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锚定现代化 改革再深化】陇原改革春潮涌 千帆竞逐满目新——写在省委十四届五次全会召开之际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石丹丹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系统部署。
改革征程再响号角,伟大时代又启新篇。
连日来,我省广大党员和干部群众认真学习领会三中全会精神,按照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工作安排,迅速兴起学习宣传贯彻全会精神热潮。
省委十四届五次全会于8月10日在兰州召开,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新时代推动西部大开发座谈会精神,研究部署进一步推动我省全面深化改革、推动西部大开发等工作。
回顾我省改革历程——全面发力、多点突破、蹄疾步稳,改革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改革的综合效应和整体效能持续显现。
伟大思想指导伟大实践。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亲自领导、亲自部署、亲自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工作,提出一系列具有原创性、时代性、指导性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明确了新时代为什么要全面深化改革、怎样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等重大问题,为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根本遵循。
对标中央部署,省委、省政府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论述,认真落实中央深改委会议精神,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以来,累计部署改革任务736项,出台改革方案文件661个,明确全省改革工作“任务书”和“路线图”,推动各项改革任务有序衔接、接续推进,陇原大地处处涌动着高质量发展的澎湃热潮。
兰州中川国际机场T3航站楼连接线。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丁凯
多措并举、综合施策,开创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砥砺奋进的甘肃,正处于国家重大战略机遇叠加和自身优势加速释放的历史交汇期,发展基础不断夯实,发展动能积厚成势,发展环境持续优化,发展活力勃发奔涌,高质量发展潜力无限、前景广阔。
但辩证地看,“未来一个时期,机遇和挑战并存、优势和劣势同在。”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深刻分析甘肃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如何进一步提升综合实力、赶上时代发展步伐?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必定是甘肃紧跟时代潮流、加快发展步伐的重要法宝。”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报告明确指出。
省委审时度势,着眼于解决制约高质量发展的结构性矛盾、体制机制障碍,形成了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的政策框架,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新旧动能转换,坚定走更高质量、更高效益、更可持续的发展之路。
我省着力构建“一核三带”区域发展格局,深入实施强科技、强工业、强县域、强省会“四强”行动,着力破解城乡发展、区域发展、产业发展“三个不平衡”,打造更具活力的体制机制,拓展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以“点”上突破“撬动”全省综合实力和发展质量的整体跃升。
省委、省政府部署开展“抓学习促提升、抓执行促落实、抓效能促发展”行动,推动形成比学赶超、大抓落实、争先进位的浓厚氛围,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全面深化改革赋予了强劲动能、提供了有力保障。
——国资国企改革深入实施。
金川集团建成镍精炼加压系统优化提升等项目,年新增产值约51亿元。电解镍和阴极铜综合能耗下降,达到国际先进和国内领先水平。
白银集团白银炉技术创新升级项目点火,形成40万吨铜冶炼产能,主体产业提档升级。以“光伏发电+矿山治理”模式,实现太阳能发电与矿区生态修复立体化协同发展。
……
近年来,我省聚焦重点难点持续深入推进国企改革,扎实推进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省属企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改造力度持续加大,截至2023年底,建成国家级绿色工厂(矿山)11个,省级智能工厂5个,数字化车间26个,累计完成投资396.04亿元。国资监管效能实现新提升,监管权责、机制和方式持续优化,国资国企扛起了发展排头兵的大旗。
——招商引资持续推进。
迈上高质量发展阶段的甘肃,面临经营主体存量不够、经济发展内力不足的实际困境。如何破局突围?
坚定不移推进招商引资。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省委抓住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这个“牛鼻子”,深入推进“引大引强引头部”行动和“优化营商环境攻坚突破年”行动、“优化营商环境提质增效年”行动,积极承接东中部产业转移,以招商引资大突破助推发展动能大提升,以营商环境大改善助力发展质效大跃升。
从组建省营商环境建设局到建立招商工作专班,再到领导干部带头招商……一系列改革实招硬招着力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推动全省招商引资不断迈上新台阶。2023年全省招商引资签约金额突破了万亿元大关,一批高技术、高附加值、高成长性企业落户甘肃,为全省经济发展注入源头活水。
同时,我省坚持以高水平开放促进深层次改革,抢抓用好“一带一路”最大机遇,加快推进开放型经济发展,甘肃的国际知名度美誉度持续提升,各方看好甘肃、投资甘肃的热度持续升温。
——数字政府建设成效明显。
办事难、办事慢、办事繁,一度是企业和群众反映强烈的痛点难点问题。近年来,我省着力推动政府职能转变,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
30分钟,是在兰州新区开办一家企业的时间;1小时,是兰州新区企业办理不动产转移登记的时间;24小时,是兰州新区政务服务大厅便民服务自助区的工作时间……“新区办事效率很高”已成了广大群众和企业家们的共识。
一个个政务服务窗口之变,展现着改革为民的生动实践。近年来,我省数字政府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走出了欠发达省份低成本建设数字政府的新路径;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可办率100%;公共资源交易“全省一张网”建成运行;“高效办成一件事”扎实推进,省卫生健康委“新生儿出生一件事”、省人社厅“退休一件事”等9个“一件事”已上线试运行;惠企政策“不来即享、免审即享”,2023年全省税务系统新增减税降费及退税缓费达到278.2亿元,惠及经营主体超过90万户。
金塔中光太阳能10万千瓦光热+60万千瓦光伏项目建设现场。新甘肃·甘肃日报通讯员 曹红祖
——科技创新提质增效。
推进高质量发展,既要依靠内需拉动,更要加强创新驱动,二者协同发力,必将产生强大的推动力。
兰州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基本建成、庆阳“东数西算”完整产业架构初步搭建、医用重离子治疗技术保持国内领先……
立足风能光热资源富集优势,“乘风而起、向光而行”,推动新能源产业蓬勃发展。目前,全省新能源装机总量超过了5700万千瓦,陇电入鲁工程加快建设,甘肃至浙江±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全面开工……
向“新”而行,以“质”致远。当前,甘肃锚定“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持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积极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前瞻谋划布局未来产业,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农业农村改革持续深化。
甘肃曾经是全国脱贫攻坚任务最重的省份。全省上下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以改革破局开路,战贫困、建小康,促发展、谋跨越,甘肃各项事业取得长足进步,2021年甘肃经济总量突破了万亿元大关,2022年以来经济增速连续8个季度保持在全国第一方阵。
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我省建立并落实“一键报贫”机制,完善动态监测和精准帮扶机制,强化产业和就业扶持,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全省脱贫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20年的9385元增加到2023年的12107元。实施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工程,广大群众远离了危险山区,搬进了新居。
一列国际货运班列抵达兰州新区中川北站。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丁凯
多点突破、协同发力,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甘肃地处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的交会处,是黄河、长江上游重要的水源涵养区,在全国生态大局中的功能作用举足轻重。
建设美丽甘肃、保护生态环境是甘肃对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最大贡献。省委十四届三次全会审议通过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定》,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组织实施“七大标志性战役”,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的改革,推动山川秀美新甘肃建设迈出重大步伐。
——水更清。
盛夏时节,晴空万里。
在兰州市红古区海石湾镇海石湾村,黄河支流湟水河与大通河在此合二为一。
2022年4月,湟水—大通河交汇段生态环境综合治理项目启动。实施生态项目、整治沿河砂厂、清理支流沟岔……一系列实打实的举措不仅让市民拥有了一条水净、岸绿、景美的滨河绿廊,两岸泥沙也不会裹挟着流入黄河。
如何使黄河干流越来越清?2020年8月,兰州市动工改扩建的盐场污水处理厂,黑臭的污水经过处理,看上去和普通的自来水毫无二致,没有一点异味。此外,全市12家污水处理厂、34家废水排放企业的污染物排放数据一目了然。一旦数据超标,系统会自动报警,实现了精细化监管。
近年来,我省扎实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黄河流域甘肃境内41个国控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达到92.7%,高于黄河流域9省区平均水平2个百分点。全省20925名五级河长、927名五级湖长持续开展水资源保护、水域岸线管理、水污染防治等工作。2018年以来,五级河湖长累计巡河422.29万人次,有效解决14170个涉河湖问题。
——山更绿。
今年7月,甘肃首个以国家公园为主题的自然博物馆——祁连山国家公园自然博物馆在张掖市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建成开馆,吸引了众多市民和游客前来领略祁连山富饶的生态资源和地质资源。
近年来,甘肃上下齐心,祁连山生态环境保护由完成问题整改转为常态化长效保护监管。连绵的祁连山区,动物种群逐渐增多,一些多年难觅踪迹的国家一级、二级野生保护动物时有出现。
在八步沙林场,梭梭、红柳、香茅草依偎在环林路两旁,守护着绿色希望。从最初的“一棵树,一把草”到“草方格+沙生苗木”,再到“固、管、护、养一体化”“互联网+治沙”,八步沙林场先后完成治沙造林超过28万亩,八步沙绿洲向沙漠过渡地带整体推进了30公里,绿意在这里铺展。
蓝天白云渐成常态、绿水青山近在咫尺……近年来,我省推动实施祁连山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项目,统筹做好“四屏一廊”建设;积极推进祁连山国家公园和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奋力绘就山川秀美的现代化甘肃画卷。
——天更蓝。
兰州市民刘建国常常在天气晴朗的日子,去黄河边放风筝。
“这些年,兰州的空气质量发生了明显变化,呼吸着新鲜空气,心情都变好了!”刘建国说。
兰州市积极创新举措,铁腕治污,空气质量逐年改善,实现了从“兰州灰”到“兰州蓝”的巨大转变。近年来,我省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统筹推进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全省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83.4%,地表水国控断面优良水体比例达94.6%,土壤环境质量总体稳定。同时,制定全省总体实施方案、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农业农村减排固碳“1+N”政策体系,推动兰州市纳入全国首批气候投融资试点,推动兰州、金昌、敦煌3个国家低碳试点城市和白银、庆阳(西峰区)2个气候适应型试点城市建设,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有序推进。
开窗见绿、起步闻香、抬头蓝天白云……这是美丽甘肃的模样,也是我省持续深化生态领域改革取得的成果。
一体协同、多维共进,民主法治建设迈出新步伐
“以前感觉参与立法遥不可及,现在立法融入日常生活,反映的建议和诉求,真的写进了法律文本。”这几年,定西市临洮县千名立法信息采集员之一、洮阳镇农经站干部张玉霞忙个不停,除了本职工作,她还要参与立法信息采集。
得益于“国家级”基层立法联系点的建设,在临洮县,群众实现了“零距离”参与立法。9年多来,共完成220部法律法规的立法建议征集工作,上报2585条意见建议,采纳587条……这是我省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生动实践。
近年来,省人大常委会与西北师范大学共同建成全国首个基层立法联系点建设研究中心,在全面细化法规质量标准方面作出首创性探索;统筹省市县三级人大自下而上创新开展“千名代表调研视察千项工程行动”,助推全省发展破局突围追赶进位;围绕“带来当地人民群众普遍关注的问题、带来对新时代地方人大工作的意见建议”,进一步发展和丰富全过程人民民主。
“我省在青少年专项立法方面目前还处于空白状态,建议在省级层面开展探索,给予市级层面相应支持。”“希望妇联界别省政协委员能给予关注,推动家庭教育促进法更好落实。”……2023年12月,省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组织工会、共青团和青年联合会、妇女联合会三个界别部分省政协委员同界别群众座谈。
2023年,这样的委员联系服务界别群众活动,在陇原大地已累计开展近9000次。近年来,省政协建立健全委员与界别群众联系、充分发挥界别作用、组织推动和服务保障等制度机制,建立省、市、县、乡、村五级协商平台联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进一步健康发展。
国泰民安是中国人民最基本、最普遍的愿望,社会稳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前提条件。
我省创新开展主动创安、主动创稳行动,做深做实安全生产全面责任、隐患排查、监督管理、宣传培训、应急救援“五大体系”;深入开展预防治理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工作,彻底扭转了我省未成年人违法犯罪连续五年上升的势头,社会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得到持续巩固拓展。
“没想到我们家的困难能这么快得到解决。”陇南市两当县西坡镇店子村村民姚秀良是“民事直说”机制实实在在的受益者。
2022年夏天,一场暴洪泥石流的突袭,让姚秀良家房屋院落被掩埋。村党支部收到灾情信息后,立即启动“民事直说”处理机制,安全转移姚秀良一家6口,安排临时居住地,保障生活用品,办理房屋受损理赔和车辆保险理赔。
我省探索形成了陇南“民事直说”、兰州“小兰帮办”、白银“码上反映·马上办理”等一批特色亮点做法,及时解决群众一大批诉求事项,从源头上减少矛盾纠纷发生。据统计,2023年各级基层组织成功调解矛盾纠纷38万余件,是2022年的6.3倍。今年上半年,共排查矛盾纠纷26.5万余件,同比增长187.09%,化解25.6万余件,化解率96.7%。
改革,大潮奔涌;法治,固本强基。近年来,全省坚持不懈发扬民主、厉行法治,民主实践更加丰富,法治效果日益彰显;全面依法治省深入推进,政法队伍教育整顿成效显著,防范化解风险取得积极进展,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向好,政治安全、社会安定、人民安宁局面持续发展。
天水麻辣烫火爆“出圈”带动旅游热。五一小长假,麦积山景区游客众多。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田蹊
创新载体、厚植优势,推动文化强省建设
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取得新成效、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实现新提升……近年来,我省不断加快文化强省建设,以看得见、摸得着、真实可感的喜人成果,为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贡献力量。
——党的创新理论深入人心。
文明生生不息,思想与时俱进。
我省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加强理论研究阐释,为全省现代化建设注入不竭的精神力量。
聚焦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开展“新时代新征程新伟业”等主题宣传,专家学者、各级党组织书记等不同群体畅谈思想体会、学习感悟、工作思路;聚焦“三抓三促”行动,推动形成比学赶超、大抓落实、争先进位的浓厚氛围……
加快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全省累计建成实践中心87个、文明实践所1356个、文明实践站17472个,实现实践中心、所、站的“全覆盖”;同时,通过宣讲报告会、“流动小讲堂”“社区小马扎”等载体,面向广大群众持续开展政策理论宣讲活动22万场(次)、政策宣传26万场(次),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取得新成效。
源浚者流长,根深者叶茂。如何让源远流长的中华文脉绵延赓续,让古老的智慧丰盈当代文化建设,是文化领域改革中的“必答题”。
围绕“保护、传承、利用”三篇文章,甘肃始终悉心守护、创新传承、活化利用——
实施敦煌文化保护工程,建设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二期)和六大石窟壁画保护修复、数字化保护等项目83项,建成甘肃石窟寺监测预警平台。编制文物保护全国重点实验室组建方案,搭建全国首个文物保护多场耦合实验室等平台,上线运行“数字藏经洞”博物馆,“数字敦煌”入选2022年世界互联网大会精品案例。
稳步推进长城、长征、黄河国家公园建设;公布第九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91处,新确定历史建筑106处,庆阳南佐遗址入选“2022年中国考古新发现”,礼县四角坪遗址入选2023年度国内十大考古新闻。
甘肃简牍博物馆建成开放;实施“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建成“西北地方文献古籍善本全文数据库”“西北地方戏曲剧本全文数据库”;临夏砖雕、保安族腰刀锻制技艺等15个项目列入第一批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
——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实现新提升。
“小青蛙阅读坊”“小青蛙翰墨轩”……庆阳市西峰区九龙南路社区打造的“小青蛙孵化教育基地”,为不同年龄段未成年人提供了活动空间,解决了少年儿童放学后无人照料的难题。
人民美好生活少不了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需求。近年来,我省新建或改扩建图书馆33个、文化馆31个,1137个乡镇建成县级文化馆分馆;实施“陇上飞阅”计划,建成107TB的数字阅读、艺术鉴赏等文化资源库;有序推进应急广播体系建设,建成大喇叭、音柱终端140608个。
文化惠民,不止于此。我省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年均开展农村公益电影放映19.6万余场、送戏进乡村近6000场(次)。实施陇原文艺高峰攀登工程、精品电影创作工程和精品出版行动计划,支持国有文艺院团和基层文艺团体发展。
——媒体深度融合向纵深发展。
成立甘肃新媒体集团、甘肃国际传播中心,构建“两端”“五网”“七报”以及70余个自有新媒体账号的融媒矩阵;
统一建设“新甘肃云”省级技术平台,为全省市、县两级融媒体中心和酒钢集团等多家机构融媒体中心提供技术支撑和运维服务;
深入推进省级广电媒体融合,组建甘肃广电传媒集团,构建大屏小屏同频共振、台网端号融合联动的工作机制;
……
媒体融合,是一场在党中央战略谋划下实现的创新发展。从“相加”到“相融”,我省媒体融合走过了一条从“纸”延展到“网、端、微、号、屏”、从图文到音视、从单维到多维的改革之路。
一部部熠熠生辉的精品力作、一个个传承创新的文化项目、一场场惠民暖心的文艺演出,承载了现代化建设文化先行的“甘肃实践”,勾勒出甘肃建设文化强省的美好图景。
庆阳市193.15万亩小麦喜获丰收。新甘肃·甘肃日报通讯员 赵彩霞
惠及群众、动真碰硬,持续增进民生福祉
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全面深化改革,人民至上。
近年来,我省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病有所医、弱有所扶、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用力,人民幸福生活的温暖底色更加鲜亮。
——学有所教。
走进天水市秦安县陇城教育园区,教研中心墙上张贴的一张6米长、2米宽的超级课表格外醒目。课表上1668节课涉及13所小学(教学点)、100名老师。
为了让学生接受更好的教育,秦安县提出“资源共享、联合互动、集中住宿、巡回走教”的总体思路,通过“园区+走教”的乡村办学模式,整合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期待。
一套改革创新的“组合拳”,盘活了教育资源,激发了乡村教育活力,改革成效显而易见。近年来,我省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推动教育发展体系和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持续深化“双减”工作,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病有所医。
健康是幸福之基。
杨林(化名)的妻子被确诊为罕见病“肺动脉高压”。治疗用的曲前列尼尔注射液,一瓶(20ml)价格9970元,通过药品和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每瓶药价格降为4280元。“医保报销后,一个疗程费用从原来的4万元降至5000余元,极大减轻了就医负担。”杨林(化名)说。
一粒药,见证改革初心。2019年9月起,我省全面执行国家组织药品集中带量采购结果,积极参加省际联盟药品集中带量采购,牵头开展甘陕联盟药品集中带量采购。近年来,全省累计开展574种药品、31类医用耗材的集中带量采购,节约医药费用超过160亿元,切实减轻群众医药费用负担。
——弱有所扶。
顺畅平缓的水泥坡道、量身定制的矮化橱柜、防滑便捷的卫生间扶手……走进平凉市崆峒区四十里铺镇嵋岘村二级肢体残疾人代某家中,无障碍改造后的厨房、卫生间焕然一新。
2023年5月12日,甘肃省“结对帮扶·爱心甘肃”工程建设动员大会在兰州召开,我省25.1万名干部与26.7万名关爱对象结对。截至目前,全省各级结对干部累计开展联系交流192.89万人次、走访探视131.48万人次、解决困难及帮扶实事30.59万件、资助资金(含物资折合)7575.21万元,无疆大爱在陇原大地回荡。
——老有所养。
近日,瓜州县渊泉镇祁连社区、榆林社区的两个互助幸福院建成并投入运营。
互助幸福院的食堂里,多种菜品荤素搭配,以低盐、低糖为主制作,满足了老年人的营养需求和口味,“以后再也不用为做饭发愁了!”开在家门口的幸福食堂有效解决了老年人“吃饭难”问题。
近年来,我省深入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从重视机构建设向居家社区机构协调发展转型,从补缺型、碎片化向体系化、制度化、多元化转型,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初见成效。
“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成为衡量发展、推进改革的新标尺。更有力度的改革举措持续聚焦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
积极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规范发展公共租赁住房、稳步推进棚户区改造,多渠道保障群众住有所居;蹄疾步稳化解国有土地上已售城镇住宅历史遗留“登记难”问题。
加快促进就业创业,全国首创设立爱心理发员乡村公益性岗位1.17万个。
着力推进“食安甘肃”建设,全省86个县(市、区)全部达到省级食品安全示范城市标准,保障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
一项项改革涉及衣、食、住、行等各个环节,覆盖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各个领域,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生动诠释“让人民生活幸福是‘国之大者’”。
张掖市民乐县顺化镇卧马山村,错落有致的民居被青山环绕,绿意葱茏,田野生机勃勃,构成一幅美丽的夏日田园画卷。新甘肃·甘肃日报通讯员 王晓泾
贯通融合、纵深推进,全面加强党的建设
党建领域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政治保证。
——聚焦激励担当,抓干部人事制度改革。
建设一支能够担当重任、经得起风浪考验的高素质干部队伍,是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大计。
近年来,我省持续深化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改革,完善落实干部定期专项调研、一线发现识别、综合分析研判等工作机制,全省干部队伍年龄结构逐步优化;持续深化干部考核评价制度改革,为精准考核、规范执行提供了制度保障。
同时,持续深化干部管理监督制度改革,严格执行干部任前事项报告、选人用人专项检查、离任检查等政策要求。加强选人用人专项检查和日常管理监督,健全完善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委托查核、认定处理等制度机制,坚决防止干部“带病提拔”。
——聚焦激发活力,抓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
“这不仅是一份荣誉,更是对我技术水平和专业能力的肯定。”2023年,张掖市甘州区丰和绿业蔬菜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魏自明评上了高级职称。
一个土生土长的农民评上高级职称,这得益于甘肃省在职称评审破“四唯”、立“新标”工作方面取得的显著成效。
近年来,我省创新出台做好省属高校、科研院所、医疗卫生机构等单位引进人才工作的一揽子政策性规定;深化人才管理制度改革,突出授权松绑,推出经费管理、职称评审、编制使用等8个方面50条政策,激发人才发展活力;持续完善人才评价体系,改进评价指标和评价方式,健全人才工作责任体系;持续优化人才发展环境,修订“陇原人才服务卡”制度实施办法,制定优化海外引进人才支持保障政策措施,为广大人才干事创业提供优质保障。
——聚焦增强功能,抓基层组织建设制度改革。
基层党组织是党的肌体的“神经末梢”,是党执政大厦的地基,是党在社会基层组织的战斗堡垒。
近年来,我省持续深入推进党支部建设标准化、党建工作信息化、“四抓两整治”重点措施,全省“三会一课”、主题党日开展率保持在98%以上。深入实施强基固本工程,推进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着力提升城市基层治理效能,实施万名社区工作者选聘计划,充实社区工作力量。
同时,进一步解决党组织软弱涣散和难选问题,推进抓党建促乡村振兴;进一步加强“组团式”帮扶干部人才服务保障工作,累计解决产业发展难题600多个;出台加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党建工作的一系列制度措施,加强各领域党的建设工作。
——聚焦真抓实干,驰而不息改进作风。
实现经济发展预期目标,离不开优良作风保障。
我省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在正风肃纪上持续加力,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纵深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深入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严肃整治享乐奢靡之风,集中整治全省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持续深化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以作风之治推动全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各地各部门各单位扎实开展党纪学习教育,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学纪、知纪、明纪、守纪,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甘肃实践提供坚强纪律保障。
又踏层峰辟新天,更扬云帆立潮头。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吹响了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开辟中国式现代化广阔前景的时代号角,全省上下将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工作要求,以新思想引领新时代改革开放,对标对表、深谋实干,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部署转化为加快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的具体举措和实际成效,以实干担当把改革蓝图变为美好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