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安定区鲁家沟镇万亩马铃薯高产示范项目基地。新定西·定西日报通讯员 王文竟 摄
近年来,定西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和深化东西部协作的重要指示要求,按照山东省委和甘肃省委主要领导在定西调研时的讲话精神,立足“山东青岛所能、甘肃定西所需”,根据“山区示范、引水上山、产量翻番”目标,在定西市安定区谋划实施1.14万亩马铃薯高产示范和350座设施蔬菜大棚2个产业协作示范项目,促进以马铃薯为主的特色农产品持续增产、农民稳定增收,打造区域性高标准农田和东西部协作的示范样板工程。
坚持整体规划、系统设计。突出“以水定地、以水定产”关键要素,坚持“山水林田”一体规划,将东西部协作资金全部用于实施引水上山灌溉工程,区级筹措资金配套实施道路、绿化、乡村建设等工程。将万亩马铃薯高产示范项目与高标准农田建设和高效节水灌溉有机融合,按照亩均投资不高于5000元标准,投资6037万元规划建设总面积1.14万亩的马铃薯高产示范田,将原有小地块、窄地块全部平整为“大块田”、“机耕田”,按照亩均用水150立方米,采取“取水前池+二级提水泵站+高位水池+输配水管网+田间配套”方式,设计总容积10000立方米的蓄水池15座、输水管网110.3公里、机耕道路4.6公里,实现农田高标准改造成本最低和水资源利用效益最大。采取“东西协作、项目配套、财政补助、自筹资金”资金保障机制落实建设资金,确保将项目建成“土地平整、集中连片、设施完善、农田配套、高效节水”的万亩示范田。
坚持建管同步、质效并举。按照“整体规划、梯级推进、分级配套”建设模式,设计单位组建专业团队、邀请省内水利行业专家,深入勘测论证、优化设计方案,并形成由水务部门质量安全监督、监理单位现场检查、施工单位自查自验和村民义务监督协查的管理体系,对每一步、每一道施工质量进行跟踪检查,委托第三方专业检测机构进行现场检测。施工单位充分利用2023年冬修水利“黄金期”和今年春修水利“关键期”,坚持挂图作战、优化建设方案、倒排施工工期、选购优质材料、组织人员机械,建成一级、二级提水泵站各1座、调蓄水池15座(2000立方米蓄水池2座、1000立方米高位水池2座、田间400立方米调蓄池9座、200立方米调蓄池2座),埋设上水主管网7.3公里、田间输水管网103公里,
安装各类机电设备和管道闸阀2300台(套),并正常通水,全部完成机械耕作和种植,真正将“山旱地”变成了“水浇地”,将永久基本农田建成了高标准农田。
坚持集中经营、市场运作。产业协作示范项目建成后,将按照农业现代化经营模式,通过“政府规划引导、农投搭建平台、企业投资经营、市场优化配置、农户利益链接”方式,将示范项目建设与农业规模化经营、土地集约化管理、产业科技化发展、收益高附加增值统筹结合,大幅度提高农业综合效益。由安定区农投公司负责建设管理,按照每亩150-200元的标准(共流转7434亩、流转费用100万元)进行统一流转,涉及农户367户1284人,引进农业企业和合作社进行规模化种植和农业机械社会化服务,已引进陕西农垦集团、丰禾农业科技公司、聚鑫合作社、农兴合作社、广粮合作社、定西特色种养合作社、薯原家庭农场等7家主体进行订单种植,计划投资3048万元种植全区主推的定西新大坪、陇薯和定薯系列10个高产优质品种,按照示范项目建设前种植商品薯、建设后种植种薯测算对比,马铃薯亩产由2800斤提高到6600斤左右,亩均产值由1960元提高到8580元,扣除生产成本(项目建成前亩均投入960元,建成后亩均投入2990元),亩均净收益由1000元将提高到5590元;每年还可吸纳200人就近季节性务工(务工3个月、每天每人120元),户均增收1万元以上,实现资源整合、集中管理、高效利用、农户增收。
坚持产能提升、示范带动。示范项目全面建成投产后,将原来的“皮带田”、“坡地田”变为可机械化作业的高标准农田,在节水灌溉中配套应用“土壤墒情自动监测+智能决策+精准水肥管理+终端智能控制”智慧农业发展模式,实现精准滴灌,能够节肥30%、节水40%、省工50%,达到“节水节肥不节产”的良好效果,亩产由2800斤提高到6600斤左右。坚持“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结合”,推广应用“机械深松旋耕整地+铺膜垄作种植(黑膜、滴灌带)+中耕培土+高效植保(喷药机、无人机统防统治)+杀秧+收获+残膜捡拾”的马铃薯生产农业机械化生产模式,马铃薯全程机械化率达90%以上,为降低丘陵山区农业生产成本,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提供装备支撑。按照“种薯企业+合作社+基地”模式,依托定西马铃薯研究所、百泉公司、爱兰公司等5家种薯龙头企业,对接引进陕西农垦集团、丰禾农业科技公司、聚鑫合作社等7家新型经营主体,种植新大坪、陇薯、定薯系列10个高产优质种薯品种,有效提升种薯产量。按照“主体带动、农户参与、集体受益”的经营模式和“统一种薯、统一种植、统一管理、统一收购、统一营销”的发展模式,健全利益联结机制,项目可直接带动296户农户,户均年增收1.4万元,就近吸纳务工600人,人均增收2.3万元。同时,将经营性资产按4%比例每年向村集体分红,通过二次分配增加群众收入。(新定西·定西日报通讯员符健才 张亚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