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全国重点网络媒体甘肃生态环保行】
润“城”细无声 解锁平凉海绵城市建设的“生态密码”
新甘肃·每日甘肃网记者 李婧 张春燕 实习生 曹旭
在泾河北岸与颉河交汇处,群芳吐艳、绿意盎然……绵绵细雨伴着阵阵微凉,清风悄然吹过泾河生态文化园。
记者沿着园区而行,看到昔日的荒滩变成如今的生态绿地。园区内草木葱郁、流水潺潺,伴着欢快的韵律,市民们跳着广场舞。他们在休闲娱乐、享受园区美景的同时,也感受到了“以水润城、水城融合”带来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
很难想象,这里曾经垃圾满地、脏水污浊、一片荒凉。现如今,却以一幅人水和谐的图景展露着城市的美好与柔情。
绿意盎然的泾河生态文化园
海绵城市“全域开花”
2022年6月,平凉市成功入选全国“十四五”第二批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两年间,平凉市紧扣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战略目标,将海绵城市建设与“护山、固塬、治水、润城”一体统筹、融合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成效凸显。
曾经,每到汛期,城市内涝隐患、雨水径流污染、水资源短缺等突出问题是这座城市的烦恼,成为现代化城市建设和发展的一大瓶颈。
如何破解?作为解决城市内涝的利器,海绵城市为“因水而困”的平凉提供了新的发展思路。所谓海绵城市,就是遇到中小降雨时,能够吸收、净化雨水,补充地下水;在干旱缺水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出来加以利用,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城市发展方式。
平凉市住建局负责人接受记者采访
“以前,泾河生态文化园周围的生态环境比较脆弱,再加上附近居民随意向河道倾倒生活垃圾、排放生活污水,造成严重的河道淤积,影响城市美观和群众正常生活。自从实施黄河流域平凉市泾河干流综合治理一期项目以来,既疏通了周围的大水系,防止外洪入城,还有效缓解了极端天气情况下的城市内涝问题,现在这里成了群众观光娱乐的好地方。”平凉市住建局副局长赵生宝指着自己身后郁郁葱葱的文化园说道。
泾河生态文化园是整个泾河干流综合治理一期项目的重要节点,在建设过程中,平凉市充分利用现有的地形,在整个园区的最低点设计了雨水花园,并通过园区内的植草沟、雨水花园等海绵设施,将雨水顺着地形汇集到雨水塘里,形成较好的景观水面,为市民提供了一个休闲、绿色的生态公园。
工作人员向采访团介绍平凉海绵城市建设推进情况
其实,为保障水安全、改善水环境、修复水生态、涵养水资源,早在2016年,平凉市就开始谋划海绵城市建设。从概念到试点,再到系统化全域推进,平凉市海绵城市项目“全域开花”。
截至目前,平凉市重点建设了6个连片海绵城市示范片区,打造了36个典型项目,已建成典型项目17个,正在实施19个,已建成示范片区3个,累计新增可透水面积73.61万平方米,年雨水资源化利用量达到16.02万吨,可透水地面面积比例达到45.31%,中心城区海绵城市达标面积由26.74%提高到50.21%,打造了一批可展示、可复制、可示范的典型项目,构建了可持续的城市健康水循环,从而提升了城市生态服务价值、韧性和宜居性。
集中连片 提升城市品质
在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过程中,平凉市将海绵城市与固沟保塬和生态修复相结合,实施城区面山护沟保塬综合治理示范工程,对一些危险山体、塬面进行削坡处理,选用本地适生的树种进行绿化。
不仅如此,平凉市以“海绵+生态廊道”为主线,结合泾河干流综合治理项目一期工程,重点打造了一批高品质城市公园和高水平口袋公园,连点成线、集中连片,将分散绿地串联成一块块会呼吸的“海绵体”,使“300米见绿、500米入园”成为城市居民生活新常态。
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海绵城市的设计不仅体现在城市公园里,也融入了市民居住的小区之中。
平凉市以居住社区和老旧小区改造为突破口,通过实施新北嘉园、世纪花园B区等20个海绵型居住社区和老旧小区改造项目,探索针灸式、互动式改造模式,把景观绿化、配套设施与海绵城市有机融合,着力解决小区内涝积水、设施老化、绿化档次偏低等痛点顽疾,突出海绵城市建设的“民生工程”实效。
泾河生态文化园区一角
不只是城市新建小区,从公园游园到水系治理、从城市主干路到街头巷尾、从城市旧改到社区治理,平凉的海绵城市建设全面铺开,把“渗、滞、蓄、净、用、排”等工程和生态环境保护措施融入海绵城市建设全过程,加速推动城市“旧貌”换“新颜”。
一个个项目建成投用、一个个示范片区逐渐扩大,平凉城市蓄水、渗水和涵养水能力持续提升,海绵城市不断从理念落地成为实景,变成市民群众可观可感、触手可及的安全感与幸福感。未来,平凉市将进一步明晰工作思路,把海绵城市建设融入城市建设、经济发展的各个环节,切实改善城市生态和人居环境,提高城市资源环境承载力,打造更为宜居宜业宜游的幸福文明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