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定西市紧盯陇中文化强市建设目标,按照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总体布局和任务分工,充分挖掘马家窑文化、陇西李氏文化、书画艺术、红色文化、中医药和马铃薯文化等独特文化资源,着力提升文化遗产保护水平和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打造文化旅游品牌,延伸文化旅游产业链条。截至2023年底,全市共有文化企业1110户(其中规上企业15户),实现文旅产业增加值43.05亿元、增速33%,占GDP比重的7.2%。
服务共建“一带一路”,不断加强对外文化交流交融。积极主动融入共建“一带一路”,紧紧围绕文化资源禀赋,先后举办2023世界李氏文化论坛、第五届马家窑文化节等活动30多场次,组织开展以“冰雪奇缘·乐享温泉”为主题的2023年定西市冬春季冰雪温泉旅游活动,高标准打造14个冰雪旅游项目,开展23项冰雪观光体验活动,进一步丰富冬春季旅游产品供给,持续激发旅游消费潜力,助推旅游市场“淡季不淡”。聚焦对外文化宣传推介,策划开展“融媒联动·全域旅游”全国百家市县融媒看定西活动,精心举办当“镇江南”遇见“定西北”、“20℃的定西等您来”和李氏文化论坛等对外宣传活动,创新推出“融媒赋能·打卡定西”招商引资推介短视频7期,播放量超600万人次,摄制定西宣传片海量推发并在央视连播60天。成立省广电总台驻定工作站,主动邀请省级及以上媒体记者61批260多人次,外宣发稿达1.3万篇条、同比增长19%。多形式多渠道对定西美景美食开展推介宣传,国家级非遗项目“巴当舞”携“定西宽粉”亮相贵州“村超”赛场,“定西宽粉队”携“淄博烧烤队”等10多支民间足球队开启首届定西宽粉美食足球超级联赛,探索出了一条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文旅兴商、文旅融合发展的新路子,定西文化品牌的影响力和传播力不断提升。
创新赓续历史文脉,更加注重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先后完成国家一级文物《大乘无量寿经》、国家级珍贵古籍《御篡周易折中二十二卷》数字化、复(仿)制。出台《定西市马家窑辛店寺洼遗址保护条例》,推进马家窑、辛店、寺洼3处黄河文化史前遗址公园建设,分别完成工程量的50%、95%和考古挖掘。深入推进长城、长征和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定西段)建设,完成投资5310万元的榜罗镇会议旧址、战国秦长城(临洮段)文物保护利用等4个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争取文物保护资金2162万元,完成渭源县灞陵桥保护修缮等3个文物保护项目,实施临洮马家窑遗址黄河文化史前遗址公园等项目6个。持续加强非遗文化保护传承,积极推介定西剪纸、洮砚等非遗文创产品,“灞陵桥”乐高积木、“临洮珍好”等11类产品在京东和天猫等线上平台展销,在“非遗过大年”“视频直播家乡年”活动中展播短视频192期、直播活动90场次,开展展演活动205场次,4名非遗传承人被认定为甘肃省乡村工匠名师、24名传承人被认定为甘肃省乡村工匠。
共建共享优质资源,持续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争取公共文化场馆免费开放补助资金1800多万元,推动公共文化资源开放共享;争取“戏曲进乡村”资金363万元,开展演出活动700多场次。建成县区级应急广播平台2个,创建4星级旅游饭店1家,完成渭源县生态体育公园等3个甘肃丝绸之路体育健身长廊提升工程建设任务,全市公共体育场地面积达到584.36万平方米,人均公共体育场地面积达2.33平方米。成功举办春节社火展演、定西文化艺术月等群众文化惠民活动2700多场次,承办“梅绽新韵·花开定西”第七届甘肃戏剧红梅奖大赛,集中举办交响音乐会、戏曲晚会等重大文化活动30多项、覆盖群众200万人次。扎实推进文艺精品创作工程,创作本土题材歌曲127首,《七狼八虎闯幽州》《大坪故事》《洮河明珠》分别荣获第七届甘肃戏剧红梅奖大赛“优秀剧目奖”“剧目奖”和“优秀展演剧目”,《不唱花儿心不甘》《吉祥颂》《振兴花开》分别荣获甘肃省第六届群星艺术大赛音乐类二等奖、舞蹈类二等奖和戏剧类三等奖。
深度推动文旅融合,充分彰显文化产业发展成效。持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出台《定西市落实国有文艺院团深化改革促进发展十六条措施》,用好用活市级文化产业专项资金,各县区设立不少于200万元的文化产业专项资金并列入年度财政预算,采取贷款贴息、以奖代补、直接补助等方式,支持“专精特新”和“个转企”“企升规”,推动文旅深度融合发展。实施渭河源景区服务能力提升等重点文旅项目35个、完成投资19.6亿元;签约落地文旅项目12个、总投资40.56亿元,完成投资5.4亿元。争取2023年省级旅游发展专项资金570万元,成功创建省级文旅振兴乡村样板村6个,实施乡村旅游项目30个、完成投资8600万元,新增农家乐39家、民宿3家、乡村旅游合作社5家。元古堆景区成功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渭源鹿鸣谷、临洮洮砚小镇、通渭山楂小镇田园综合体成功晋级国家3A级旅游景区,渭河源国家5A级景区创建工作有序推进。(新定西·定西日报通讯员宋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