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角·中国甘肃网记者 程健 实习生 党新
5月28日,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在兰召开。期间,将对新制定的《甘肃省陇剧保护传承条例(草案)》《甘肃省交通运输综合行政执法条例(草案)》和修订的《甘肃省无障碍建设条例(修订草案)》3个条例进行初审。
助推艺术传承 系统性保护陇剧
陇剧,原名陇东道情,是起源于庆阳环县一带的皮影戏,是在吸收当地民间音乐,结合道情皮影演唱方式等戏曲元素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一种传统戏曲艺术和新兴戏曲剧种,被誉为“陇上奇葩”,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着积极作用,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近年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文化保护传承,陇剧在剧本创作、舞台表演、人才培养、理论研究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但在市场多元冲击下,陇剧存在优秀人才匮乏、演出市场萎缩、文献资料散失、传承机制陈旧、优秀剧目得不到有效传承等问题。制定陇剧保护传承地方性法规,对繁荣发展我省戏曲事业、坚定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省,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新制定的《甘肃省陇剧保护传承条例(草案)》采用条款体例,共28条。明确建立政府负责、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加强对陇剧整体性、系统性保护。在建立保护名录,加强宣传推广方面,明确陇剧资源调查工作,开展档案资料、口述历史、珍贵实物的征集、抢救和保护,建立陇剧档案资料库。规定加强陇剧的省际交流、剧种交流、国际交流,充分利用各类平台,展示优秀创作成果,提升陇剧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同时,明确加强人才培养,助推艺术传承,鼓励完善陇剧职业教育、学历教育和人才培养体系。鼓励陇剧进学校、特别是进中小学校,鼓励陇剧院团与高等院校合作,通过多种形式,实现资源共享、人才共育。支持传承人、艺术名家收徒传艺,鼓励陇剧工作者、民间艺人开展陇剧传承、创作指导等活动。推动创新融合,促进艺术发展,从学校宣传普及、理论研究、数字化建设、培育发展演播新业态等方面支持、引导陇剧健康可持续发展。提出了鼓励社会参与以及多元融合的发展路径。
明确职责 提高交通运输领域执法质效
2019年以来,甘肃省深入推进交通运输综合行政执法改革权责相对统一、层级分工较为明确的交通运输综合执法体系已基本形成,初步实现了整合执法队伍、减少执法层级、下移执法重心的改革目的。
受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实际工作中还存在省级行政执法主体缺位、市县行政执法机构性质不统一、综合行政执法机构职责不清晰、执法队伍力量薄弱执法保障不理想等问题,亟须采取有效措施进行解决。
当前,正是全省交通运输事业赶超进位的关键时期,通过立法保障交通运输综合行政执法改革成果,有效破解交通执法中面临的困境和问题,显得十分迫切而必要。
《甘肃省交通运输综合行政执法条例(草案)》共7章35条,依次为总则、执法规范、执法协作、执法保障、执法监督、法律责任和附则。
在执法事权方面,《条例(草案)》在第五条、第六条结合实际对全省各级交通运输综合行政执法职责进行了明确。
在执法协作方面,《条例(草案)》第三章对交通运输综合行政执法的机构间协作、外部执法协助、联合执法等作出专门制度安排,并在第六章规定了不履行协作职责的法律责任,将加强执法协作明确为法定要求,以达到提高执法质效的目的。
在执法队伍建设方面,针对全省交通运输基层执法队伍力量薄弱的问题,《条例(草案)》第二十二条明确提出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根据路网规模、航道里程、管理车辆(船舶)数量等因素,配备与交通运输综合行政执法工作实际需要相适应的执法人员,优化执法队伍结构。
此外,为适应新时期交通运输综合执法需要,根据中央有关要求,《条例(草案)》对行政执法三项制度以及执法监督、执法保障、执法信息化等事项作了比较具体的规定。
修订完善 推动无障碍建设步入新阶段
现有的《甘肃省无障碍建设条例》于2011年颁布施行,部分内容与无障碍环境建设的新形势、新任务不相符,加之近年来全省有无障碍需求的人群呈明显增多趋势,亟须进行修订完善。
《甘肃省无障碍建设条例(修订草案)》拟增加经费保障机制、符合无障碍标准一定比例的公共交通运输工具等内容。同时,鼓励在大型社区、医院等场所设置一键叫车候客点及便捷设施,建立出租车“爱心车队”“敬老车队”“雷锋车队”,为有需要的残疾人、老年人等提供出行服务。
此外,拟增加鼓励旅游景区逐步健全无障碍设施、酒店宾馆等住宿场所逐步配置一定比例的无障碍客房、公共服务场所开展无障碍预约服务、残疾人按规定携带服务犬出入公共场所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