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千年敦煌焕新颜

来源/ 中国甘肃网-甘肃日报 作者/ 时间/2024-08-19 09:10:04

敦煌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敦煌研究院供图

敦煌莫高窟外景。新甘肃·甘肃日报通讯员 余生吉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邱暄美 谢志娟 崔亚明 张文博 牛巧丽 董文龙

新甘肃·每日甘肃网记者 景永鹏

星月亘古,敦煌千年。

一千多年间中外文明在敦煌交流互鉴、碰撞交融、和谐共生,在莫高窟中留下历史的印记。

世界见证,守护敦煌。

一代代莫高窟人坚守在这里,进行着一场与时间比赛的“接力跑”。

2019年8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敦煌研究院座谈时强调,努力把研究院建设成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典范和敦煌学研究的高地。

谆谆嘱托,殷殷期望。

加强文物保护、传承弘扬敦煌文化、加强敦煌学研究、推动敦煌文化服务共建“一带一路”……敦煌研究院锚定“典范”“高地”建设目标,秉持“坚守大漠、甘于奉献、勇于担当、开拓进取”的莫高精神,凝心聚力,攻坚克难,积极在新时代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弘扬、管理方面不断创造新的“敦煌经验”,打造行业标杆。

守护根脉 树典范

傍晚,最后一批游客乘车离去,莫高窟安静下来,细风掠过白杨树梢发出的沙沙声响清晰可闻。

莫高窟第55窟里,敦煌研究院文物保护技术服务中心的几名工作人员开始互相观摩一天的“面壁”作业。

轻捏洗耳球吹去壁画浮尘、用注射器沿壁画裂缝注射进渗透黏结剂、回贴颜料层、用棉球滚压表面……壁画修复师殷志宏小心翼翼地完成最后一组精细操作后,也加入了观摩。

精湛娴熟的技艺来自一代代传承,来自数十年一次次修复,来自不断的学习、积累和沉淀。

初到莫高窟时,殷志宏就跟随师父从最基本的辨识、调配修复材料入手学起,一丝一毫不敢大意,一点一滴力求精确。

在殷志宏和同事们精心修复、呵护下,莫高窟已经有86个洞窟完成整体保护修缮,“病势”趋稳,文物安然。

科学规范的技艺更是来自敦煌研究院数十年的科研与实践。

敦煌研究院聚焦古代壁画、土遗址和崖体加固等方面的关键瓶颈问题,开展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墓葬壁画原位保护关键技术研究”等120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课题。壁画修复等技术,成为敦煌研究院作为国家古代壁画和土遗址保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看家本领,已被推广应用在200多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工程中。

“莫高窟第331窟内二氧化碳浓度有所升高,要合理疏导游客。”

“麦积山普降大雨,空气湿度增大,要注意观察空气湿度变化对洞窟文物的影响。”

文物保护是一个系统工程,除了做好文物的保护与修复,还要考虑环境保护等问题。

敦煌研究院建立莫高窟预警系统,从洞窟环境到气象指标,把可能影响文物安全的各类因素,通过各类传感器实时检测、及时反馈。

在此基础上,敦煌研究院开始实施甘肃省石窟监测预警系统项目,初步建成甘肃省石窟寺监测预警平台,将敦煌研究院所辖的6处石窟寺的监测预警工作统一整合,每一处洞窟都得到和莫高窟同样的悉心“照料”。

“照料”的形式是多样的。

为既能减少外界对文物的“打扰”,又能满足人们对文物的鉴赏、研究需求,敦煌研究院进一步推动文物数字化。

在莫高窟第341窟,敦煌研究院文物数字化研究所的张涛、余音操作着一台第四代壁画高保真自动拍摄设备沿着轨道缓缓移动,用精密的镜头捕捉着墙上的每一寸细节。随着快门的“咔嚓”声,壁画的每一个细节被永久定格下来。

之后,文物数字化研究所的工作人员用自动拼接软件将这些分散的影像拼接成一幅幅完整的壁画图像。不久,这些完整的壁画图像将存于“数字敦煌”资料库并呈现给世人。

这是历史文化传承与现代科技的完美结合。

文物数字化研究所副所长丁晓宏说,除了壁画,敦煌研究院还采用了先进的激光扫描和三维重建技术,对莫高窟中的珍贵大型彩塑进行详细的数据采集,将洞窟中的文物转化为立体的数字模型,从而为每一件文物创建一个详尽的数字档案。

近年来,敦煌研究院累计完成了295个洞窟的高精度采集工作、186个洞窟的全景漫游节目制作和7处大遗址三维重建,形成了数字化壁画图像、洞窟结构和彩塑三维数据、虚拟漫游节目等海量数字化资源。这些无价之宝以数字化的形式,突破时空的限制,被更多的人所了解和欣赏。

2023年,敦煌研究院文物数字化保护团队迈出国门,承担了援缅甸蒲甘他冰瑜寺修复项目壁画保护信息提取技术合作项目,对蒲甘他冰瑜寺的壁画进行了高精度的数字化采集。

敦煌研究院文物数字化保护团队倾囊相授,把“数字敦煌”项目的成功经验分享给缅甸的文物保护专家,传授了数字化技术在文物保护中的应用方法,帮助缅甸培养了一批专业的文物数字化保护人才。

“我们已形成了一套有效的、科学的、体系化的高质量管理方法、管理措施和管理体系。兼顾开放和保护形成的‘敦煌经验’,可以为国内乃至世界上其他文化遗产地提供帮助和示范。”敦煌研究院院长苏伯民表示。

潜心研究 建高地

一起笔,斗转星移、时空回转;一落笔,色彩绚丽、绘就盛唐。

在敦煌研究院美术研究所的创作大厅内,徐铭君、范丽娟正在安静地临摹着第172窟内的壁画。

临摹是敦煌艺术保护和研究中一项极为重要的工作,壁画和彩塑的临摹品一方面自身拥有文物价值,另一方面临摹本身就是一种保护和传承。

“每一次临摹,都是一次对历史文物的解读,一次跨越时空的对话。”徐铭君是敦煌研究院美术研究所副所长,十余年里日复一日的临摹工作让她越来越深刻认识到:“临摹绝对不是简单的复制,而是深入的学术研究,通过它可以保存壁画文物副本、学习和传承中国画本体规律、研究中国美术发展史。”

一代又一代的敦煌莫高窟人不断地探索、研究、实践,总结提炼出“临摹、研究、创新”六字工作方针,坚持在数字技术之外依然注重手工工序去一笔一画地体会、挖掘、解构华美繁复的敦煌壁画中所蕴含的独特信息、传统技法,再与壁画修复等工作环节协作配合,对莫高窟壁画的创作背景、手法以及艺术造诣进行系统性研究,并借助数字化手段,“解密”千年前画师们的创作技法和用料选择。

“解密”还在通过另一种途径进行。

要让存世已一千余年的敦煌莫高窟更久远地保存下去,如何实现?构成它的所有材料究竟能支撑多久?

在国内首个文物保护领域多耦合环境模拟实验室,从敦煌莫高窟、天水麦积山石窟等地采集的土石等材料,在这里经受多种气候环境的考验,从而揭示石窟风化的根源,为文化遗产保护提供科技支撑。

从零下30℃至零上60℃的温度、10%至90%的相对湿度和风、雨、雪、太阳照射等一年四季的各种气候条件的模拟;覆盖我国绝大多数的不可移动文物遗址;时间可控、条件可重复、变量可控、数据精确……文物保护领域多耦合环境模拟实验室对保护材料研发、病害机理研究、预防性保护和保护工艺研发等发挥着重要作用。

经过风沙侵蚀的壁画本来的“容颜”究竟是什么样的?

黯淡的壁画,经过多光谱分析技术调查分析,千年前刚绘就时的鲜艳色彩就跃然眼前。

……

敦煌研究院制定出台《敦煌学高地建设专项规划》,勇攀高峰。

《敦煌石窟全集》考古报告第二卷正式出版,向编纂、出版百卷本《敦煌石窟全集》考古报告的目标迈出了坚实一步,也为永久保存敦煌石窟的科学档案资料、满足国内外学者和学术机构的学术需求提供了更多真实完整的考古学资料;

不断加强文物保护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加大文物科技保护力度,攻克系列关键核心技术,在壁画保护、土遗址保护、文物数字化研究等领域总结出成套“敦煌经验”;

致力于推动我国石窟、壁画和土遗址等重要文物资源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技术研发,面向全球汇聚与吸引文化遗产保护顶尖人才,解决文化遗产保护前沿领域的重大科学问题和技术瓶颈,服务支撑国家文化战略;

持续开展文物保护重大科研项目,稳步提升文物科技保护基础研究水平,加快敦煌石窟及院属六处石窟的数字化进程,实现数字资源的活化利用与多元化的创新性发展……

敦煌属于中国,但敦煌学是属于世界的。敦煌研究院党委书记赵声良说,敦煌学的内涵无比广阔、内容无比丰富。敦煌研究院始终坚持以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为基础,始终将学术研究作为事业发展的核心任务,不断完善敦煌学学术研究体系和学科体系建设,持续引领敦煌学研究的发展方向,多角度、多维度解读敦煌文化的价值,把敦煌留给人类的珍贵文化印记,保存下来、传承下去、利用起来。

在敦煌研究院陈列中心的一面墙上,写着这样一句话:“历史是脆弱的,因为她被写在了纸上,画在了墙上;历史又是坚强的,因为总有一批人愿意守护历史的真实,希望她永不磨灭。”

流失海外的敦煌文献以数字化方式回归故里,古老壁画经由文创产品“飞入寻常百姓家”……新时代的敦煌守护者回望前辈们远去的身影,继续埋首科研,奋力谱写举世瞩目的敦煌传奇,向世人展示丝绸之路的悠久历史和中华文明的博大内涵。

相融相通 蓄力量

“这里承载了我们的未来、我们的梦想、我们的芳华、我们的莫高精神、我们的很多可能和不可能……”今年6月,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建筑主体的设计者、中国工程院院士崔愷收到了来自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工作人员李婷婷的一封信。

10年前,由崔愷院士设计的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建成。

10年里,李婷婷和同事们在这里接待了1400多万游客,为他们带来莫高窟数字化洞窟的全新体验,为莫高窟的实体洞窟赢得了更多“休养生息”的时间。

由崔愷设计的二期工程也即将投入使用,进一步提高对超大量游客的接待能力,丰富旺季超大量游客的参观内容,为游客展示多元的敦煌文化价值,提升游客的参观体验感。

崔愷一次次“隐身”在游客当中,和他们一道沉浸在球幕电影《梦幻佛宫》所呈现的洞窟、佛像、壁画之中。

来自兰州的小朋友在这里打开了认识传统文化的重要窗口;来自北京的大学生在这里种下投身保护、研究、弘扬敦煌文化的种子;来自世界各地的国际友人在这里加深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知……

崔愷同样被感染。他在给李婷婷的回信中写道:一代代莫高窟人的精神永远激励和鞭策我们后人必须把敦煌艺术这颗人类文明的明珠呵护好,传承好,让它不断闪烁出璀璨的光芒。

支撑这一沉浸式体验的,是敦煌文物数字化研究所带来的成果。

2023年4月,敦煌研究院打造的“数字藏经洞”正式上线。“数字藏经洞”不仅在数字世界复现文物,更结合了游戏化的思维,通过技术手段打破文化交流的壁垒,以类似亲身体验的方式与历史互动,努力呈现文物背后的历史故事,无论身处何地,可一键“穿越”,领略以敦煌为代表的中华文明。

这仅仅是敦煌研究院加强文物活化利用,助力文化传承发展的一环。

13场“敦煌文化环球连线活动”相继举行。

在以色列特拉维夫举办“丝路明珠·数字永恒”敦煌展,在摩洛哥拉巴特举办“敦煌不再遥远——走近摩洛哥”数字敦煌展……一系列国际文化交流展以线上线下的形式同步开展。

近年来,敦煌研究院深入挖掘展示敦煌艺术及其研究成果,坚持“走出去”,在国内20多个省(区市),以及美国、法国、意大利、以色列、土耳其等10余个国家和地区举办各类“敦煌艺术展”“数字敦煌展”,以人们喜闻乐见的形式讲好敦煌故事、传播中国声音。

引进日本平山郁夫丝绸之路美术馆、阿富汗国家博物馆在敦煌研究院举办展览。

先后接待来自美国、印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10余个国家及机构组织170余人次来访,启动国际访问学者计划,接收2名外籍学者来院工作。

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敦煌研究院坚持“引进来”,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国际性展陈活动和文化交流对话,促进民心相通、文化相融、发展相惠。

敦煌文化是中华文明几千年源远流长不断融会贯通的典范。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为敦煌文化发展带来新机遇,敦煌研究院积极服务“一带一路”建设,与共建国家高等院校、文博机构和社会各界开展交流合作,增强敦煌文化在国外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饱蘸历史之墨,书写新的历史。

“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在召唤。

  响应时代召唤,勇担时代重任。新一代的莫高窟人牢记嘱托、砥砺奋进,秉承“莫高精神”,通过一流的保护、研究、弘扬,保护好莫高窟等世界文化遗产,守护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

特别声明:甘肃文化产业网为公益性网站,转载此文(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是出于向网民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非商业用途。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或者媒体机构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栏目导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