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飞出村子的刺绣

来源/ 中国甘肃网-甘肃日报 作者/ 时间/2024-07-17 10:46:05

原标题:飞出村子的刺绣

肖进雄

“胡麻花开蓝花花,我的针线娃娃家,不会绣来不会画,荷包里面藏春夏。”这是定西市安定区宁远镇赵家岔村流传下来的有关针织刺绣的歌谣,吟唱时用独特的地方曲调,以物咏怀,直抒胸臆。

赵家岔村的针织刺绣在当地很有名气,几乎家家都有手工制作的花鞋底、枕头套、香荷包、家具罩、老虎帽等。这些针织刺绣品的图案繁多,有山水楼阁、花卉禽鸟、草木虫鱼等;丝线构图活泼,设色明亮,神态逼真。每遇当地逢集日,街道上手工刺绣品琳琅满目,令人眼花缭乱。现如今,更是零售批发,快递转运,一派热闹景象。

赵家岔村背靠一座山,横跨一道梁,前临一条河,地势较高,地形复杂,生活着三十多户一百多口人。说它是村,实则是一个村民小组。这里主要种植小麦、玉米、土豆、胡麻等农作物,与农耕文明相依相偎的是,赵家岔村的百姓对针织刺绣情有独钟,以赵姓为主的农户几乎每家都有女工能手。她们在农忙之余或者天阴下雨之时,总会拿针线在织物上绣制出各种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图案来。针织刺绣品主要是用针将各色丝线或其他纤维、纱线按照预制好的图案在绣料布上穿刺,最终以绣迹构成花纹,手帕上、桌布上、门帘上、枕巾上、扇子上、衣袖上……绣迹往往呈现出或植物或动物或器物或山水的图案,惟妙惟肖,逼真动人。这些针织刺绣品一方面供自己使用,另一方面也可以变现补贴家用。因手工刺绣主要用的是丝线,用量较大,在过去的年代,常有货郎来赵家岔村里兑换花针、丝线和绣料,这些货郎一进村口就扯开嗓子,一边摇摆拨浪鼓,一边大声吆喝“换丝线喽——”村民们便纷纷拿出积攒的头发、羊毛,甚至漂亮的公鸡尾毛跑到货郎跟前来。透过货郎担子的玻璃盒里,可以看到各色丝线应有尽有,摆放得整齐划一,有的丝线排放在硬纸板上,有的丝线缠绕在木条上,形形色色,花花绿绿。经过买卖双方一番激烈的讨价还价,丝线往往会被购换一空。

赵家岔村人喜欢针织刺绣历来已久,这与他们勤劳敦厚、心灵手巧的品格相符,也与他们崇尚美、追求美的唯美精神密不可分。

人们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寄予针织刺绣,有些条件好的人家会做条幅、挂屏、台屏等,悬挂家中用于欣赏,而大多数人家以实用美观为目的,常常在鞋垫、被面、枕套、裹肚、头巾、箱罩、童帽、荷包、钱夹、门帘、台帷等上面绣上凤凰、仙鹤、小鹿、牡丹、梅花、竹子等动植物,所刺绣图案多为喜庆、长寿、吉祥之寓意,尤其是花鸟绣品,深受人们喜爱。曾几何时,当地姑娘出嫁时,陪嫁品里少不了绣了鸳鸯戏水图案的枕头套;一些人家节庆走动互赠礼品时,也选择馈赠那些花鸟虫鱼和风俗画面的刺绣物品,诸如门帘、帷帐等。而一些商贩则窥到商机,将绣制精美的钱夹、荷包、童帽等物什统一收购,辗转各地进行销售。

  每年的六七月份,是当地胡麻盛开的季节,蓝盈盈的花朵给人以清新和不失优雅的感觉。也正在这时候,赵家岔村的妇女们趁着夜色,哼着歌谣,要么手拿鞋底穿针引线,要么铺开料面钩挑比画,少则几日,多则几月,一幅幅精美的针织刺绣图从她们的手里诞生出来。她们自主选材、因材制宜、各自成体。不加限制的创造灵感,使得作为传统手工制作品的刺绣针法多变,有直线绣、回针绣、绕线绣、轮廓绣等,这些针法和技术极大丰富了刺绣的艺术表现力。由于针法严谨,针脚平齐,变化丰富,形象生动,富有立体感,使得绣工更为精细,绣线配色更具巧思。为此,村里曾举办过好几届针织刺绣品评优竞赛,更激发了村民们的刺绣制作热情,在针织刺绣内容方面也有所突破与创新,越来越多的传统手工刺绣制品走出村子,飞向千家万户。

特别声明:甘肃文化产业网为公益性网站,转载此文(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是出于向网民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非商业用途。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或者媒体机构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栏目导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