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滴水藏海】重走地坛 重读史铁生

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 作者/ 时间/2024-07-30 09:38:04

韩浩月

大雨次日,空气新鲜,北京地坛附近一家书店,一群人聚集在一起聊史铁生,聊完之后,又去地坛走了走。史铁生说,“地坛的每一棵树底下我都去过,差不多它的每一米草地上都有过我的车轮印”,那天重走地坛的人们,手里握着史铁生的书,看见每一棵树,目光掠过每一片草地,都会想象出史铁生把轮椅停在那里的画面吧。

这一年多来,史铁生太红了,红得让人几乎忘却他是一位离世十多年的作家。数据显示,越来越多的“00后”开始品读史铁生,《我与地坛》成为抖音最受欢迎的经典书籍之一,史铁生、余华、梁晓声等成为抖音上颇受欢迎的作家。这不免让人好奇,这个数量庞大的“00后”群体,是怎么找到史铁生的?余华不遗余力地推荐,是一个原因;史铁生拨动了一代年轻人的琴弦,也很重要;另外,在短视频时代,推荐算法也起到了聚焦作用,算法衔接了他与新一代读者之间的联系,为史铁生找到更多的新读者——这三者,缺一不可。

一代年轻人的琴弦,究竟是什么?何以被史铁生拨动?年轻人与史铁生之间,究竟有着什么样的精神联系?这些都是有趣的问题。史铁生能够打动年轻人,是因为他的作品中,拥有一种极致的情绪,无论是热烈与孤独,爱与痛,喜悦与悲伤,在史铁生笔下,都被直观且准确地表达了出来。如果年轻人想要通过阅读文字的形式,获得一种激励,一种心灵洗礼,以及一种饱满、深刻的感受,阅读史铁生将是很好的选择。

史铁生的真实,在当下愈加显现出打动人心的地方。“我那时脾气坏到极点,经常是发了疯一样地离开家,从那园子里回来又中了魔似的什么话都不说。”“我那时真就是想出名,出了名让别人羡慕我母亲。”史铁生在文字层面的真实,与他作为现实中人的作者身份,是高度统一的,年轻读者自然能捕捉到这种因统一而产生的完整印象。这样的真实感,在虚拟、智能构成的网络生存架构下,显得更加珍贵。

在年轻人看来,史铁生还是一位“金句”作家,他有一些句子,写得实在太精彩了,“虽偶有轻风细雨,但总归晴天朗照”“大劫大难之后人不该失去锐气,不该失去热度,你镇定了但仍在燃烧,你平稳了却更加浩荡”……类似的句子,在网络上比比皆是,但不能就此把史铁生简单归类于“励志作家”行列,他身上的确有很强的励志元素,但比励志更有价值的,是他说出了有关生命、生存、生活的真相,从这点看,他更像是年轻人的朋友。

对于史铁生这一代的作家来说,他们的写作,有着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他们的作品,多是从深厚的生活土壤中萌发、生长、成为大树,虚构并不足以成为他们文字的脊梁,写实是清晰可见的作品风骨。通过他们的写作,年轻人如同穿过一道长长的涵洞,走到出口之后,一眼望见那代人在阳光下与土地上的身影,年轻的读者会由此看见自己的身世,看见过去与当下的联系。有思考本能的年轻人,会主动寻找不同代际间人与人的联系,用自身的变化,去对照前辈那里的不变。这样的比照,是有意义也有价值的,这也是史铁生那一代作家在创作时留下来的无形财富。

史铁生是坚持写实的作家之一,他的文本几乎全部建立在自己的生活经历、生存体验以及真实观察的基础之上,他的哲思带来了精神空间的高度开阔,从而能够战胜现实生活里不断遇到的打击与挫折。现实生活中的史铁生有着疲累的肉身,而在写作时他拥有了自由行走的能力。残疾的史铁生深沉、阴郁、真实,同时又拥有悲悯、通透和哲思。他有着一个属于自己的王国,这个王国就是地坛公园。

年轻人在追捧《我与地坛》以及史铁生语录,但史铁生深具可读性与经典性的作品远不止这些。他的《病隙随笔》《务虚笔记》《我的丁一之旅》,都值得不同年龄段的人,从中获取自己想要的感悟。读史铁生是疼痛的,每一位读过或读完史铁生的人,均会在内心某处壁垒被推倒之后,获得一次“重建”。于是,重走地坛,重读史铁生,就会在拥有一种仪式感之外,产生一份沉甸甸的收获感。

  (摘自《新华每日电讯》2024年7月19日)

特别声明:甘肃文化产业网为公益性网站,转载此文(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是出于向网民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非商业用途。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或者媒体机构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栏目导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