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香约庆阳 包容天下丨体验光影摇曳 环县道情皮影备受青睐

来源/ 中国甘肃网 作者/ 时间/2024-06-12 18:44:15

西北角·中国甘肃网记者 程健

6月12日,由中共庆阳市委宣传部、庆阳市文旅局主办,中国甘肃网承办的“香约庆阳·包容天下”2024全国百家网络媒体庆阳行大型采访活动走进环县皮影博物馆,通过参观、体验等形式,近距离了解了道情皮影及陇剧文化。

据了解,环县道情皮影,是秦陇文化与周边族群文化相融合、古老的道情与皮影相结合的产物,相传产生于宋代,民间俗称“灯影戏”“小戏”“老道情”。

在千百年的发展演变中,皮影戏采取“借灯、传影、配声以演故事”的手段,“集中华皮影之大成,撷当地道情曲艺之精华”,融民间音乐、美术和口传文学为一体,成为当地人民倾诉情感、丰富文化生活和承担祭祀、过关、还愿、节庆等习俗的综合性艺术。

环县道情皮影演出以灯光下的“纸亮”或“布亮”为舞台,五六个人组班即可,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忙而不乱。挑线者俗称“前台”,他一人兼演唱、道白和挑线表演,后台几人每人掌握二三件乐器进行伴奏,同时兼顾次要角色道白、应声和嘛簧帮腔,配合默契,井然有序。

皮影是环县道情皮影的主要表演道具,俗称“线子”,用牛皮刻制,造型极为丰富精美。皮影人物造型按戏曲的生、旦、净、丑行当设计,体现出头大身小、上窄下宽,手臂过膝的特点。雕刻则借鉴了民间剪纸的传统手法,按照制皮、过样、雕刻、着色、出水、装订等工序进行。

道情皮影演唱和伴奏的音乐源于道教的俗曲道情,为徵调式,有“伤音”和“花音”、“慢板”和“飞板”之分,曲牌体和板腔体并存,清唱与伴奏相间,其音调或高亢激扬,或婉转流畅,旋律优美,节奏明快。特别是前台领唱、众人合声的“嘛簧”最具有艺术感染力,一唱三叹,娓娓动听,构成了环县道情皮影不同于其他地方戏曲的一大显著特点。

伴奏的乐器主要有渔鼓、简板、四弦、笛子、笛呐、唢呐、甩梆、铜锣、干鼓等。

如今,环县境内仍有42家道情皮影戏班,380多名演出、雕刻艺人,并且已经形成了以环县为中心,延伸至周边县区的分布格局,成为黄河流域、黄土高原上保存最为完整的原生态艺术群体。

近年来,环县通过对外宣传和交流展演,为道情皮影保护传承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从而使其得到更充分、更有效的保护。

了解完道情皮影的历史及文化,光明日报甘肃记者站记者张宸萁感叹,环县皮影博物馆把平时只能在电屏幕上、舞台上看到的皮影戏带进了日常生活中,在博物馆内不仅能参观皮影作品,更能去亲身体验传统文化,操作皮影戏。

  “你见过皮影戏版的《西游记》形象吗?在环县皮影博物馆便能得到‘答案’”张宸萁说,从宣传的角度来看,将传统与文化有机结合是馆内的一大特色,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各种场景精准还原,每片皮影都是文化的载体。同时,灯光以及一些互动场景的设置让游客可以拥有更多的体验感,参观、打卡拍照,都可以成为一种潜移默化的宣传方式,比单纯的文字更有感染力。

特别声明:甘肃文化产业网为公益性网站,转载此文(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是出于向网民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非商业用途。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或者媒体机构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栏目导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