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西北中药材种质资源收集保护与开发利用研讨会专家学者实地调研甘肃中医药产业发展

来源/ 中国甘肃网 作者/ 时间/2024-08-21 11:10:06

中国甘肃网8月21日讯(西北角·中国甘肃网记者 宋芳科)8月20日,由政协甘肃省委员会办公厅主办,政协甘肃省委员会农业和农村工作委员会、甘肃省农业农村厅、甘肃省中医药管理局、甘肃中医药大学承办的西北中药材种质资源收集保护与开发利用研讨会走进甘肃中医药大学、榆中县实地调研全国第四次中药资源普查甘肃省成果和榆中马坡乡中药材引种工作。

位于甘肃中医药大学的全国第四次中药资源普查甘肃省成果展馆展示了甘肃中药资源家底。

2011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开展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甘肃省在省政府成立的中药资源普查试点工作领导小组的带领下,由甘肃中医药大学牵头,联合兰州大学、西北师范大学、甘肃农业大学、甘肃省药品检验研究院等十余家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自2012年3月起,对全省的中药资源进行了全面普查。历时10年,全面摸清了甘肃省中药资源的家底,为甘肃省中医药的科学研究、转化应用和产业高质量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中,甘肃省共调查整理药用植物3135种,隶属192科955属。其中,藻菌地衣类植物14科21属25种,苔藓类植物3科3属3种,蕨类植物22科35属106种,裸子植物7科18属45种,被子植物146科878属2956种,含珍稀濒危药用植物126种,国家一级保护植物10种,二级保护植物91种,我国特有植物48种;动物药214种;矿物药43种。

种子是中草药的根脉,育苗是种子繁衍的开始。如今,岷县道地药材当归也落户榆中马坡二阴山区育苗、育种,为种质资源保护和产业发展开辟了新的版图。

榆中县马坡乡河湾村地处榆中县南部二阴山区,位于马衔山北麓山脚,海拔2600—2700米,年平均气温3.2℃,年降雨量550mm。这里海拔高、气候冷凉、光照充足、病虫害少、土壤无污染,有着种植中药材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

位于榆中县马坡乡河湾高寒山地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园当归工厂化育苗基地,整齐排列的育苗盘里,一株株当归苗破土而出,绿意盎然,长势喜人。

“这一茬可以育苗30万株,一年至少可育苗2茬。技术成熟后将推广给当地群众用拱棚育苗。”马坡乡副乡长、河湾村党支部书记潘晓峰表示,当归苗4月育苗、5月出苗,7月成苗,成苗后恒温存放在冷库内让种苗进入“休眠期”,明年开春“唤醒”种苗后移栽到大田。

“我们自己育苗可以解决当归种苗都需到外地采购,成本高、不适应本地气候,栽入大田后,出现起薹率高、产量低等情况。”潘晓峰如是说,在他看来,育苗是对种质资源的保护,也可以将种子的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

依托马坡乡的气候优势,这里还开展百合扦插育苗,野生甘草训化、款冬花有机种植等试验,切实将这片土地变成中草药保护传承的基地。

马坡乡还是高原冷凉蔬菜的产区,蔬菜倒茬也是当地必须面对的问题,用中草药种植倒茬以前一直不太成功。目前通过技术改进和本地育苗,高原夏菜田倒茬当归田已经成功,这将为当地绿色生态种植奠定基础。

种了5亩当归试验田的村民曹生宝说,今年他种植的当归苗由政府提供,长势良好,丰收在望。

前年,曹生宝也种植过当归,但是种苗生长慢,死亡率高,最后只能放弃。

  曹生宝表示,因为有失败的经历,他认识到种苗的重要性,同时也更加注重生态种植,使用有机肥,确保土地不被污染,才能种出高品质当归。

特别声明:甘肃文化产业网为公益性网站,转载此文(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是出于向网民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非商业用途。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或者媒体机构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栏目导航

推荐阅读