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白银市会宁县中川镇 小杂粮成为群众增收“新引擎”

来源/ 白银视线 作者/ 时间/2024-08-14 09:49:06

会宁县深化粮食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紧跟市场需求和群众消费习惯,将越来越多人青睐的良谷米、荞麦等粗粮产品推向市场,推动小杂粮全产业链发展,努力将中川镇小杂粮打造成闪闪发光的“金字招牌”。

位于中川镇大墩村的甘肃辉润农业发展科技有限公司厂房内,工人正在利用机械完成小米封装、打包。村民尚虎琴自公司成立以来,就在加工厂务工,她告诉笔者:“我是本村人,去外面打工出不去,家门口开了个加工厂,我在这里打工,挣些零花钱,工资也挺好,这里近,挣钱方便。”

如果五分钟的就业圈能够富民,那么公司的“订单+保底”收购,更是老百姓致富的“定心丸”。甘肃辉润农业发展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王立虎说:“我们公司积极探索‘科研单位+公司+合作社+农户’的运营模式,构建‘订单+保底’机制,带动当地农民积极发展小杂粮种植,形成了依托甘肃省农科院培育的良谷为主、其它小杂粮为辅的种植、加工、销售为一体的经营模式,建成具有优势特色的绿色小杂粮现代化种植基地。”

中川镇大墩村海拔较高,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种植杂粮作物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当地老百姓自古就有种植小杂粮的习惯。长期以来一家一户、单打独斗的传统种植模式严重制约了杂粮产业的发展,种植户长时间面临着价格低、销售难的问题。大墩村村民朱志刚告诉笔者:“以前种杂粮是为了糊口,现在种杂粮则是为了增收,家门口有了加工厂也不愁卖不出去,老百姓种粮的信心也很足。我们大墩村山高,种杂粮没问题,一点杂质都没有。”

近年来,中川镇以实现村级集体经济收入为目标,立足乡情实际,按照从田间地头到餐桌的全产业链发展思路,坚持培育特色产业,大力推行小杂粮种植,发展特色产业,通过“龙头企业+基地+村集体+农户”的杂粮产业发展模式,探索杂粮从田间到餐桌的全产业链,形成了政府引导、企业参与、群众出力的增收致富发展路子,实现全镇特色农业高质高效发展。

会宁县中川镇大墩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魏太平说:“我们通过政府引导,采取‘龙头企业+基地+农户’和‘村集体+基地+农户’的模式,不断完善联农带农机制,实现了企业有发展、村集体有增收、农户有收益的杂粮产业发展新路子。”

  中川镇乡村振兴工作站副站长陈维俊表示,下一步,中川镇将持续聚焦杂粮特色产业优势,通过科技赋能助力小杂粮产业发展,持续推进原生态小杂粮品牌化、智能化,变“优质粮”为“致富粮”,让小杂粮既是老百姓的“米袋子”又是“钱袋子”,把小杂粮做成大产业,实现大墩村特色农业高质高效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竭的动力。(牛丽娜 王璐)

特别声明:甘肃文化产业网为公益性网站,转载此文(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是出于向网民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非商业用途。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或者媒体机构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栏目导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