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红色基因代代传

来源/ 中国甘肃网-甘肃日报 作者/ 时间/2024-08-20 09:10:04

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吸引众多参观者。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丁凯

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新甘肃·甘肃日报通讯员 郑耀德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李晓君 冯宝强 侯洪建

新甘肃·每日甘肃网记者 魏娟 李静

历史因铭记而永恒,精神因传承而不朽。

盛夏时节,在张掖市高台县的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一批又一批的参观者从全国各地而来,重温红色历史、缅怀革命先烈。

苍松翠柏掩映之下,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英雄纪念碑巍然屹立,令人肃然起敬。

2019年8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高台县,瞻仰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碑和阵亡烈士公墓,参观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他强调,我们要讲好党的故事,讲好红军的故事,讲好西路军的故事,把红色基因传承好。

殷殷嘱托,犹在耳畔。

在这片红色热土上,广大干部群众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在红色资源保护和利用方面更加用心用情,进一步做精做优“红色高台”文化名片,传承红色基因,推动高质量发展焕发新的时代光彩。

讲述,即为敬意

再一次走进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再一次深情缅怀长眠在此的3000余名革命先烈,那些流传已久的感人故事,在工作人员的讲述中,依然闪耀着璀璨的光芒,丰碑般地在人们的心里定格。

58年前,一位年过半百的老人用他的四川话一遍又一遍讲述着西路军的悲壮历史,将海螺号在战友墓前声声吹响。

他是符泽攀,在高台烈士陵园工作的1万多个日日夜夜,这名老战士为逝去的战友守墓。近30年间,他接待了一批又一批前来悼念的人们。

曾经的高台烈士陵园,就是现在的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从符泽攀手里捧住接力棒的,是一个又一个年轻的讲解员,他们用自己的方式理解、讲述、传承。

讲解员石琳已经参加工作15年了,每一次讲解,她的眼里都会闪烁着泪光。面对来自天南海北的参观者,石琳会“因地制宜”、各有侧重。

“红军西路军的高级将领郑义斋是河南许昌人,前段时间,我就为来自许昌的参观者详细讲述了郑义斋的故事。”石琳说,每一次讲解,都是心灵的升华;每一次交流,都是情感的互动。

3年前的夏天,几位参观者随石琳参观了纪念馆。石琳讲得动情、大家听得专注,一位坐在轮椅上的老人几度泣不成声。

临别前,老人颤巍巍地从轮椅上站起来,向石琳深深鞠了一躬。老人说:“娃娃,谢谢你!你就像这样好好地讲,把西路军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

这一刻,所有的付出,都值得!

讲解员邓华对纪念馆近几年的变化深有感触:“纪念馆接待量成倍增加,从以前每天四五场讲解,到现在每天十多场。馆内有8个展厅,每讲解一轮需要一个半小时,最多的时候,一名讲解员一天要讲8次。截至目前,纪念馆已累计接待各界参观者2600多万人次。”

100多万字的《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回忆录卷》是讲解员们的“参考书”,他们一遍又一遍地翻阅,一次又一次地求证,力求挖掘更生动的故事、更感人的细节。邓华说:“讲好西路军的故事,才能对得起革命先烈。”

纪念馆里,一张又一张照片让参观者潸然泪下;纪念馆外,越来越多了解这段历史的人,也在用自己的方式,讲述着西路军的故事。

肖玲是西路军30军通讯员肖显年的女儿,她记忆最深的就是父亲的三枚“勋章”。

“我父亲身上有三处疤痕,一到阴天下雨,父亲的腿就疼得厉害,负伤的右胳膊也抬不起来,右手手指全部打着弯,端碗都费劲。”说起这些,肖玲忍不住落下泪来。

肖显年却总是说:“这点伤算什么,那么多战友都牺牲了。没有流血和牺牲,哪有今天的和平和安宁,你们要好好珍惜!”

父亲的嘱托肖玲一直铭记在心。她时常来到纪念馆,和家人一起“看望”父亲和他的老战友们,也多次赴全省各地,把西路军的故事讲给更多人。

邓华和石琳的孩子,也都成为纪念馆的小小讲解员,不仅在馆里讲解,也常常在学校为同学们讲述……

西路军的故事,以这座纪念馆为圆心,传播得越来越远。

教育,为了传承

在这片红色的土地上,红色基因在孩子们心中扎根发芽,节节向上。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每天下午上课前,是中国工农红军高台董振堂红军小学的午诵时间。一首首红色诗文,在孩子们铿锵有力的诵读中响彻校园。

2021年1月,高台县城关初级中学小学部(现为高台第四中学小学部)被全国红军小学建设工程理事会命名为“中国工农红军高台董振堂红军小学”。校园里,红色元素随处可见,红色故事人人能讲。

学生李阳是学校小红星讲解团的一员,讲解团今年被评为全国“优秀小红星讲解员团队”。她常给同学和家长们讲述西路军的故事,“每次讲到董振堂腰部中弹,为了保护战友,自己和敌人同归于尽的时候,我都忍不住流泪。”

红色经典班班学,红色文化处处有,红色精神代代传。学校党支部副书记屈锋介绍,学校结合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血战高台的历史,每学期举办红色主题歌咏比赛或红色文艺节目展演,开展讲述红军西路军的故事、诵读红色文化经典、抒写红色诗文等各类活动,播撒红色文化种子,厚植红色文化底蕴。

红色教育,在孩子们不同的成长阶段,也有着不同的表达与解读。

“你能说说改革开放的意义是什么?”“改革开放的影响是什么?”“红色文化在新时代有什么作用?”……

走进高台县职业中专,校园里绿树成荫、鲜花绽放。在“红色教育主题园”里,高二学生陈美龄和她的“团团带你学党史”团队,正在以现场对话的方式,学党史、谈认识。

学校将绿地花坛、亭台长廊精心设计成红色教育主题园、国家安全教育长廊、思政长廊、明德长廊等,打造成供师生日常休憩、课余讨论的开放场所。

红色文化浸润着校园的每个角落。校党委书记王多权介绍:“学校通过开展新教师入职宣誓、微团课、故事会、成人仪式等活动,传承红色精神,将家国情怀根植于心。”

位于黑河之滨的甘肃高台干部学院自2019年9月批复成立以来,已有480多期、3.1万多人来这里接受培训。

“这里教学资源丰富,尤其是围绕红军西路军革命精神所排练的情景课和微党课,将红军西路军在艰苦恶劣环境下坚韧不拔、顽强拼搏的精神更加生动地展现出来,令人动容。”

“西路军是一支英勇顽强的队伍,他们是一座座丰碑,是我们前进的力量源泉。”

“通过情景课《血色高台》,了解到发生在这片红色土地上可歌可泣的革命故事。我们也将继续传承红色基因,做好本职工作。”

……

翻开一本本学员感悟集,学员们怀着真挚的感情把自己的所学所悟记录其中,“红色”“不屈”“传承”成为学员们提到最多的词语。

“学院开发专题类、现场类、访谈类、情景类等200多门课程,打造红色现场教学点22个、现场教学路线18条,形成了感染力强、深受学员欢迎的教学模式。”张掖市委党校(张掖行政学院、甘肃高台干部学院)副校(院)长李文红介绍,弘扬红色精神是学校开展各类培训的主题主色。教育,就是最好的传承。

融入,旨在弘扬

穿过高台县水韵街,一座大开间、通透式建筑映入眼帘,这是去年建成投用的高台县图书馆新楼。

门口水波荡漾,门内安静宏阔,午后的斜阳照进巨大的玻璃窗,照亮了一个个埋头看书的身影。

走进图书馆,10多万册党史读物、经典文学、儿童绘本等图书分门别类摆放在木色书架上,读者或是聚精会神捧书阅读,或是驻足在电子图书借阅机前,办理借书手续。

最引人注目的是图书馆门口醒目位置的“红廉文化专架”,收集了3000多册与西路军相关的书籍。

“家门口有这么好的读书场所特别幸福,各类书籍种类齐全,借阅也很方便。”正在这里看书的李帅告诉记者,他大学毕业后回到家乡高台工作,经常来图书馆里学习“充电”,在图书馆读到了很多西路军的故事。

图书馆建成了智慧管理服务系统,实现图书入馆、智能导引、自助借还等智能化服务,成为全省第一家基本建成智慧图书馆的县级公共图书馆。

“读者无论身在何处,任何时间都可以通过网络远程访问,实现了‘24小时无障碍无边界’阅读。”高台县图书馆馆员刘晖介绍。

这座图书馆,由高台企业家、新疆通汇建设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陈正国捐建。他为家乡先后捐建了县博物馆、县图书馆、主题雕塑等,累计捐资6000多万元。在红色文化的浸润下,走出去的高台人也以不同方式回馈这片红色的土地。

去年以来,高台县图书馆接待来馆读者38万人次,流通图书9.47万册次,电子书下载量9.18万册次。越来越多的读者从线上线下阅读图书,也了解了西路军的更多故事。

图书馆外,科技馆、博物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错落有致地坐落在水韵街两侧,丰富着群众文化生活。

以文化人,浸润无声。在高台县西路军主题公园里,三军会师、血战高台、转战祁连、挺进星星峡、红心向党、世代传承等15个重大节点景观,再现了西路军征战河西的悲壮历程。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在奔腾不息的黑河岸畔,一场场精彩纷呈的“百姓大舞台”文艺演出正在上演。

舞台上,全县各部门单位、乡镇街道和村社区的文艺团队在文艺大比拼中当起了主角。

“龙腾盛世·福满高台”晚会、“畅游胡杨·爱尚高台”“奔跑吧·少年”等群众文化活动红红火火;舞蹈、音乐剧、民间小戏、秦腔折子戏、戏曲清唱、联唱、小品等艺术形式轮番登场。

话剧《血色高台》凝聚前行力量,纪录片《黑河鸟鸣》讲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动故事,本土原创歌曲《家乡的沙枣花》让游子与家乡紧密相连……

“作为一名文艺工作者,就是要扎根基层、服务群众,让文艺之花为时代绽放。”高台县文化馆副馆长张静说。

打造红色文化高地,促进文旅融合发展。近年来,高台县着力做靓“红色高台”名片,建设“红色文化名城”,“三州三区”红色专列联通高台,入选“建党百年红色旅游百条精品线路”,成为全省红色旅游目的地、教育研学热选地。

热土,生机勃勃

红色文化浸润人心,红色力量鼓舞干劲。

在高台,处处洋溢着加快发展的澎湃动能,处处都有加快发展的生动实践。

南华工业园区,北京万界(高台)智算中心项目正在如火如荼地建设,项目计划投资7.6亿元,为行业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升级注入新的活力;

在兰能投(甘肃)能源化工有限公司生产厂区,年产20万吨中温煤焦油加氢项目生产线日前刚刚检修完毕,目前正开足马力加紧生产。公司持续延伸煤炭清洁循环利用产业链,刚刚入围全省重点产业链优秀链主企业名单;

上海电气、中船风电两个20万千瓦风电等26个续建项目持续进行,明联智能装备制造、新瑞盛10万千瓦风电等67个新建项目已开工建设41个;

骆驼城镇梧桐村的千亩瓜蔬制种产业园,农户们忙着浇水、除草,为收获作准备……

村民何凤娇正在自家大棚里干活,这是村里今年出资搭建的两座制种瓜蔬大棚。

去年秋天,何凤娇家盖了新房,前院是生活区,中间用院墙隔离出物资存放区,后院独立出专门的养殖区,养殖区后面是两座新建的制种瓜蔬棚。新生活像甜甜的糖葫芦一样,整齐地串在了一条线上。

据梧桐村村委会主任关海介绍,今年村里搭建钢架大棚31座,并集约利用农户屋后等土地资源,户均架设光伏50千瓦,建设容量集中箱式变电站1座,全力打造以“三区两棚+光伏产业”为主的“梧桐模式”。

高台县宣化镇上庄村弱水蒹葭乡村建设示范点里,红色文绘墙与青山绿水相映成趣,孩子们的欢声笑语在村里荡漾,一幢幢青瓦白墙的民房错落有致,一幅美丽村居图跃然眼前。

“以前住的是土坯房,烧煤炉取暖,周围是养猪场,环境也不好。”村民石兆全说,现在在政府贴息贷款支持下,家里住进了二层楼新房,冬天是空气能设备取暖,生活也越来越好。

上庄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庄妮介绍,这里紧邻大湖湾景区,距离县城仅7公里,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优势明显,是农文旅融合型乡村建设示范点。

目前,村里修建了垂钓园、亲子乐园、主题民宿、农家餐饮等,远处正在建设时下最新潮的“露营”基地。

多种多样的乡村发展模式,农业强、农民富、农村美是共同的目标。

“撸起袖子加油干!”这句话深深地烙在了高台县人的心里。

红色精神催发红色热土勃勃生机。一组数据见证:今年上半年,高台县实现生产总值34.42亿元,同比增长8.8%,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实现17126元、8621元,同比增长5.8%、8.3%。去年张掖市主要经济指标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第三季度获得全省高质量发展“进步奖”。

红色血脉融入陇原大地,红色精神成为鼓舞甘肃人民持续奋进的力量源泉,激励一代代人书写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诗篇。

  前行路上,红色精神的滋养结出绚丽的花朵,在过去、在当下,也在未来!

特别声明:甘肃文化产业网为公益性网站,转载此文(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是出于向网民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非商业用途。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或者媒体机构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栏目导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