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角·中国甘肃网记者 宋芳科
简牍是纸张未发明之前,中国古人最主要的文字书写载体之一。一般来说,以竹制的称为“简”,以木制的称为“牍”;或细条形的称简(简札),方形的称牍(方牍),简和牍合称作“简牍”。甘肃简牍博物馆讲述的就是简牍故事,透过千年的文字,带人们探寻中华文明之源。
6月18日上午,“中国式现代化的万千气象”网络名人甘肃行采访团走进甘肃简牍博物馆,通过写简体验的方式深度感受甘肃简牍魅力,探寻藏在简牍里的中国。
电视剧《天龙八部》,阿珠邀乔峰到雁门关外牧马放羊过理想的生活。汉简出土地大多是边塞之地,2000多年前,那里的边塞生活是否有人们想象的那边浪漫。甘肃简牍博物馆设计的《边塞人家》展区将通过简牍记录一个个边塞故事,带观众走进边塞人家。
甘肃是简牍大省,共出土简牍8万余枚,其中汉简7万余枚,占到全国的82%。2007年,“甘肃简牍保护研究中心”成立,甘肃的秦汉简牍有了专门的保护机构。2012年,甘肃省简牍博物馆成立,但是有简无馆,秦汉简牍依然躺在研究中心的仓库里,没有办法向公众直接展示。
建设一座展示甘肃简牍的博物馆一直是甘肃简牍人的梦想。如今,甘肃简牍博物馆在马滩黄河之滨展露芳容,将承担向世界讲述中国简牍故事的重任。
作为一座向公众展示简牍文化,解析简牍故事的博物馆,甘肃简牍博物馆力求通过声、光、电与场景相结合的方式,将简牍中描写的人物、事件更加直接展示出来,带观众沉浸式读简。
汉简《尹衡至伟卿书》出土于肩水金关废墟中,是尹衡写给伟卿的一封问候信,信中表达了尹衡对伟卿的殷切问候,包含“强饭厚自爱、慎春气”等,这是汉代书信寻常的问候习语。他还提到了“塞上诚毋他可道者”,这说明居延是苦寒之地,冷暖自知,没有能够打发生活乏味的事物,只能以此来聊表思乡之情,叮嘱自己的友人早晚要添衣物、防寒保暖。
《元敞致子惠书》是出自边塞烽燧的一枚尺牍,写信的人名叫元敞,收信人叫子惠,由于元敞的裤子穿破了,需要叫人拿回家缝补,此前就想向子惠借裤子,但由于当时旁边有其他人,所以不好意思提出来,现在实在没有办法了,于是厚着脸皮向子惠开口,希望子惠理解,向他伸出援手,借子惠的裤子穿几天,一旦自己的裤子补好了,马上就把裤子还给子惠,并且他在信中还提到自己并不急需用钱,万不得已的时候,也会向子惠提出。
汉简《叫做夜采胡芋觅食迷途记》记载的是一名叫做赵良的戍卒,因为饥饿到野外入水河里采摘食物,后来迷途被其他人发现的故事。东汉建武六年的时候,赵良因为自己在18日那天,家里实在揭不开锅,为了给家人找些填肚子的东西,到了居延的博望亭部,听说河那边有可以供食用的野生胡芋,结果不知不觉天色晚了下来,天黑以后由于对周边的路况不够熟悉,所以他不小心拦越天田,受到了追查。
在这些简牍故事里,边塞并没有想象的浪漫,正如唐代诗人王维的《使至塞上》当中提到“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记,都护在燕然。”那样,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贫瘠却生生不息土地,造就了河西边塞独特的人文风貌。
秦时明月汉时关,古来征战几人回,边塞的故事就以文字的形式藏在简牍里,一个个饱含墨迹的字体印证着历史。今天,我们以汉字为荣,与2000多年前书写在大汉盛世简牍里的文字一脉相承。
因此,在甘肃简牍博物馆,读简讲故事,写简学书法相辅相成。难能可贵的是简牍文字弥补的是历史留白处的故事,边读边写会让游客对边塞有更深刻的认识,也对汉字有更多的认同。
有一种符号,万千个字块,穿越了数千年时空,在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中奔腾不息。这种符号,带着历史的印记,记录了两汉盛世,描绘了战火硝烟,承载着中华智慧。这个符号就是文字。透过千年的墨迹,一枚枚简牍如同阅尽沧桑的老者,带着感情、带着温度地诉说着一个个故事,引领人们去探索属于简牍的美。
这就是简牍,欢迎来到甘肃简牍博物馆,用馆藏简牍破译一个个历史故事,走进妙趣横生的读简生活。
时光回溯到汉朝,有着传奇人生的解忧公主一生经历汉武帝,汉昭帝,汉宣帝三朝,和亲远嫁为巩固汉室与乌孙的关系作出贡献。虽然历史人物已经远去,但是简牍却忠实记录了这一切,让现代人有机会深度走进那段历史。
在甘肃简牍博物馆编号为T0114①:112A/B的简,记载了龟兹王和夫人途经敦煌悬泉置时住宿情况,显示龟兹王和夫人所居的堂屋在堂上放置有一八尺卧床,床上有青黑色帷。读懂简牍,枯燥的人物设定瞬间生动,帷帐轻飘间,隐约可见龟兹王和夫人在悬泉置惬意享受的身影。
当然在简牍的世界里还有外交、美食、生活等方方面面,甚至连追捕逃犯的通缉令都有保存,“為人黑色、肥、大頭、少發……長七尺四五寸。”甘肃简牍博物馆的一枚简牍中,一个活脱脱的逃犯形象跃然纸上,也许连他自己都没有想到,千年之后自己以这样的方式留下恶名,简直是“遗臭万年”。
这就是读简,对于市民来说,单纯的简牍可能会枯燥乏味,但是读懂简牍上的每一个故事,实际上就是在和古人对话。甘肃简牍博物馆非常重视游客体验,希望通过新媒体手段讲好简牍故事,为人们带来全新的读简生活体验,从而让简牍走进百姓生活,让文化瑰宝更具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