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科技兴油谱华章——中国石油长庆油田采油十二厂科技创新赋能高质量发展纪实

来源/ 中国甘肃网 作者/ 时间/2024-08-06 15:38:08

西北角·中国甘肃网记者 程健 通讯员 蒋琼

15载风雨兼程,矢志为国献油、勇攀科技高峰,强力支撑油气勘探开发、端牢能源饭碗。

15载创新奋进,笃定技术先导、锚定行业领先,有力推动油田开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15载风华正茂,合水油田铸就了一张科技兴油的靓丽名片,铺就了一条走向高质量发展目标的通途。

这15年,合水石油人高举旗帜,以“我为祖国献石油”的赤诚情怀,在技术创新的实践中,把论文写在井场上、写在井眼里,写就了一份科技兴油的胜利答卷。

破与立——从“找米下锅”到“有粮不慌” 打通束缚发展堵点卡点

上世纪70年代,石油人迎着新中国的曙光,跨过千山万水,由祖国的油都玉门搬上了陇东合水地区,头顶蓝天,脚踏高原,抢时间争速度,把井场当战场,历经重重困难,在侏罗系延安组未获得发现,放弃了对本区域的勘探。

90年代,长庆石油人对合水地区重新勘察,仍未达到探明亿吨储量的目的,再次放弃合水地区勘探。2000年,成立超低渗透0.3毫达西攻关项目组再次进行攻关,开展庄9区先导试验,未找到有效开发方式。

历经“三上三下”30余年艰难探索,漫长蛰伏,“兵败固城川、马陷葫芦河”,面对比“磨刀石”更为致密、品位更差的超低渗储层,油在脚下,路在何方?

合水地区的资源家底有多少?如何寻找有利区域?“找米下锅”是摆在长庆石油人面前最大的现实问题。

2009年,在“三个重新认识”指导下,合水油田长8油藏获得突破,拉开油田会战序幕,奠定了合水50万吨油田开发资源基础。

“以深带浅”勘探长3油藏获得高产后,坚定了规模开发长3以上浅层的信心,滚动建成了30万吨的整装开发区块,随着侏罗系浅层陆续发现并建产,夯实了合水油田100万吨的开发基础。

随后,“水平井+注水开发”方式突破了长6油藏效益开发瓶颈,助推合水油田150万吨原油产量快速攀升。长7页岩油攻关试验,通过多参数评价,确定了长水平井准自然能量开发方式,固化了长水平井蓄能、压裂、驱油一体化技术,建成了页岩油国内最大扇形布井合H9采油平台,找到了林缘区资源储量高效动用“金钥匙”,为上产200万吨注入了强劲动力。

正如该厂厂长、党委副书记吴大康所说,“勘探无禁区”,如果不能突破自我,就不能持续突破勘探极限,要树立“老区不老”“资源有限、找油无限”的理念,坚持浅层还能有新发现、老区还会有新潜力、难动用储量还有新手段,充分运用新认识和新技术,找准储量藏身之所,争取把地下的石油都解放到地面上来。

凭着“骨头里找肉”的劲头,合水石油人一个一个区块艰难攻关,取得了一次又一次胜利,不但找到了“米”,还找到了“粮仓”,自2009年起合水油田的地质储量快速增长,找油的步伐走得更加自信,更加坚定。

守与攻——从“高产量”到“高质量” 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

合水油田的油藏储层品质低,且动用难度大。科技创新,是打破瓶颈、摆脱困境的制胜法宝,也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招”。

中国石油长庆油田采油十二厂所开发的合水油田从2008年5.5万吨起步到挺进200万吨,历经快速发展、稳健发展和高质量发展三个阶段,但发展速度并不等于发展厚度,面对开发对象复杂、开发方式多样等客观事实,在实施“瞄准、挺进、跨越”200万吨发展目标的过程中,该厂尊重科学、尊重实践,创新提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科学开发、良性发展”油田开发思路,确保200万吨上得去、稳得住、可持续。

如何保持产量既上得快又稳得住,则成为油田开发工作者面临的又一个现实问题。

基础研究是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发动机”。该厂攻坚克难、上下求索、在不断认识、实践、总结过程中,推进“两个延长”,从追求产量到追求效益再到追求高质量发展,实现了油藏科学开发、效益开发。

今天的注水质量就是明天的原油产量。油和水是对立统一的关系,没有水就没有油,“以水换油”成了不变的法则。该厂延长注水开发油藏低含水开发阶段,连续三年开展以“721”+有效注水、“531”+注够水为主的“注水大会战”,由地面井筒向油藏精准驱替转变、由注够水向精细有效注水转变,自然递减率和含水上升率保持公司最优水平。

规律是可以被认知的,但认识是无止境的。对于储量品位更低的油藏,该厂依靠先进的技术、理念和优质的管理,通过多次实践与认识,不断求新求突破,提出延长自然能量开发油藏弹性溶解气驱开发阶段,通过“小大中小”排采制度和“两控两保”技术政策,让页岩油油藏达到近十年来最佳状态。

历史总是曲折前行,油田生产亦是如此。在坚持尊重客观事实的基础上,该厂不断地深化研究油藏,揭示油田开发过程中的自然规律,并运用这些规律来制定油田开发的战略和战术措施,持续推动关键技术的突破,践行不注无效水、不采无效液、不拿过头油、不排无效气“四不理念”,助推了合水油田持续上产的潜力与动力。

“结合三维地震重构注采对应,对4500口油水井体检建档,优化注驱采措施1960井次,推行流量、压力、水质三个节点管理模式,减少无效注水20余万方,注水指标达到公司先进水平。”该厂地质研究所负责人介绍道。

依靠科技创新不断超越权威、超越前人、超越自我,合水石油人真正闯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油田开发之路,实现了从“高产量”到“高质量”的迈进。

稳与进——从“第一生产力”到“新质生产力” 蓄力未来绘就新图景

翻开合水油田15载科技创新的成绩单,“科技之花”绽放得愈发绚丽,时间的沉淀也使她的足迹显得格外坚实。

超低渗油藏勘探开发配套技术荣获油田公司重大成果科技奖;“鄂尔多斯盆地合水——盘克地区石油勘探”荣获中国石油油气勘探重大成果特等奖;《常规庆城大油田勘探突破与规模开发》获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科技进步特等奖;陇东页岩油示范规模效益开发关键技术荣获甘肃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累计承担厂级以上科研项目111项,取得厂级以上科技成果100余项;累计获国家专利14项,其中发明专利1项。

历史记录了这一切,历史也证明了这一切。

勇于探索,勤于耕耘,前进的道路上,中国石油长庆油田采油十二厂从未停止过科技创新的步伐,不断向更广、更深、更复杂的储层拓展。

以“大井丛大平台布井技术、水平井多小层立体开发技术、页岩油扇形布井技术、水平井找堵水工艺技术、老井重复压裂技术、水平井“3+1”管理模式等为代表的一大批新技术,快速形成了适应合水油田特色的科技纲领,助力合水油田原油产量从2008年产原油5.5万吨起步到2014年突破100万吨,再到2024年即将实现200万吨的宏伟目标。

值得一提的是,依靠技术进步,不断推广应用新工艺新技术,2023年投产的合H9采油平台,采用扇形井网布井24口,占地面积39亩,动用了地下3.7万亩储层面积和千余万吨储量,年生产油气10万吨以上,自投产以来保持“零递减”,用最小的生态扰动实现了资源储量的最大动用。

数据、业绩、结果是最直接的证明,该厂创新实现了水平井开发示范,建成中国石油首个百万吨整体水平井开发示范区;率先完成国内首口2公里、3公里长水平井,占总井数1/4的水平井贡献了全厂1/2的产量,水平井整体指标居公司前列。建成伴生气综合利用示范区,伴生气综合利用率及处理率排名公司首位,实现伴生气资源零排放,进入甘肃省绿色矿山名录,获得全国绿化模范单位荣誉称号。实现少人高效示范,率先建成“中心站+无人值守”数字化管理模式,形成4个千吨级作业区、14个10万吨级中心站高效组织架构,人均劳效在常规采油单位排名第一。

高质量发展是一场马拉松式的长跑,作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主力军,如何继续逐浪而行,赢得未来发展主动权?

站在新起点,该厂科学研判时与势、辩证把握危与机,构建以“先进成熟技术规模推广、关键重点技术攻关提升、核心瓶颈技术超前储备”为主要内容的技术体系建设,支撑油田高质量发展;系统谋划老油田“压舱石”工程、页岩油、新能源、数智化等10个方面,以革故鼎新之势回应时代之变。立足“用今天的科研和明天的技术发展后天的产业”,加快页岩油原位转化、能源储存等核心瓶颈技术攻关,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传统油气业务向提质、降本、增效、低碳转型升级,助推“油气+新能源”综合供应当量逐年上升,当好能源保供“顶梁柱”,书写能源保供新担当。

  科技创新大潮澎湃,千帆竞发勇进者胜。为油而研,把科技的金刚钻锻造得更加坚硬、更加有力,油气产量被加速释放,中国石油长庆油田采油十二厂将继续在科技创新的道路上做坚定者、奋进者、搏击者,一路奔跑向未来。

特别声明:甘肃文化产业网为公益性网站,转载此文(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是出于向网民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非商业用途。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或者媒体机构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栏目导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