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600多年的粮仓是啥样?一起去张掖明代东仓看一看

来源/ 中国甘肃网-兰州晨报 作者/ 时间/2024-06-28 10:43:34

600多年的粮仓是啥样?一起去张掖明代东仓看一看

名为“广积”的匾额。

明东仓在维修中。

廒房内景。

中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从很早的时候开始便十分重视粮食生产和储藏了,这从当时遍布各地的粮仓中就能够看出来,那么中国早期的粮仓又是什么样子的呢?

我们一起去张掖市,寻访一座建于明代的东仓,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它是目前国内保存时间最长、最完整,还能继续使用的古代仓廪之一,对研究明清时期粮仓建筑形式及西北地区经济、政治、军事、历史等有较高价值。2019年10月7日,张掖东仓入列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谷稼殷积,军粮饶足”的繁荣景象

在河西走廊,凡是说到张掖,就能听到“金张掖”这三个字,在地名前冠以词汇来形容与定位,首先就表明其得到世人的公认。用金贵而又美好的“金”字来总结一座城市的时候,那么承载着这个“金”字的张掖,必定有着非凡之处。能够代表着金张掖的地理人文名片有很多,其中有一项是二者兼具,那就是留存于张掖市甘州区东仓巷内的大型明代粮仓——张掖东仓,它背后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与故事。

地处河西走廊中部的张掖,虽然身处内陆,但却有众多的山脉、河流环抱,形成了开阔平坦的绿洲地带。夏季炎热,冬季寒冷,降水稀少,昼夜温差大,是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四周多高山、戈壁和沙漠,但却土质肥沃、水源充足,日照时间长,再加上境内还有黑河、山丹河等内陆河作为灌溉水源,连带着湿地、雪山融水等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让这里成为种植农作物的优良场所,尤其适宜大麦、小麦、玉米、马铃薯和瓜果蔬菜等农作物的生长。有如此优良的农业生产环境作为先决条件,古时,在张掖出现一座官修的大型粮仓便顺理成章。

自汉唐以来,历代王朝均在此实施屯田戍边政策,纷纷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生产。大规模的屯兵、开渠、种田和养殖,呈现出“谷稼殷积,军粮饶足”的繁荣景象,使这里逐步由游牧区变成了农业发达区域。随着粮食生产的增加,各种仓廪建设便应运而生。在《居延汉简》“自西汉武帝末年(公元前1世纪初)至东汉中叶(公元2世纪初)”中就有“城仓入谷”“仓丞”“仓曹”等记载,也被称为平仓、设仓、移仓三种粮仓。到盛唐时期,张掖“开置屯田,尽水陆之利,稻丰收稔,一缣数十斛,积军粮数十年”已名扬河西。唐天宝年间,河西道常平仓储粮占全国各道总储量的36.1%,与河北道并列全国之冠。

到了明朝时期,军屯制度的日益完善,强化了张掖(甘州府)甘肃镇的屯田戍边功能,使农业生产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张掖成为河西地区有名的西北粮仓,粮食生产非常的丰裕充沛。为此,张掖(甘州府)建造了规模较大的仓廪设施,最主要的是“东仓”和“西仓”。

我们所去的东仓,旧名甘州仓、永丰仓、甘肃仓,明朝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始建,明弘治十六年(1503年)建预备仓于内。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二十八年(1763年)、四十一年(1776年)三次增建。

在因粮仓而得名的东仓巷内,终于见到了这座始修于明代的仓廪。

2 东仓的全貌,像一座中国传统的四合院

穿过东仓巷,进了院子,一整排高大的粮仓就出现在眼前。粮仓前的空地上长着野草,石碾子散落其间。接近正午时分,太阳明晃晃地挂在头顶,天很蓝,粮仓很高。究竟有多高?站在粮仓前抬头去看仓顶,刺眼的阳光都会被仓顶所遮挡。

张掖地处河西走廊中段,从汉唐以来,向为丰饶的农业区。至明代时,甘州建造起较大规模的仓廪:西仓在张掖城西北角,建于明洪武年间,名曰丰裕仓,东仓就是存留至今的明粮仓。纵观整座明粮仓的全貌,像一座中国传统的四合院。上房的位置,坐南向北的廒房有9座。历经明、清、民国、现代六百多年历史的明粮仓,据说东面廒房的南侧建有廒神庙一座,供奉着官粮仓神,保护粮仓的安全。在明粮仓的正对面,是一排拆除损毁的旧粮仓之后,在原址上仿苏联建造的苏式粮仓。东西两排粮仓之间的空地,就是当时用于晒粮、交粮的场子。

据历史记载,明粮仓总名为“广储粮”,内有廒房12座,清乾隆年间系行都司衙署改建。清光绪年间重建廒房22座,现今还留存了包括广被、广恒、广泰、广积、广福、广禄、广寿、广丰、广成等在内的9座廒房。这些现存廒房由54间构成,建筑面积近2000平方米。一般粮仓都有一个总的名字,但是像明粮仓这样,给每一间廒房都起了名字而不用数字来标明区分的情况较少见。广字开头取“广储粮”之意,其余22个字都是蕴含丰收、吉祥等美好之意。

进入广泰仓,可以看到廒房内部的建造全为土木结构,脚踩着600多年前的木条铺成的地面,结实坚固,没有一点因为时间久远而发出“吱呀”的年代感。空气中带着一股淡淡的木头气息,阳光透过打开的窗子落在地面上,可以看见光柱。

在仓门口,有一处便于了解粮仓地基内部结构而设立的玻璃地面,可以清晰地观察到,在最初修建粮仓时,廒房底部垫土夯实一米左右才能作为粮仓廒房修建的地基,墙体用土夯打至一米处,铺设厚木板,木板下面有横梁、支柱支撑。辐射的木板为廒房的地面,木板以下为通风洞,仓管人员可以进入通风洞清扫、灭鼠。墙面厚实密不透风,只在快要接近顶部的地方,凿开一方小窗户,用木棍支撑。房顶屋架为“人”字形梁,由大梁、檩条、椽子通脚开铆套制而成。从地基到房梁的设计,都遵循着坚固耐用,通风抗震,防潮、防鼠、防虫害、防霉变等的性能。

3 屹立600多年不倒的工匠精神

巧妙的是,在每间廒房墙面与地基接合处都留有一个拳头大小的小孔,人在廒房外可以看到,在廒房内却看不到,它的作用是通风用的通风口,但在民间,也有人说这个孔是留给猫的,方便猫进出粮仓抓老鼠。

600多年仍屹立不倒,除了感叹古人们的工匠精神,更为珍贵的是,直至现今,明粮仓还能储存粮食,是目前国内保存时间最长、最完整,还能继续使用的古代大型仓廪之一。

在广恒仓的内部,独轮车、木杠、扁担、木质摆耧、犁铧、木桶以及古代的量具升、斗、合、粮食印版、石磨、碾子、磙子、柜、风车、大轱辘车等一系列的生产工具和用具都被完好地保留了下来。

廒房门是闸板式的门,关闭时用木板一块一块地闸封,开门时取下木板即可。交粮时在廒门上搭一块或两块厚木板,交粮人员可登木板进入廒房倒粮。如果遇上粮食未完全干燥的情况,那么人们就在廒房前的场子上打开铺盖晒粮聊天,距离粮仓远一些的人们,交一次粮便会在这里住上三五日。

这些粮仓的仓储量是多少呢?

每座廒房五间,面阔18米,进深11米余,廒房内粮食堆装成2至3米高,粮堆中间最高处约4米,每廒储粮容量约为25万到40万公斤。一共22间廒房,可储粮776万公斤,充分印证了古代张掖的确是名副其实的河西粮仓。

国以粮为本,民以食为天,仓廪实天下安。粮食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赖以生存的基础,也是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前提。张掖东仓这座存留至今的明代粮仓就见证了这一朴素的真理。

  奔流新闻·兰州晨报记者 刘小雷

特别声明:甘肃文化产业网为公益性网站,转载此文(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是出于向网民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非商业用途。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或者媒体机构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栏目导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