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汉代《医药简牍》 我国最早的医药原始文物

来源/ 中国甘肃网-兰州晨报 作者/ 时间/2024-06-28 10:34:05

汉代《医药简牍》 我国最早的医药原始文物

中医被称为中国三大国粹之一,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文明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武威《医药简牍》作为一部简牍版医籍,丰富了我国的医学遗产。从其丰富的内容窥见中医是古人与疾病斗争中不断积累的宝贵经验。它的重见天日为中国医学史的研究提供了珍贵的一手材料。

它既是文字文献,又是文物真品,各种历史信息并存,体现着甘肃这个丝路重镇在古代文化中的独特地位。甘肃是全国出土汉简最多的地区,然而如著名的《流沙坠简》与《居延汉简甲编》有关医药的记载却非常有限,武威《医药简牍》丰富完整的内容成就了其国宝级文物的地位。

医药简牍 汉代,1972年武威市旱滩坡汉墓出土,共计92枚,其中木简78枚,木牍14枚。松木削制。简文每简1行,牍2—3行,多者达6行。从简牍上遗留的痕迹看,简有三道编绳,先编而后书,78枚简为一卷册。可分为两种:一种宽度为1厘米,简的边侧有锲口,简文内容是医治内科、外科、妇科及五官科的医方,还有针灸方面的刺疗医术及禁忌;另一种宽度为0.5厘米,简的边侧无锲口,内容是医治各科疾病和疑难症的医方。 牍有二道编绳,先书而后编,14枚牍为一卷册。简书内容丰富,抄录当时验方,保存完整和比较完整的医药方有30多个,涉及内科、外科、妇科、五官科、针灸科等,处方中所列药物近百味。有些药方还详细记载了病名、病状、药物、剂量、制药方法、服药时间、用药方式、针灸穴位以及注意事项等,是研究汉代临床医学、针灸学和药物学的重要资料。  

1.老中医的陪葬品

武威旱滩坡,是紧依祁连山北麓的一块台地,这里曾被认为是块风水宝地,有历朝历代坟冢百万多座,也因此形成了以莲花山为中心向南北延伸的旱滩坡古墓群。1972年,旱滩坡兴修水利工程时,发现该坡地东部一条山沟西岸的这座墓葬。随后,甘肃省博物馆及当时的武威县文化馆对这座土洞式墓进行了清理。

据推测,墓主为一老年男子,棺前竖木质鸠杖一根。汉代有“七十赐王杖”的尊老制度,由此判断,墓主为鸠杖主,年龄至少在70岁。在墓主头顶部,一麻质囊袋内装有木质简牍一束,经整理出土简牍共有92枚。从简牍所载内容看,全部为有关医学的记载。

自此,一位悬壶济世、妙手仁心的老中医形象呈现在我们眼前。随葬医药典籍应是他长期医疗实践的经验总结与心得记录,其中汇集了当时有实用价值的验方,其内容涉及临床医学、药物学、针灸学等中医基本学科。

他的一生对医药研究颇深,他将毕生所学及实践经验中所遇疑难杂症的方剂当作日志一样,记录在汉简之上,死后随葬身边,可见此简之于他是真爱。

也正因西北气候干燥少雨,简牍出土时才墨迹如新,我们方可在两千年后一睹真容。这位老中医恐怕也不会想到,他在竹简之上留下的墨迹,却给2000年后的我们打开了一扇了解古代医学的窗口。

2.数量多而且内容丰富

《医药简牍》一经出土便引起广泛关注。它不仅是考古学上一项重大发现,更是我国医学史上的一件大事。我国医学历史悠久,1949年后,考古人员发现了一批批秦汉简牍,其中不乏医药学方面的珍贵资料,它们开阔了学者视野,促进了古医药学研究。而此简不仅在数量上远超其他汉简,而且内容极其丰富。

此简保存医药方30多个,包括了针灸、内科、外科、妇科、五官科、药价等多方面内容,处方中所列药物近百味,记载了各科的病名、病状、药物、剂量、制药方法、服药时辰和药量、生活禁忌,以及药方主治名称等,足见我国古代医学在当时已经形成了较完备的科学体系。《医药简牍》出土为研究民族医学史的生理、解剖、方剂、病名、治疗、养生等诸学科,提供了第一手科学资料。

此简就其时代推断,上限约在东汉早期。因此这些医方不仅在东汉时治病施用, 东汉以前的医学经验也传留其中。简上所记的约一百味药物名称, 除少数药名不识外, 多数均见于《神农本草经》, 张骞通西域后引入的药物, 简中均未见, 说明《医药简牍》保存着汉代早期的医学遗产。

我国医学远在春秋战国时期已有很大的发展。汉代科学、天文历法及其他文化方面的进步很突出,为汉代医学的迅速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据《汉书·艺文志·方技略》记载,当时有关医药的著作就有医经七家, 经方十一家, 共四百九十卷。《黄帝内经》仅是其中的一种, 它是一部医药理论著作,总结了先秦的医学思想和治疗原则,不载药物配方;而《神农本草经》为最早的药物学经典,汇集先秦医疗实践中的中药名目,但不举方剂;后世医家尊《伤寒论》及《金匮要略》为方书鼻祖,其原型《伤寒杂病论》著作早已佚失,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五十二病方》,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方著作,约成书于战国时期。

而中医学界认为《医药简牍》的内容相较而言更完整、更具体、更明确。这部医药典籍体现了我国药物学、方剂学从战国到东汉初的长足进步。上述早期医药典籍都是经过历代辗转传抄修订刊印,而《医药简牍》则是我国最早的医药原始文物,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汉代的医药水平和真实情况,它的可靠性不言而喻,也正是它成为国宝级文物的价值所在。

3.简牍书法造诣深厚

简牍作为汉字书写的载体,一般字多时写于编连成册的“简”上;字少时则书于“牍”。 旱滩坡出土的这批《医药简牍》,使用了松木、杨木两种材质,共计92枚,其中木简78枚,木牍14枚。

简身明显有三道编痕,分为宽、窄两种。一种宽1厘米,共41枚,每简容35字,两枚首简空白无字,如今天的书籍扉页、封面一样。一种宽0.5厘米,共37枚,因卷在内部,保存较好,字迹清晰,每简牍容纳37字,末简尾题“右治百病方”五字。

牍面无编痕,多书写两面,每面容字多为两行以上,最多者有六行,每行容字33字左右。《医药简牍》不仅在医学史上弥足珍贵,也为考察古代简牍制度提供了难得的实物资料。

《医药简牍》的文字为竖行墨书,书体以隶为主,兼用章草。运笔练达、洒脱自如。严谨中露飘逸,写意又不失规整。书法家善用“率意、质朴、粗犷、雄健”来形容甘肃汉简的书写风格,而这些特点在《医药简牍》中表现得淋漓尽致。除去它本身的医学价值以外,《医药简牍》在书法艺术方面也堪称稀世之作。

  奔流新闻·兰州晨报记者 荆雯

特别声明:甘肃文化产业网为公益性网站,转载此文(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是出于向网民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非商业用途。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或者媒体机构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栏目导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