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民俗 留住乡愁
民俗,是一座桥梁,连接着过去和现在,连接着传统和现代。它让我们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依然能够感受到历史的厚重和文化的底蕴。
《对话乡愁——金昌民俗文化研究》是肖永晖近30年来对金昌民俗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成果的精粹汇集,由兰州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作者历时四年,通过田野考察、村落漫步、倾听乡音、查史阅典,全面深入研究金昌民间民俗文化,全书集录了32万多字,200多张照片,由“寻根理脉、民淳俗美、说唱曲艺、妙手巧工、味蕾记忆、镌刻年俗、民俗建筑、流年印象”等篇章组成。
本书的正式出版发行,填补了金昌民间民俗文化研究的空白,也让一段段关于金昌民俗文化的珍贵记忆被重新唤醒,流淌在每一个读者的心间。恰如一幅缓缓展开的民俗风情画卷,将金昌的历史脉络、风土人情、文化精髓一一呈现于读者眼前。它不仅是记录金昌民俗文化发展轨迹和风土人情的“乡村史记”“百科全书”,也是一部寻根金昌地方文化多彩图景的“乡愁记忆集”,更是一部弘扬传统文化,激发文化自信的民俗文化研究佳作。
在这部作品中,肖永晖以其深厚的学术功底和敏锐的洞察力,引领我们穿越时空的长廊,与金昌的民俗文化进行了一场跨越世纪的对话。
随着首发仪式的启动,现场气氛达到了高潮。来自社会各界的200多名民俗文化爱好者、39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围绕该著作在金昌民俗文化、非遗传承领域的作用展开深入交流,分享金昌文化事业蓬勃发展的丰硕成果。
“本书是金昌地方民俗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综合记录,是地方文化的多彩图像,它为我们地方乡土文化传承与青少年教育提供了较好的地方文化教材。”首发仪式上,市文联党组书记、主席贾得梅表示:“我们希望,通过该书的发行,可以让更多的人更加深入地了解金昌民俗文化,了解我们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民间文化艺术,激发人们重视传承家乡文化的动力,留住中华民族的‘根’与‘魂’。”
这不仅仅是一场著作发布会,更是一次对金昌这片热土上深厚民俗文化的深情回望与深刻探讨。
寻根问俗 觅迹遗风
肖永晖是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国民俗学会会员、中国建筑与园林艺术委员会会员、中国自然资源作协会员、甘肃省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甘肃省民俗学会常务理事、甘肃省作家协会会员、金昌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出生于甘肃永昌的肖永晖怀着对金昌民俗文化的执着探求和坚守执念,从事民间文艺研究工作30多年,被聘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抢救交流工程“永昌卍字灯俗”民俗专家;负责规划打造了市博物馆“金昌民俗文化展厅”“边洼里民俗村”“永昌钟楼小吃城”等民俗文化项目;负责国家开放大学(甘肃)——《金昌特色文化述要》第三卷编纂。荣获全国非遗保护论坛(德清)论文三等奖,第九届、第十届“金星奖”民间文艺一二等奖,全市优秀文艺工作者称号,金昌市宣传文化精品创作成果奖——“金昌文艺奖”。
多年来,金昌地区的民俗现象、民俗种类繁多,且千差万别、淳朴厚重,犹如泥土和空气一样深植在肖永晖的日常生活中。
“金昌民俗是一种根植于人民、传承于人民、规范于人民,又深藏在人民的行为、语言和心理的力量。这种力量让我始终不能懈怠,作为一名民间文艺工作者,我有责任去搜集、整理、研究和保护金昌民俗,与乡愁对话,让乡愁助力新时代,让乡愁筑梦新征程。”肖永晖说。
田野考察、村落漫步、倾听乡音、查史阅典是他从事民俗研究工作的基本方法。
“在田野调查中,我时常感受到:不管跑过多少地方,对于田野的文化,我不知道的远比知道的多得多。浩如烟海、林林总总、处于濒危的金昌民间文化,就在田野里等待大家去援助。这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文化挑战。这种挑战来自时代,同时来自田野大地。”肖永晖感叹。
如何让这些尚存于世的鲜活史料与厚重文化融为一体永远相传?这是一项浩大的民俗文化抢救工程。
“在撰写稿件时,我曾一次次地放下手中的笔,不是因为写不下去,而是为金昌民俗文化的多样性、厚重性、群体性所震撼,如此繁多的金昌民俗文化不能被挖掘研究保护起来,实在感到遗憾和内疚。”肖永晖回忆起创作时的情景,他说道:“我想通过本书的出版,让更多的百姓了解民间技艺的价值、确定民间文化的精要、理清非遗传承的脉络、制定民间技艺和非遗保护的标准。通过我的梳理,进一步提升金昌百姓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觉性和参与性,让文化自信成为现代化金昌勇当先锋、转型跨越的一张‘名片’。”
“整理民俗事项容易,探索民俗的渊源艰难。”在深入研读《对话乡愁——金昌民俗文化研究》一书后,甘肃省作协会员、永昌县第二中学高级教师胡辉学感叹道:“如果没有对地方文化的热爱,没有对地方文化的执着追求,没有对地方文化严谨的态度,很难创作出如此厚重的民俗文化专著。”
乡愁为引 民俗大观
书页轻启,萦绕于文字间的“乡愁”像是一根线,串联起金昌大地上的点点滴滴,从古老的节日庆典到日常的衣食住行,从口口相传的民间故事到世代沿袭的技艺传承,它让我们看到了金昌人民在历史长河中留下的独特印记,感受到了那份根植于心的乡土情怀和文化自信。
“‘乡愁’是本书的关键词,而民间风俗习惯往往是乡愁的载体。”研讨会上,甘肃省民协副主席、西北民族大学教授牛乐说:“肖永晖以一种地方性视角,将金昌民俗文化中的人生礼俗、生产、生活民俗、文化记忆,包括民艺行业发展等诸多小叙事融会贯通,以文学的形式,讲述‘金昌故事’,此书可以说是金昌民俗文化的‘大观园’,生动展示了甘肃金昌深厚的人文底蕴与独特的地方魅力。”
民俗积淀于历史长河,又升华于现代社会。在工业化、城市化高速发展的今天,如何传承、发展农业文明,实现城乡协调发展,是亟须思考和解决的问题。而“留住乡愁”是破题之要。
“《对话乡愁——金昌民俗文化研究》是一部在传承与弘扬民俗文化的当代场景中,记录和讲述金昌传统民俗文化故事的厚重著作,作者通过《对话乡愁——金昌民俗文化研究》,构建金昌民间文化话语体系,守望了一方乡土乡愁,更是传承了金昌民俗文化根脉,给我们树立了一个书写和讲述金昌本土文化故事的成功范例。”市委党校教授宿好军给出了高度评价,他说:“在著作中,肖永晖寻根理脉,对话乡愁记忆,将民俗文化作为乡愁载体,给我们讲述了生动丰富的金昌民俗故事。我们通过阅读,既能够认识到金昌民俗文化色彩斑斓的丰富内容,同时也能够真切地感受到蕴含其中的思想价值和艺术魅力,激发起心头的那份乡愁,和对家乡文化追寻的兴趣。”
金昌,历史悠久,民淳俗厚。四千多年来,世世代代锤炼和传承的民俗文化,已经在当地人们的精神家园和乡愁沃野上留下了深深烙印。而金昌民俗文化,是依附金昌老百姓生活、习惯、情感与信仰而产生的具有独特气质的文化,经过千年历史的洗涤,不同文化语境间的融合、剥离、嫁接、创新,以及游牧、农耕生活反复打磨延续,已形成金昌地区民俗文化的核心要素。
著作最后,肖永晖遴选了他近年来的17篇学术论文,以“对话乡愁”为视点,引领民众感受民俗、体验民俗。所展现的金昌民俗风情,是曲调丰富的“孝贤”“永昌宝卷”,是承载浓浓年味儿的“社火盛会”“木偶戏”,是凝聚着先人智慧的精巧手艺、生动的民间传说和亲切的家乡方言……民俗演绎着厚重古老的岁月印记和地方文化的百转风情,它们如同大地之灯,用朴素的姿态守望着人们最鲜活的记忆。
“民俗文化,既是人类历史发展的见证,中华民族智慧与文明的结晶,也是连接民族情感的纽带和维系国家统一的基础,还是珍贵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资源。”兰州文理学院教授徐凤则对肖永晖不辞劳苦,30年如一日访老人、记故事、品技术、悟道理,用双脚丈量金昌市的每一寸土地,用笔和纸记录金昌民俗文化的前世今生,用心体悟先民智慧的精神给出了高度赞扬。
甘肃省作协会员、永昌县第二中学高级教师胡辉学被书中那一篇篇用心用力铸就的文字所感动,他以“等闲识得东风面 万紫千红总是春”为题,简析了《对话乡愁——金昌民俗文化研究》一书,文中他写道:“肖永晖在搜集、整理、挖掘、传承、保护金昌民俗之时,努力发掘蕴含在民俗之中的精神价值,有效激发了民众的文化创新活力。字里行间,我们看到了多年以来,作者对民俗的热爱和追求、传承和保护。”
乡愁情深 文化永续
缓缓合卷,我们仿佛完成了一次心灵的深度旅行,站在时间的交汇点上,回望过去,展望未来。乡愁与民俗,这份深植于心的情感,不仅是对故土的眷恋,更是对文化传承的呼唤与责任。
近年来,我市广大民间文艺工作者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二为”方向、“双百”方针,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积极投身民族民间文化遗产的保护、抢救、弘扬、发展和利用,引导人们在记住乡愁中延续根脉,在守护家园中眺望未来,为增强文化自信、传承中华文明、弘扬中国精神,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滋养和支撑。
市博物馆馆长李勇杰建议:“要以该著作的发布和研讨为契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事业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理直气壮地推进金昌民俗文化的高质量发展,尽快融入‘大敦煌文化旅游经济圈’,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利文化条件。”
“金昌是一座开放的城市。多年来,在各级传承人和民间艺人的坚守下,在中国式现代化金昌实践的伟大征程中,金昌艺术家们坚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用心用情用力赞金昌、颂金昌、画金昌、唱金昌,讲好金昌故事。本书的出版不是句号、而是逗号。作为我们民间文艺工作者也将坚持守正创新,创作出更多群众易于接受的民俗文艺作品,为讲好金昌民间文艺故事奋力前行!”肖永晖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