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源堡远眺。
王韶献“平戎三策”(插画)。
王韶收复的六州示意图。
渭源堡又名王韶堡,为北宋名将王韶驻兵渭源时修筑,位于渭源县城北辽洼上,北临后河土崖,西扼上关坪古狄(今陇西)通道,南瞰渭源城,东阻下关坪高地,形势险要,古为战略要地。
中国历代王朝中,宋朝是一个军旅不振、边防积弱的朝代。纵观三百余年国史,唯一能主动对外采取军事行动并且获得大胜的战事,莫过于熙宁年间及绍圣年间王韶开边的熙河路战争。在王韶开边的筹划实施过程中,渭源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复杂的政治、民族关系发挥着重要作用。渭源堡,是王韶开边后在宋夏边塞打入的第一个楔子,如今它寂寞地屹立于田野之上,历经千年风雨后,今尚存东、西、南三墙,北墙部分坍毁,2016年渭源堡成为省级文保单位。
A 千年古堡
我们要探访的渭源堡就矗立在县城边北关村北面的高台上。
渭源堡坐北朝南,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550米,南北宽75米,面积约4.8万平方米。北墙多有坍塌,其余三面墙体保存较好,堡内西部筑有一道南北向隔墙,将堡内分隔成东西两院,东院内筑有墩台,西院内有房屋台基。该堡址对研究宋代边疆防御史、防御建筑技术以及宋代西北史有重要价值。
渭源堡虽然已经倾颓,只剩下几围土墙,但在北宋神宗年间,却是居高临下、地势险要的军事要塞。站在门洞中间,像站在某种分际线上,南向是触手可及的现代城镇,北望则是岁岁枯荣的田地。
在田垄间发现了几片碎瓦,表面有棱格纹路,也许是那个朝代先人们的旧物,也许只是今天顽童无意间丢下的,但此时在我们眼里,只是古堡的兴起与衰败的见证物。
王韶堡里遍植胡麻,数不清的小花擎着雨滴,惹人垂爱,而现在北边土崖之下水脉纤细的禹河(它即是渭河的上游),一路纳川容溪,收河携峪,浩浩汤汤,向东奔流,最终滋润了下游的八百里秦川。
再往远处看,四周的青山被轻灵的水雾渲成墨色。感受着山川的清峻,那个叫王韶的人,精神气质渐渐变得清晰起来。
王韶本是英宗年间的进士,在重文抑武的宋朝,他大可像身边的文人一样夜夜笙歌、吟诗作赋,过一种悠游自在的士大夫生活。
史载王韶曾“试制科不中”,制科考试是宋朝的一种特殊的考试制度,程序比科举考试要烦琐。参加制科考试的人员由朝廷中的大臣进行推荐,然后参加一次预试。最后,由皇帝亲自出考题。
制科考试的选拔非常严格。据说宋朝总共三百多年的历史,科举考试选了4万多进士,而制科考试只进行过22次,成功通过的只有41人。
其中,第三等是最高等(第一和第二等为虚设的),所有参加制科考试的人中,为第三等的只有一位,便是苏轼。
所以制科不中并不算丢人,何况王韶别有抱负,他做了别人意想不到的一件事情——“客游陕西,访采边事”。就是说自个儿掏腰包去考察军事。
当时的王韶颇有古代谍报人员的风采:他经常穿着猎户的衣装出没在宋夏边境的崇山峻岭探查敌情,有一次甚至被宋兵怀疑是敌国的奸细,差点掉了脑袋。
经过几年的访查,王韶得出了一个让他人生华丽转型的调查结论。
B 平戎三策
宋神宗熙宁元年(1068年),时年38岁的王韶向朝廷抛出了一枚重磅炸弹——《平戎策》三篇,史称“平戎三策”。
《平戎策》自秦汉以来,天下的精兵悍卒和战马铁骑,大多出自西北的关陇和东北的燕云。既然北宋暂时无力北伐收复幽云十六州,重新掌控阴山和长城,为何不尝试转向西北经略呢?陇右之于北宋的重要性,正如河西走廊之于汉朝和唐朝的战略价值一样:既可以获得练兵养马的根据地,又可以打通到西域的商路,获得充足的财富和对北方草原的威慑。“平戎三策”直指西夏,他认为,要抵御西夏的侵扰,先须招抚处于西夏以南、河湟一带的吐蕃诸部,从而实现使西夏产生“腹背受敌之忧”的战略目标。
王韶的眼光很准,新近继位的神宗皇帝有理想,勇于打破传统,一直梦想再现祖辈的荣光,而宰执天下的王安石则是不惧水火,锐意变法。
“平戎三策”极大地触动了神宗皇帝,他立即召见王韶,亲自询问经营西北的方略。
神宗的忧思全在宋朝西北边境,在王韶上《平戎策》的三十年前,党项族元昊早已称帝建国,东杀西荡,开拓疆域,对宋朝不断用兵。连年争战中,宋王朝败多胜少。宋、夏双方虽于1043年缔结和约,但之后的数十年间,双方仍是攻伐不断,西夏成为宋朝的心腹外患。
王韶在《平戎策》中,对于河湟一带的吐蕃诸部发展变化的形势和收复河湟的意义,进行了深刻而又精辟的分析。
王韶指出“吐蕃瓜分、莫相统一”的现状,为北宋政府经营河湟地区提供了可靠的事实根据。他说,河湟地区(今甘肃西部、青海东部和东北部一带),土地肥美,适宜于种植作物,发展农业。如果河湟一旦收复,将对北宋的经济有所裨益,又可加强对西夏的防御能力。西夏正在连年进攻吐蕃,而吐蕃各部势孤力薄,万一让西夏得手,则对北宋的威胁就更大了。
如果王韶提出的军事目标能够实现,不仅可以直接加强对西夏的防务工作,改变北宋在宋夏战争中的被动地位,也可以提高变法派的政治声誉,显示变法运动的威力,从而促进改革的进行,于是王安石“请以韶管干秦凤经略,司机宜文字。”(秦凤经略司中的机要秘书),使王韶直接进入了西北前线的军事决策中心。
C 熙河大捷
宋熙宁四年(1071年)八月,朝廷设置洮河安抚司,命王韶领其事。王韶开始实施他在《平戎策》中的战略主张。王韶对河湟蕃、羌各部则采用“剿抚并用,以抚为主”的策略。他首先招抚了青唐吐蕃中最大的一支俞龙珂部。王韶“引数骑直抵其帐,谕其成败,遂留宿”。终于以诚信、大义感动了俞龙珂,使其很快归顺了北宋。后来王韶又剿抚并用、恩威兼施,使河湟地区许多吐蕃、羌族豪绅率部投诚,收复青海东部方圆一千二百余里土地。
熙宁五年(1072年)五月,宋神宗为了收复河、陇地区下令筑古渭城(今陇西县)并设通远军,任命王韶为知军。熙宁五年七月,王韶又引兵筑城渭源堡(即王韶堡)。八月开始对不肯归附的羌人部落实施武力征讨,夺取武胜(今临洮),并筑武胜城。宋神宗下诏以武胜建熙州,合并熙州(今临洮县)、河州(今甘肃省临夏市)、洮州(今临潭县)、岷州(今岷县)及通远军设置熙河路,升迁王韶为熙河路经略安抚使兼知熙州,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熙河大捷。
此次出征,王韶前后行军五十四天,跋涉数千里路,平定五州之地,招抚吐蕃诸部无数。自宕州临江寨北达安乡关,幅员两千里,包括熙、河、洮、岷、叠、宕六州之地全被北宋收复,恢复了安史之乱前由中原王朝控制这一带地区的局面。
熙河大捷是北宋王朝在结束了十国割据局面之后,八十年来所取得的一次最大的军事胜利。苏东坡听闻熙河大捷后,也深受鼓舞。他写了一阕《江城子·密州出猎》,以抒报国之志。“酒酣胸袒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便是此时写成的千古绝句。
开拓熙河的过程中,王韶采取“招抚、征讨、屯田、兴商、办学”相结合的战略方针,将他的文武韬略表现得淋漓尽致。最值得一提的是熙宁七年,王韶建议在熙河实行茶马互市。朝廷采纳了他的建议,在熙河等地设买马场,在四川、陕南等产茶区推行“榷茶法”,把政府统一收购的茶叶运至熙河地区换取马匹。这就是《宋史》中有名的“汉中买茶,熙河易马”。此举深受西夏侵扰的各族的热烈欢迎,史书记载“熙河人情甚喜”,而《续资治通鉴长编》也记载,“通远军自置市易司以来,收本息钱五十七万余缗”。如此一来,宋朝不仅开拓了疆土,还收获了巨大的收益!
熙河开边的胜利,意味着北宋对西夏完成了战略包围,待时机成熟,获得河湟各部族支持、得到大批优质战马的北宋完全有可能攻灭西夏,恢复汉唐时期的河西走廊!只可惜历史没有假设,到了徽宗时期朝政昏庸腐败,贪官污吏横行,遭遇靖康惊变,最终让一路向西的北宋失去了逆风翻盘的历史机遇……
文/图 奔流新闻·兰州晨报记者 刘小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