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在庆阳诞生的《军民大生产》唱响全国

来源/ 中国甘肃网-甘肃日报 作者/ 时间/2024-06-06 09:28:14

军民大生产纪念馆

张全钰

在甘肃这片红色土地上,中国共产党人书写了可歌可泣的红色篇章,留下了感天动地的红色故事,播撒了薪火相传的红色火种,烙下了不可磨灭的红色印记,创作了经久不衰的红色歌曲。《军民大生产》 这首流传至今的经典歌曲,诞生在庆阳,并从庆阳唱响全国。

  在文艺大众化中开启创作之路

《军民大生产》的作者张寒晖,1902年春出生于河北定县西建阳村一个贫寒的知识分子家庭。1925年考入北平国立艺专戏剧系,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0年在北平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1934年回到家乡组织抗日救国会,同时从事小说和戏剧创作,为宣传抗日奔走呼号。1935年到西安,在东北军中宣传抗日,同年秋在西安创作家喻户晓的抗战歌曲《松花江上》。1937年再度深入农村,宣传抗日救国。1941年8月,张寒晖来到他日夜向往的陕甘宁边区,1942年4月任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秘书长和总支组织委员,后来又兼任文协大众工作委员会主任。1942年5月2日至23日,延安文艺座谈会召开,张寒晖和柯仲平、马健翎等同志代表边区文协参加了这次座谈会,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深深地印在张寒晖的头脑中,他把这个讲话当作自己的行动指南,对自己所走的文艺大众化道路更加有了信心。

1943年冬天,按照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文艺要为工农兵服务的要求,延安各剧团、文工团下到各专区去演出。分配张寒晖所在的西北文艺工作团与民众剧团、杂技团、群众报社部分同志组成“边区文协宣传队”(又称赴陇东演出团)奔赴陇东。

陇东专员公署马锡五专员建议他们去华池县采访边区特等模范村——城壕村。这里曾经是刘志丹等人创立南梁革命根据地的核心区域。陕甘宁边区时期,城壕村在特等劳动模范张振财的带领下,植树造林、扫除文盲、优待抗属工属和支前、通讯、站哨等工作样样出色。张振财先后被评为华池县、陇东分区劳动英雄和陕甘宁边区特等劳动英雄,城壕村亦被评为陕甘宁边区大生产和文化、卫生模范村。这期间,陇东演出团的音乐工作者在那里收集了数以百计的民歌,陇东民歌那优美动听的曲调,吸引了全团的人员。当他们从陇东返回延安以后,每个人口不离陇东小调,成天哼着、唱着,简直像着了迷。张寒晖也深深地喜爱着这些富有泥土气息和黄土高原特色的曲调,他也向演员们学着唱着。

  吸取民间音乐创新内容

庆阳古称北地,习称陇东;陇东民歌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中国民间歌谣最早诞生地之一。早在周先祖开发北豳的时代,便有诸多歌谣在民间传唱,收录在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里的就有《七月》《鸱枭》《东山》等七首。岁月更替,沧海桑田,庆阳民歌依旧在黄土地上代代不息地传唱着。它们带着泥土的气息,或粗犷豪放,或婉转哀怨,或深沉缠绵,它们所反映的内容有对统治者的嘲讽,有对封建制度的控诉,有对生产劳动的赞美,也有对美好生活和爱情的憧憬,都是陇原儿女心声的自然流露。这里曾是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华池县南梁)以及陕甘宁省委省政府(环县河连湾)、抗大七分校所在地。著名的“山城堡战役”在环县山城打响。八路军“385旅”曾驻扎庆阳城,在华池大凤川开展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所有上述这些,以及如火如荼的革命形势,都为陇东红色歌谣的诞生创造了历史条件。陇东红色歌谣就在这片热土上破茧而出。

(一)从《推炒面》到《军民合作》

1944年7月间,为了准备即将召开的边区文教会议,筹委会组织了五个文教工作组分头下乡调查研究和开展宣传工作。蒋南翔和张寒晖带队到了陇东分区。

文协西工团曾到陇东演出几个月,在那里收集了上百首民歌。张寒晖被这些富有泥土气息和高原风味的曲调所打动,下决心要去陇东走走。所以他这次的目的地选定了华池县的城壕村。这是陇东高原上一个依山傍水的小村庄,大小五十几口人。张寒晖在城壕村工作的日子里,先后学会了《推炒面》《东凉》《走宁夏》《卖悄悄》等许多陇东民歌。

房东张振义的婆姨,是一位很好的民歌手,别看这位大嫂一个字也不认识,但她会唱的陇东民歌,三筐五筐都装不完。平时干活——推碾、和面、烧火、纳鞋底的时候,她随时都哼着动听的民歌。有旧歌,也有共产党来了以后新编的歌。

张寒晖就是从这位房东大嫂的口中学会了《推炒面》的调子和全部歌词的。

“他大嫂,你能把那首《推炒面》的歌,再给我唱两遍吗?再唱两遍,我就能全部学会了。”

“咋不行!不过那是老歌,唱起来挺凄苦的,有啥好学的?”

“它那调美得很!”

“调子是美得很,可那是苦音,唱的是受苦媳妇的事,这一片的婆姨、闺女没有不会唱的。”说着,大嫂就带着悲苦的感情唱了起来:

鸡叫头餐么嗬咳,叫二餐里么嗬咳,月亮上来么

齐里里里嚓啦拉拉嗦罗罗罗得,推炒面里么嗬咳。

黑驴推里么嗬咳,麻驴换里么嗬咳,一晌推里么

齐里里里嚓啦拉拉嗦罗罗罗得,二升半里么嗬咳。

粗箩箩里么嗬咳,细箩担里么嗬咳,一晌箩里么

齐里么里嗦啦拉拉嗦罗罗罗得,二升半里么嗬咳。

这的确是一首悲苦的歌曲。不知怎么,张寒晖听着这首《推炒面》,又联想到了他家乡的《寡妇哭坟》。各地反映妇女痛苦生活的歌曲,都显得特别动听。几天后的早晨,张寒晖扛着锄头正要下地,看到村西头有一家在盖新房,几位亲戚在帮房主打地基,正在唱着打夯号子干着活。风格独特的夯歌立即吸引了张寒晖的注意力,他不由自主停住了脚步,细听他们的夯歌合唱:

高里抬来么嗬咳,低里撒呀么嗬咳,

一夯接一夯 叶子儿青,压着砸来么嗬咳。

当一人领唱的时候,大家就把大夯高高地抬起来;当大伙合唱“嗬咳”的时候,就一齐撒手让大木夯实实地落在地基上。

夯歌的领唱者不是别人,正是张振义。他是一位有经验的“夯头”,打夯号子唱得特别好,跟他一起打夯,干一整天都不觉得累。他不时唱出幽默逗乐的词句,引得打夯的小伙子们哈哈大笑。张寒晖放下锄把认真听着。咦!调子很耳熟,这不就是《推炒面》的调子吗?怎么现在听起来这么热烈,这么有力量,与《推炒面》的味道完全不一样了!

这时,一个小伙子喊着:“老张,来跟我们一块儿夯吧!”张寒晖放下锄头,走进抬夯的人群中,和大家一起唱着歌,使劲地干了起来。他边唱边干,一边还在仔细品味打夯号子的味道。陇东的夯歌,也带有陇东的风味,与他所熟悉的河北夯歌、陕西夯歌风格大不一样。一首悲伤、低沉的《推炒面》,略加变化,竟成了一首雄壮有力的打夯号子!也可能是:《推炒面》的调子是从夯歌演变出来的。不管它是由谁变成谁,总而言之,民间音乐太有意思了。粗看起来,它就像粗糙的石璞。如果你能深入下去,钻进去,你就能透过粗糙的石璞,开凿出晶莹的美玉!

张寒晖结合《推炒面》《夯歌》,便“旧瓶装新酒”,给这个曲调填入新词,很快创作出了反映边区军民大生产的《军民合作》歌,并将演唱形式由《推炒面》的独唱改为“一领众和”。

1945年春,张寒晖从陕甘宁边区被调往陕西关中八一剧团协助工作。五六月间,关中八一剧团到陇东慰劳军民巡回演出,从马栏、正宁到宁县,过庆阳、华池到环县,七八百里路程,给他准备的马一直空着,要么给大家驮行李,要么给生病的人骑,“过来!过来!我来教大家唱一首新歌。”

在向宁县走的半路上休息的时候,张寒晖将演员们召集到一块,大家一听是张寒晖在招呼,都迅速地集中过来,高兴地跟他学唱新歌。“今天我教大家唱一首《军民合作》歌,这是根据陇东民歌《推炒面》的调子填的新词。”说着,他一句一句地教大家唱开了,歌词一共是三段:

四三年呀么嗬咳,

大生产呀么嗬咳,

边区的男男女女,

西里里里 察拉拉拉 嗦罗罗罗太,

齐动员呀么嗬咳。

变工队呀么嗬咳,

唐将班子么嗬咳,

劳动的组织,

西里里里 察拉拉拉 嗦罗罗罗太,

爬满了山呀么嗬咳。

妇女们呀么嗬咳,

也能干呀么嗬咳,

手摇着纺车,

吱咛咛咛吱咛咛咛喻喻嗡喻吱,

纺线线呀么嗬咳。

这首新歌充满了生机勃勃的生活气息,充分反映了边区军民生产的热潮,大家一听就非常喜爱,一学就会。张寒晖在按照陇东民歌《推炒面》填词的时候,改变了原曲的速度、节奏和装饰音的用法,充分发掘了原曲朴实刚健的内涵。他也从陇东夯歌中吸取了营养,把《军民合作》歌当作一首劳动号子来处理,使其具有了豪放、粗犷、雄壮的性格。

一首不平凡的歌曲,就这样平凡地诞生在了陇东大地上。

(二)从《军民合作》到《边区十唱》

1945年8月,张寒晖随八一剧团同往爷台山进行慰问,为配合这次慰问演出他创作了秧歌剧《拥军》,在爷台山地区慰问了许多老百姓和驻军,后来以此素材创作了大型秧歌剧《打开脑筋》,而《军民合作》歌作为《打开脑筋》的主题歌也首次和观众见了面,受到热烈的欢迎。

由于《军民合作》歌强烈的演出效果,大家又进一步出主意,对它的表演形式进行了艺术加工。演员们化装成农民、八路军等不同人物,由导演设计了一套舞蹈动作,使之成为一个载歌载舞的表演唱。这样,三段歌词显得太短了一些,大家要求张寒晖再增写几段歌词。他接受了大家的提议,又补写了两段:

手榴弹呀么嗬咳,

脑袋大呀么嗬咳,

见了敌人,

不列列列不列列列不列列列咚,

开了花呀么嗬咳。

又能武呀么嗬咳,

又能文呀么嗬咳,

人问我什么队伍,

一、二、三、四

八路军呀么嗬咳。

在轰轰烈烈的边区军民大生产运动中,经过张寒晖的再修改,这首歌的唱词增加到了10段。填词时,他大胆创新,使用了“西里里里察拉拉拉”“吱咛咛咛吱咛咛咛”等富有劳动特色和节奏感的衬词,渲染出一派热烈气氛和军民欢腾的景象,使歌曲更为活泼、生动。这是张寒晖贯彻延安文艺座谈会讲话精神,深入生活后,创作出高亢优美的劳动号子——打夯歌《边区十唱》:

(领)四二年那么,(合)嗬咳,(领)大生产呀么,(合)嗬咳,

(领)边区的男男女女,(合)西里里里察拉拉拉索罗罗罗太,(合)齐动员那么嗬咳!

(领)变工队那么,(合)嗬咳,(领)唐将班子么,(合)嗬咳,

(领)劳动那组织,(合)西里里里察拉拉拉索罗罗罗太,(合)普遍来那么嗬咳!

(领)劳动英雄么,(合)嗬咳,(领)作模范呀么,(合)嗬咳,

(领)组织起乡亲们,(合)西里里里察拉拉拉索罗罗罗太,(合)爬满了山那么嗬咳!

(领)开梢林那么,(合)嗬咳,(领)开荒地呀么,(合)嗬咳,

(领)念书的娃娃们,(合)西里里里察拉拉拉索罗罗罗太,(合)也上了山那么嗬咳!

(女)妇女们呀么,(合)嗬咳,(女)更不同呀么,(合)嗬咳,

(女)手摇着纺车,(合)吱咛咛咛吱咛咛咛嗡嗡嗡嗡吱,(合)纺线线那么嗬咳……

歌曲唱出了生机勃勃的劳动场景,反映了边区军民加紧生产、支援抗战的热潮。边区军民唱着这首歌,开荒种粮、纺线织布,渡过难关,为胜利打下了物质基础。

1946年3月11日,由于长期过度劳累,积劳成疾,张寒晖在延安病逝,年仅44岁。除了留下《松花江上》《边区十唱》这些名曲外,张寒晖还创作了《游击乐》《当兵去》等70多首抗战歌曲,成为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的文化符号。张寒晖用音乐表达了对国家和人民的深情厚谊,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他与冼星海、聂耳并称“音乐三杰”,被誉为“人民艺术家”。为了悼念张寒晖,他的好友、陕甘宁边区文协主席柯仲平写了一首《追悼人民艺术家张寒晖同志》,发表在1946年3月24日《解放日报》上。这是一首用民歌手法所写的悼亡诗。诗前有个小序:“寒晖!《磨炒面》是你从城壕村学来的一首民歌。你顶爱这民歌的曲调。你教我们唱,还曾提炼她,用她来配你《打开脑筋》一剧里《军民合作》歌。今天,追悼你我也要用《磨炒面》,你顶爱的这曲调先为你唱一曲悼歌!”

文化山头葬寒晖,

一把土来一把泪!

你在这里开过荒,

这里把你来安葬!

含泪的黄土垒成堆,

哀悼的诗歌刻成碑。

……

用作曲家最喜欢的民歌作悼词,既是对作曲家的深切怀念,也表明了对民歌的热爱,体现的是诗人与作曲家共同的审美理想。

(三)从《边区十唱》到《军民大生产》

1964年,为庆祝新中国成立15周年取得的伟大成就,周恩来总理在领导编排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时,把张寒晖创作的《边区十唱》编在第四场《抗日的烽火》中,段落精简为5段,正式更名为《军民大生产》,并且指出:“《军民大生产》是当时国民党顽固派企图把我们饿死的情况下,边区军民响应毛主席号召,展开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自力更生,战胜一切困难,支持抗战,而产生的时代强音”。这是对《军民大生产》崇高而恰当的评价。正因为它反映了时代的声音,展现了抗日军民的精神风貌,所以成为永恒的红色经典歌曲。

《军民大生产》

解放区那么嗬咳

大生产呀么嗬咳

军队和人民 西里里里 察啦啦啦 嗦啰啰啰太

齐动员那么嗬咳

开梢林呀嗬咳

开荒地呀么嗬咳

不分男男女女 西里里里 察啦啦啦 嗦啰啰啰太

加油干呀嗬咳

妇女们呀嗬咳

都争先呀么嗬咳

手摇着纺车 吱咛吱咛 吱咛吱咛 嗡嗡嗡嗡吱

纺线线那么嗬咳

自力更生么嗬咳

丰衣足食么嗬咳

加紧生产 西里里里 察啦啦啦 嗦啰啰啰太

为抗战那么嗬咳

又能武呀么嗬咳

又能文呀么嗬咳

人问我什么队伍(一、二、三、四)

八路军那么嗬咳

  《军民大生产》唱响新时代

进入新时代,《军民大生产》仍然以它强大的生命力活跃在国家、省市各级舞台上。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重大历史时刻,包括《军民大生产》在内的交响合唱组曲《南梁颂》在北京国家大剧院进行首演,随后在深圳、广州、上海等地进行了巡回演出。庆阳市在建党百年之际,拍摄了本土电影《军民大生产》,并在全网播发。2023年12月26日,毛泽东同志诞辰130周年纪念日当天,由著名作曲家、声乐教育家、深圳市文化艺术专家联谊会会长姚峰改编的三首经典陇东民歌《咱们的领袖毛泽东》《绣金匾》《军民大生产》混声合唱全网发布,让经典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合唱艺术形式进行传唱,具有了更加鲜明的时代感与艺术感。

时至今日,在甘肃这片土地上,《军民大生产》仍然是当地群众劳作时爱唱的一首红色经典歌曲。大家依旧能从歌曲中汲取奋进的力量,反哺现实生活,为甘肃高质量发展增添精神动力。

  (作者单位:甘肃南梁干部学院)

特别声明:甘肃文化产业网为公益性网站,转载此文(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是出于向网民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非商业用途。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或者媒体机构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栏目导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