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卸团队转运集装箱。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王占东
铁路职工冒着高温查看钢轨。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刘 健
工作中的张兵州。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杜雪琴
编者按:炎炎夏日,处处热浪滚滚,但仍然有一些最可爱的劳动者头顶烈日,不惧酷暑,默默坚守在工作岗位上。
他们是护航暑运的铁路人;他们是一丝不苟的塔吊机巡检人;他们是物畅其流的物流人……他们兢兢业业、尽职尽责,战高温,斗酷暑,在“三伏天”中“热”力全开。今日,甘肃日报推出《致敬!高温下的一线工作者》整版报道,讲述他们的故事。
战高温 畅物流
——记甘肃物流集团路港物流公司装卸团队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王占东
7月16日上午,兰州铁路口岸中川北站物流园,一列列飞驰的钢铁巨龙,满载货物,汇聚于此。场站内,空中龙门吊、地面正面吊、站前巨型叉车,开足马力,机器轰鸣,一派繁忙景象。
甘肃物流集团路港物流公司的青年职工陈德巍、马富利、刘积江,正在装卸线上协同配合,将一节节集装箱和一件件货物卸载下来。
28岁的陈德巍,是一名场站生产调度员。每一列进入园区场站的班列,都需要他核对车号、盘点货物,每一辆满载货物驶出园区的汽车,也需要他开具出库单、出门证,配送至客户。
骄阳似火,偌大的场站没有一点遮挡,陈德巍穿梭在列车与集装箱间,核对着车与货的信息,作为调度货物装卸、分拨的决策参考。
“今天我调度了国内、国际各一个班列。”陈德巍说,“相对于他俩,我的劳动量还算是轻的。”
马富利、刘积江分别是场站里的龙门吊、正面吊驾驶员,陈德巍下达生产调度后,他俩就要展开装卸作业了。
当天11时至13时,马富利在地面指挥人员的协助下,一鼓作气将24辆敞车上的48个钢卷安全卸载。
“一个钢卷就重达30余吨,将这么多钢卷从列车上精准地放置在指定区域,是件不容易的事儿。”陈德巍为马富利点赞。
今年31岁的马富利已有五年龙门吊驾驶经验,但每次上机都和第一次上机一样,始终保持着认真严谨之心,绝无丝毫疏忽大意。
“这份工作既要胆大,还要心细。”马富利说。
为了保证驾驶室内视野开阔,无障碍物遮挡,龙门吊驾驶室的四面门窗安装的均是透明玻璃,在烈日的照射下,不足3平方米的驾驶室就成了一个“桑拿房”。马富利端坐在20米的高空驾驶室,低着头聚精会神地在操控台上进行卸车作业,豆大的汗珠从他黝黑的脸颊划过,背后的衣服也早已被汗水浸湿一大片。
马富利说:“今天到达的货物量大,龙门吊在高温天气下长时间运行可能会出现制动抱闸情况,因此要时刻注意升降环节。”
在马富利看来,最具挑战性的作业不是卸钢卷,而是卸钢板。
“钢板宽、软、长,地面需要一名指挥员、四名司索工,要用钢板吊具把钢板四个角扣牢,才能起吊。”马富利介绍,如果挂不准、钩不牢,就有可能发生安全事故。
不论装卸何种货物,每次作业后,马富利和同事们都要对设备和车辆进行安全检查,并拍摄影像资料,完成交接后,才算作业结束。
货物或集装箱被卸到指定位置后,剩下再转运的活儿,就轮到刘积江了。
伏天正午,置身场站,人仿佛跳进了热浪里。
13时许,一列来自中亚地区满载小麦的中欧班列驶入兰州铁路口岸。刘积江驾驶着“巨无霸”式的正面吊,在同事的协助下,将一节节集装箱从列车上抓取下来,摆放至指定堆放区。
经过三个小时奋战,刘积江将54个集装箱整齐码放到货位上。
当天下午,根据客户需求,陈德巍对这批货物开具出库单、出门证后,刘积江又将货物装至汽车,配送至客户厂区。
“我们平时都叫他‘刘优秀’。”陈德巍望着刘积江说。
虽然只有28岁,但刘积江驾驶正面吊、龙门吊、叉车的时间已有七年,是一名“多面手”,更是名副其实的“特种设备老司机”。
刘积江曾连续两次在甘肃省劳动技能竞赛暨全省物流行业技能大赛中获龙门吊作业项目一等奖,连续3年获得全省“技术标兵”称号。在中川北站物流园货物集中到达期间,他曾多次主动请缨,每天工作超12个小时,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与班组同事完成了各类货物的装卸配送工作。就在前不久,刘积江还被共青团甘肃省委评为“甘肃省优秀共青团员”称号。如今,他还是甘肃物流集团路港物流公司场站管理部外勤班长。
傍晚,当三人从装卸线下来,汗水早已湿透衣背,摘下头盔的瞬间,额头上的汗珠向眉宇间滑落……看着整齐如阵的集装箱和来往于园区转运货物的汽车队伍,他们打心底里高兴。
飞天故里战暑运
——记兰州铁路局嘉峪关工务段敦煌线路车间干部职工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刘健 通讯员 刘 勃
7月18日下午,戈壁滩上酷热难耐。兰州铁路局嘉峪关工务段敦煌线路车间内的轨温监测报警装置突然响起了报警声。
汪继学迅速走到装置前,查看显示屏上显示的实时轨温。“轨温达到53摄氏度了,必须派人去现场复核查看。”他说。
今年41岁的汪继学,从20岁参加工作到如今,已经在铁路工务岗位一线整整工作了21年,黝黑的皮肤是长年经历风吹日晒的见证。
敦煌铁路是河西走廊西端重要的铁路干线。正值铁路暑运,每天都有大批旅客乘坐列车通过这条铁路来到敦煌,感受敦煌的魅力。
从线路工到工班长,再到车间副主任、主任,汪继学一路摸爬滚打,对业务非常熟悉,也深知铁路安全的重要性。“高温会造成钢轨发生形变,严重的情况下,会对铁路运输安全带来隐患。越是这个时候,越要确保铁路运输绝对安全。”汪继学说。
敦煌铁路钢轨装有高温检测装置,一旦钢轨温度超过规定温度上限,车间就会接到高温巡查预警。轨温监测报警装置显示的轨温异常区域位于敦煌车站。汪继学随即通知敦煌线路车间检查监控工区职工康乐赶赴敦煌车站,进行现场复核。
康乐今年32岁,2022年退伍后,进入敦煌线路车间检查监控工区工作。虽然工作时间并不长,但多年的部队经历,使他非常习惯雷厉风行的工作氛围。
“收到,我们马上出发。”接到通知,康乐便火速与工友一行5人赶赴敦煌车站,开始逐个检查站内15组道岔设备的绝缘接头。
“钢轨检查维修看起来是个粗活,实际上却像外科手术一样精准,规定几毫米就得是几毫米,多了少了都会影响列车运行安全。”每到一处绝缘接头,康乐便蹲下身子,用绝缘尺仔细测量。
烈日当头,天空中没有一丝云彩,室外气温已达到39摄氏度。尽管隔着鞋子,但走在被炙烤的大地上,康乐还是觉得脚底有明显的灼烧感。豆大的汗水顺着脸颊不停往下流,工服已经被汗水完全浸湿。
仔细察看每一个接头,精确测量每一处尺寸。虽然热,但为了铁路运输的安全,康乐和工友们不敢有丝毫马虎。
经过一个小时的仔细检查,一行人完成了敦煌站内道岔设备检查任务。“还要去敦煌西站检查道岔绝缘接头。”康乐整理好工具仪器,再次出发。
嘉峪关工务段敦煌线路车间共有干部职工74人,下辖6个班组,担负着敦煌铁路K4公里至K201公里共197公里线路以及敦煌站、敦煌西站等12个车站的股道、道岔设备日常检查维修任务。
暑运期间,敦煌铁路列车数量增多,每天经过敦煌站的列车超过了23对,及时维修伤损钢轨,进一步提升线路设备质量是车间安全生产工作的重中之重。
身为敦煌维修工区班长,刘磊的主要责任就是及时维修线路,保障线路安全。
刘磊是一名“90后”,进入敦煌线路车间4年,他已经熟悉了维修伤损钢轨的每一道工序、每一个细节。
“敦煌地区昼夜温差大,白天更换伤损钢轨会发生胀轨,只能等到夜间轨温下降到符合线路维修的条件,才能在‘天窗’内作业。”他说。
铁路职工将专门安排用于线路维修的列车运行空档期叫“天窗”。这天晚上的“天窗”时段,刘磊要与20多名工友将一部分伤损钢轨换掉。
夜色下,刘磊和20多名身穿黄色制服的工友在敦煌铁路上展开换轨作业。
有人松扣件、有人切钢轨、有人拨钢轨……在刘磊的带领下,现场一时间号子声此起彼伏。切轨机与钢轨触碰的瞬间,火花四射。
切下伤损钢轨,紧接着就是焊轨。钢轨焊接采用的是铝热焊,中心温度可达1000摄氏度,施工现场热浪滚滚,夜晚的凉意瞬间被一扫而空。
“干我们这工作,白天晚上都要受得了‘酷暑’。”刘磊打趣道。
换轨作业一直持续了两个小时。刘磊拿起钢轨检测尺,对完成换轨作业的区段进行细致检查。“钢轨轨距、水平等几何尺寸一定要符合标准,才能开通线路放行列车。”他说。
零时30分,刘磊和工友们顺利完成了钢轨更换任务。不一会儿,一声响亮的汽笛声冲破夜幕,在刚刚结束施工的线路上,一列火车飞驰而过。
守护施工安全的“塔吊医生”
——记甘肃建投一建机械设备公司巡检组组长张兵州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杜雪琴
7月15日,兰州气温升至35摄氏度,烈日炙烤着大地。
在兰州中央商务区项目建设现场,甘肃建投一建机械设备公司巡检组组长张兵州,头戴红色安全帽、身着橘色马甲,仔细绑好安全带,身手矫健地爬上钢梯。
张兵州这天的工作,是为两台塔吊和两台施工升降机进行“体检”。
塔吊是整个项目施工过程中最核心的力量,小到一根钢筋、大到数十吨重的钢架,所有的施工材料都要通过塔吊垂直运输到高空作业面,其“体检”重要性可想而知。
而此次张兵州检验的其中一台塔吊高达106米。
高温天气,徒手攀爬上超百米的垂直钢梯,难度和危险可想而知。
“现在正是高温天气,塔机标节全部是金属结构,塔身温度最高可达60摄氏度,稍不注意就有烫伤的危险。” 张兵州坦言,夏季的每一次巡检都是一次考验。
高温的环境和狭窄的攀爬空间,再加上厚厚的工作服,爬到一半,张兵州的衣服早已被汗水浸湿。记者看到,从标准节到起重臂,从司机室到配电柜,从安全保护装置到各个电气开关,张兵州认真查找每一处可能出现的隐患。
106米的塔吊,从地面攀爬至塔吊平台,再仔细检查完每一处安全隐患,张兵州需要一个上午。“手要抓紧,脚要蹬住,保持稳定的节奏,最关键的还是要保持注意力高度集中。”张兵州同记者分享他的经验,“做我们这个工作,要胆大,更要心细。”
1998年从部队转业到甘肃建投一建机械设备公司至今,张兵州从事起重设备巡检工作已20多年。从一名普通的机械起重工,成为巡检组组长,甘肃建投一建公司项目工地上每一台塔机的爬梯上都有他的脚印和汗水,长年累月下来,设备有几个爬梯、哪个部位需要重点检修,他都心中有数。
初到公司,张兵州主要做塔吊拆卸、安装和一些基础的维修工作,不善言谈的他,喜欢和这些高大的机械打交道。在一次次的拆装过程中,张兵州像了解自己孩子一样,摸清了每一台机械。
2017年6月,为加强企业建筑起重机械设备安全管理,减少和防止重大安全隐患,甘肃建投一建机械设备公司成立了起重机械安全巡查小组,组长由张兵州担任。
从起重机械安全巡查小组成立的第一天起,张兵州就带着安全巡查小组的成员投入了紧张的巡检工作中。
兰州、西宁、张掖、武威、天水……半个多月时间他们就对省内17个施工现场45台塔式起重机、20台施工升降机进行了仔细的巡检。
“我们经常是检查完一个工地,当天晚上就买火车票赶往下一个工地,没有休息日,同事们都说我们是单位唯一‘上班不用打卡的人’。” 张兵州笑着说,“既然做了这项工作,那就一定要做好,才能从根本上杜绝事故隐患,保障生产安全。”
2019年,甘肃建投一建机械设备公司机械设备增至70余台,分布在省内外二十几个工地。
机械多了,人员又紧缺,为确保设备安全运营,张兵州制定了月巡检计划,确保每月对项目机械设备进行一次巡检。
每月一次,也就意味着天天跑工地、下项目。
“起重设备作业是个高危行业,安全问题一定不能忽视。我们就是要这样月月查、反复查,发现问题就及时要求责任人整改,整改完后我们再‘回头看’,只有这样才能把安全巡查工作落到实处。”张兵州说。
张兵州的手里总有一个笔记本,上面记录着每天检查的结果和需要处理的问题。他也因此养成了一个习惯,不管加班到几点,都要将当天的施工资料以及第二天要施工的工序理顺。
“作为一名机械设备检修人员,就像给人看病的医生一样,必须要有敏锐的思维、认真的工作态度、丰富的专业知识,这样才能及时准确发现隐患。”张兵州说。
据统计,仅2023年,张兵州累计检查机械设备808台次,做到了所有施工现场起重设备全覆盖,确保设备不“带病”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