代表符号,香包绣制已形成较大产业规模,从业人员达到10万人以上,产品出口20多个国家和地区,产值达7500多万元。同时,因为香包的制作方式灵活、生产场地不受限,这为残障人士从业提供了便利条件。

康玲是香包绣制的“老人手”。当年,为了给她找到一门能自立的手艺,康玲母亲从多方了解到,庆阳岐黄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负责人刘兰芳不仅是庆阳香包绣制省级传承人,而且会手语,就带着康玲向刘兰芳求助。为了更好培养康玲,刘兰芳将她留在身边,不仅照顾她的吃、住等生活日常,还耐心教她庆阳香包刺绣设计、制作等各种技艺。为了解除康玲的后顾之忧,有别于其他员工按件计酬,公司专门为她发放固定工资、缴纳社保。在刘兰芳的精心教导和公司的全力扶持下,如今,康玲已掌握了香包绣制的全部工艺和流程,绣制的作品针法细腻多样、造型独特,深受消费者和市场青睐。

“因为做香包,我有了自己喜爱的事业,有了幸福稳定的家庭,一双儿女健康可爱,丈夫对我十分关爱,我在这里实现了人生价值,也圆了我的艺术梦。”康玲用手语表达内心的喜悦之情。

据了解,为了让残障人士实现就近就业,市内部分香包文化产业大户和公司免费为残障人士开展庆阳香包绣制设计、技艺的传授和培训,帮助他们销售产品,并积极解决就业问题,让他们拥有稳定的工作和收入。

在全国首批55个美丽工坊之一的庆阳群英香包有限公司,不仅常年分批对残障人士进行培训,还推荐刺绣水平高超的残障人士担任刺绣老师,通过省、市文化部门申报艺术大师和刺绣职称。听障女孩范芳芳学艺精进,在平凉市残疾学校担任刺绣老师,月工资4000元。李琴下肢瘫痪,在公司的精心培养下,刺绣作品精致,年均纯收入3万元。

环县的杨娜因意外失去一条胳膊,她拿起绣花针做香包、做鞋垫,在创新上下功夫,创作出卡通十二生肖手机包等畅销刺绣产品。她的作品荣获庆阳香包民俗文化产品金针花创意大赛铜花奖、第七届甘肃省残疾人职业技能竞赛刺绣项目二等奖,她本人被评为全市陇原脱贫攻坚巾帼带头人、庆阳市三八红旗手。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桑杰才让 通讯员 孙玉珍 闫伟 文/图

特别声明:甘肃文化产业网为公益性网站,转载此文(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是出于向网民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非商业用途。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或者媒体机构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栏目导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