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王朝霞 海晓宁
七月,河西走廊阳光炙热。淡绿、翠绿、浓绿铺展开来,一片片骆驼刺、芨芨草、梭梭林点缀戈壁滩,一排排白杨树、钻天杨等防风林带如网格舒展在戈壁绿洲交汇处,一方方小麦、玉米、瓜果蔬菜等在农田里流青溢翠,生机勃勃。
河西走廊的绿洲农业,在现代科技赋能下,向“新”向“质”,焕发出无限活力。7月4日至5日在酒泉市举行的全省土肥水技术培训现场推进会上,一个个省级百亩攻关方、千亩示范田、万亩示范片,一项项集成配套的新技术、新产品、新设备,一批批集成土肥水高效实用技术的示范点,精彩亮相,展示了近年来全省土肥水工作取得的新成效,为全省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技术创新打造出高产新样板。
挖掘“土”的潜能 治理盐碱耕地
土是根基。“万物土中生,有土斯有粮”。我省先后建立了土壤养分丰缺、地力评价、耕地质量监测、土壤墒情监测等四大指标体系,集成研发了节水降盐增碳、固碳保水补磷、增碳补磷固氮、补碳固氮增磷增钾等四大耕地质量快速提升技术,依托种养循环农业试点等项目,持续提升土壤肥力,耕地质量等级提升0.1个等级。
值得一提的是,我省实施盐碱地综合治理技术,不断改良盐碱地,昔日白茫茫盐碱滩,如今变身丰产田。
记者来到金塔县中东镇上三分村,田间的蓖麻茎秆粗壮,舒展着宽大的叶子,结出一串串饱满的果实。“我们引进了以色列凯丰4号蓖麻新品种,试种了50亩,1亩预计生产400至500公斤蓖麻,按照目前1公斤收购价6元计算,亩收入约2500元。”金塔县中东镇镇长金鑫介绍。
“上三分村地势低,属于讨赖河鸳鸯灌区,低洼处形成盐碱地,以前土壤耕层pH值高达10以上,造成土壤板结,种的庄稼不出苗、出苗后易倒伏。如今在1000亩示范田综合应用省耕地质量建设保护总站推广的‘滴灌控盐+盐碱地改良剂+酸性肥料+微生物菌剂’技术模式,种植了耐盐碱作物蓖麻、牧草及小麦、玉米、辣椒等,通过盐碱地改良,土壤pH值下降到8.4,全盐含量有所下降。”金塔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高级农艺师朱晓涛说。
上三分村的轻度盐碱地,经过治理,变成了高效田。而在东坝镇小河口村的中度盐碱地,经过改良,变成了吨粮田。
记者在小河口村看到,一片片小麦田绿中泛黄,宁春4号小麦长势良好,麦穗较长、麦粒饱满,清风吹过,麦芒刷刷作响,洋溢着丰收的气息。“在中国农业大学、省耕地质量建设保护总站、省农科院及上海绿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支持下,我们综合治理中度盐碱地1050亩,分类开展土壤修复菌剂、水溶肥筛选、河沙压盐等研究15项,减轻了土壤盐碱化危害,改变了庄稼苗死、苗不长的状况,原来的盐碱硬土变得土质疏松,浅埋滴灌小麦等庄稼长得旺,亩均收益增长了200元。”金塔县东坝镇党委书记王永琦说。
良法治盐碱,唤醒沉睡地,金塔县今年着力改良盐碱耕地1万亩,其中重度盐碱地3000亩、中度盐碱地5000亩、轻度盐碱地2000亩,让万亩土地焕发新活力。
省耕地质量建设保护总站站长、正高级农艺师郭世乾介绍,我省综合利用工程、农艺、生物、化学、物理等措施探索盐碱耕地治理,创新研发了“培肥控盐”“节水阻盐”“灌水降盐”“适种抗盐”四大综合治理技术,构建健康肥沃的耕层土壤,2020年以来在瓜州、玉门、甘州、临泽、高台、景泰6个市县区探索改良盐碱耕地10万亩,为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积累了宝贵经验。
用好“肥”的资源 科学配方施肥
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科学施肥是农作物健康生长环境的一项关键举措,也是提升农作物单产和保障粮食等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关键措施。与会农技工作者赴酒泉市肥料生产企业参观,了解肥料产品更新换代,探索肥料农企对接,促进科学施肥增效技术落地进田。
来到酒泉富农生物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肉羊养殖场、食用菌基地、果蔬种植区和现代厂房错落有致。在发酵车间,堆放着一堆堆褐色的羊粪;颗粒肥生产车间,机声隆隆,自动化生产线生产出的有机肥无异味;水溶肥生产车间,干净整洁,摆放着一桶桶水溶肥料。
作为一家国有控股绿色生态环保有机肥企业,公司取得了4项国家知识产权商标和20项实用新型专利,年生产能力10万吨以上,年转化利用当地畜禽养殖废弃物80万吨以上,近两年参与肃州区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累计粪肥还田8.5万亩。“生产的有机肥料、生物有机肥、有机无机复混肥、水溶肥系列产品畅销本省和新疆、内蒙古、青海等地,还出口到哈萨克斯坦。”公司工作人员介绍。
在甘肃农资酒泉智能水溶肥厂,自动流水生产线崭新锃亮,机器人抓举操作充满现代气息,一袋袋肥料码得整齐有序。公司经理沈明说:“我厂是今年2月份由省供销集团有限公司旗下的省农资化肥有限公司投资组建,建成年产10万吨水溶肥生产线,主要生产生物菌剂液体肥和大量元素、中量元素、微量元素营养配肥等,致力于修复治理土壤,为作物健康生产提供解决方案,打造全省设施农业、水肥一体化的水溶肥基地。”
肃州区总寨镇西店村六组玉米单产示范工程基地,玉米田郁郁葱葱,如青纱帐一般。“今年试验示范中,在玉米田里施肥时加了肥料增效剂,提高了氮肥利用率,这是上海金仓医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的氮肥缓释剂,目前在武威投资建厂,产品值得推广。”省农科院土壤肥料与节水农业研究所车宗贤研究员说。
“地里施的肥料并不是越多越好,完全排斥化肥也不合理,要科学施用化肥,同时要引导农民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就近利用好畜禽粪便等有机肥资源,促进农业绿色发展。”省耕地质量建设保护总站副站长、正高级农艺师武翻江认为。
据悉,我省总结提出了化肥减量增效四大技术体系,研究提出了黄河流域节水减肥绿色增效集成八大技术模式,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保持在90%以上,化肥利用率达41.8%,并构建了粪肥还田五大机制,带动全省有机肥年施用面积3200万亩以上,使全省耕地质量稳中有升。
提高“水”的效益 推广高效节水
水是农作物生长的命脉。记者来到肃州区玉米单产提升工程项目核心区,茂密的玉米根部,埋有黑色的滴灌细管,并覆有地膜,地气很潮湿。
“我们开展了490亩玉米浅埋滴灌水肥一体化核心技术示范田,这项技术在玉米行间将滴灌带浅埋,使用小流量滴灌系统,每次亩均滴水30立方米,玉米生育期全程滴灌11次,亩用水量330立方米,比常规滴灌节水27%,较普通漫灌节水60%以上,极大节约了水资源。”肃州区农技中心副主任孔融介绍,示范点预计亩产玉米1100公斤,亩增产10%以上、亩节本增效200元以上。
据悉,该示范点作为肃州区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重点实施区域,今年,肃州区农技中心积极与中国农科院、省耕地质量建设保护总站、河西学院联合开展玉米浅埋滴灌水肥一体化核心技术示范、玉米密植高产机械化栽培技术示范和玉米膜下滴灌水盐扩散试验研究,引进金粒1702等耐密高产宜机收玉米新品种23个,植物生长调节剂5种,示范北斗导航播种等新机械5种,集成技术模式,促进施肥精准,示范带动了肃州区种植业绿色高质量发展。
来到金塔县金塔镇营泉村,柔软的沙地上,搭建着一排排日光温室,淡蓝色的棚膜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走进温室,沙土上种植着一行行西瓜、甜瓜,一条条碧绿的枝蔓沿着架线向上攀缘,结着一颗颗饱满的小吊瓜,惹人喜爱。有墨绿色的“丰甜甜墨希”、金黄色的“哈研蜜2号”、深绿斑纹的“福禧美都”等420多种国内外优质西甜瓜品种。
“利用这里的沙漠资源、光热资源,通过科技创新发展阳光产业、节水农业,建设沙漠生态高效节水农业科技示范区,我们实施西瓜节水沙培、番茄基质栽培、鱼菜共生循环、水肥一体化智控等技术,实现了光、热、水、肥、土壤等资源高效循环利用,种植的垄膜沟灌高效西瓜1亩仅用水50立方米。”酒泉市农技中心主任张国森介绍。
营泉村村民段金铃承包了3座日光温室。“今年种了两棚西瓜、一棚西红柿,5月底西瓜就卖完了。最近西红柿卖得好,3斤卖10元,好多人来抢着买哩。”段金铃一边说一忙着给客户称西红柿。
干旱缺水是甘肃农业发展的最大制约因素。我省提升总结的“水肥一体化、覆膜保墒、集雨补灌、引水上山”节水增粮四大技术路径,按照《甘肃省节水农业方案(2024-2026年)》要求,采取“管灌+滴灌”“集雨+补灌”模式,推广“旱作农业+节水农业”。截至目前,全省推广以全膜双垄沟播为主的旱作农业节水技术面积达1800多万亩,以覆膜灌溉为主的灌区农业节水技术面积达1300万亩,占有效灌溉面积和耕地实灌面积的67%、74%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